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八年级语文课文讲析古文部分部分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它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课文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这些都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不仅如此,尤为可贵的是,邹忌能暮寝而思之“,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这叫人看到了他有善于思考、实事求实的特点。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这里没有滔滔不绝的雄辩之词,也没有动人心魄的危言耸听,而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不得不为之折服。这一段充分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写作上却很有特色。它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较鲜明的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如邹忌的冷静思考),又有侧面描写(如通过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大治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语言上用了众多排比句式,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排比句式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琅琅上口,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逼一步,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和论点。需要指出的是,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作者以夸张之语一笔收束全文,意在点明纳誎成效之大,突出邹忌的形象。21、细柳营本文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课文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戍边。这样就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人物展示其性格特点提供了宽阔的舞台。第二段是课文的中心段,集中表现了周亚夫的性格特点。课文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呢?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作铺垫并由此引出多处对比。与霸上和棘门军的将士不同,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长驱直入,而在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直至天子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对比之中突现了细柳营军纪严明,令人对这支军队的统帅油然而生敬意。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这更让人加深了一层敬意。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的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难怪文帝不仅不怪罪他,反而为之感动,“改容式车。”表达自己的敬意。课文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本篇课文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22、古文二则孙权劝学本文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吕蒙是吴国名将,骁勇善战,深得孙权器重,但他少谋略,缺文墨,只是一介武夫。孙权爱惜人才,以切身经验启发他学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课文并未详写吕蒙是如何学习的,而是通过鲁肃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并与之结友,表现了学习给吕蒙带来的巨大变化。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文韬武略非常人所比。能得到他的赞誉并与之为友,可以想见吕蒙通过学习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他已由一介武夫变成了一名儒将。祖逖北伐本文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连的年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倾壁江山,偏安于区南一隅。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殘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即使不被重用,他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课文正是通过祖逖的所言所行,展示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需要指出的是:祖逖的胆识和意志不是凭空而来的,少有大志,闻鸡起舞,多年来自觉的培养和锻炼造就了日后收复失地的名将。23、公输本课记述了墨子说服公输盘和楚王并成功地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事情,表现出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墨子是怎样成功地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呢?首先,墨子会见为楚国造去梯的公输盘,劝说他停止帮助楚国攻宋。对公输盘,墨子直陈利害关系,指出攻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言词有理、有力,“公输盘服”。墨子赢得第一回合的胜利。紧接着,墨子拜见楚王,劝说他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对楚王,墨子婉言相劝,运用高超的论辩技巧,把楚王引入彀中,并最终同意了墨子的观点。墨子劝说楚王,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先是设喻(今有人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粱肉而窃糠糟)而问,诱导楚王沿着他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得出“必为有窃疾矣”的结论。继而以楚国相类比,得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的结论,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致使楚王不得不称“善”赞同。至此,墨子的劝说工作取得了成效。但楚王自恃“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未彻底放弃攻宋的打算。于是,墨子采取了第三步,与公输盘演习攻防对垒。结果,“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以行动证明攻宋必败。针对公输盘要杀掉自己的意图,墨子亮出制胜绝超(“臣之弟子禽骨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最终成功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墨子的成功,既得益于他的巧言善辩有理、有力,又得益于他的行动有效。本课不仅体现了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而且充分展示了墨子高超的论辩技巧。25、桃花源记课文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序,或者说引子。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它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打鱼的人划着船,沿着小河前行,也不知走了多远,遇到一大片桃林。渔人觉得奇怪,继续前行。走到林子的尽头,发现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渔夫扔下船,从小洞走进去,结果发现了一片广阔的平原,平原上村舍整齐,良田万,人们过着富裕、自在的生活。桃源中的人见到渔夫,十分吃惊,向他问长问短,并纷纷请他到家中做客。原来,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时侯为躲避暴政和战乱,来到桃花源安家落户,从此与世隔绝。他们生活得十分安逸,因为这里既没有苛捐杂税,也没有战争动乱。渔夫住了几天,便告辞离去。一路上,他都做了标记,准备下次再来。到了郡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守。太守马上派人随他去寻访桃花源,但他们迷失了方向,没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南阳郡有个叫刘子骥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打算去寻找桃花源,可不久他就染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人去桃花源的路了。显然,这个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作者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中。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26、岳阳楼记课文虽然不足400字,但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文约而义丰。作者将叙事、写景、论理熔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具体说来,是先叙事,后写景,墁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叙事则复明轭要,写景则变幻莫测,论理则能警策世人。整篇文章显得气势宏大,结构严谨。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第二部分:(第2、3、4段)在概写洞庭湖景色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因此产生的或忧或喜的心情。其中第二段简要描写洞庭湖的景象,并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作结。第三、四段则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实际上可视为举例说明迁客骚人“或以物喜,”“或以已悲”。(写法上讲这两段文字互相对照,前后映衬。)第三部分:卒章显志,作者正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前文的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作铺垫的。课文除结构上有特点外,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它虽然是一篇散文,但很讲究句式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课文名为“岳阳楼记”,实际上并不是一篇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借物言志的文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则是含蓄地劝慰遭受贬谪、心怀愤慨的滕子京,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心怀天下,先忧后乐。虽然范仲淹的“忧君”思想有其局限性,但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27、醉翁亭记课文生动地描绘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全篇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作者把自己的欣慰和悲苦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游乐气氛的渲染上。课文通篇采用“剥笋法”,即句句用“也”字(说明句式),从容婉转,一气呵成。全篇表面上在写“醉”。实际上在写“乐”。因为“醉”与“乐”其实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甚至可以说就是在写“乐”。全文以“乐”字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起始写“山行”时扣闻“水声”,即暗含着“乐”。至破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补充一句“山水这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当然也是文章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稍做展开,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但这样的“乐”,世人都会体会得到,不足为奇。承此继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的“乐”就不是一般人体会得到的了。因为享受“山林之乐”的不仅有“太守”,有“众宾”,还有“滁人”,“太守”与民同乐,这种感受在官民隔阂的时代是很难为人所体会到的话;而以太守醉作结,更蕴含着深刻的含意,说明“醉翁之意”既“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一州之百姓。及至文章结尾,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全文层次清晰,井然有序。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第1段),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第2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课文讲析古文部分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7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