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初中历史考试大纲2006.3.22
-考试初中历史考试大纲2006.3.22初一(上)部分4-02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击败伯益,夺取权位,建立夏朝。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4-03简述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由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5-01了解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加强周朝对各地的统治;2、内容:由周王将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3、主要的诸侯国:卫、鲁、齐、宋、晋、燕等国。4、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5、诸侯的权利:在封国内相对的统治权,并可将封地分封给卿、大夫和士。6、作用:拓展周的统治,加强了周王室的权力。6-01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背景:战国初,秦国僻处西北,国势不振,被各部落轻视。秦孝公即位后,下诏求贤,决心变法图强。公元前356年(一说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让商鞅主持变法。2、内容:富国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强兵奖励军功;加强统治建立县制、编定户口、一人犯法,十家连坐。3、影响:秦的国力骤增,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不仅收复失地,而且开始进攻邻国,成为七国中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它是战国时期一系列变法中最彻底、最全面、最成功的变法。6-0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公元前230年到221年,秦王嬴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都城设在咸阳。6-02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一:统一措施(一)政治1、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新创“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2、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事、军事和监察百官。3、地方实行郡县制度,郡的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大县长官称县令,小的称县长。他们管理地方,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县的最高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二)经济1、为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文字(小篆——全国统一规范的文字;隶书——日常使用的文字)、货币(半两钱)、度量衡,以及车轨等实行统一规范。-考试2、为加强地区间联系,秦朝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几个驰道和直道,贯穿全国。(三)军事为抗击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在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历史上称“万里长城”。二:秦的暴政1、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2、骄奢淫逸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他建造了宫殿(阿房宫)和陵墓(秦始皇陵)。3、法律残酷犯罪的人,轻则罚苦役,重者动则处死。还有“族诛”和“连坐”。总而言之,秦始皇在历史上是有功有过,但不失为千古一帝。6-03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1、历史地看问题: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他所处的时代看待,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看他的行为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帮助;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当时人的道德标准。2、论从史出: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史实,从事实中得到结论,切忌把文学艺术作品虚构的故事当史实来评价历史人物。3、辨证分析:评价人应全面分析,即看到先进的一面,还要看到落后的一面。防止只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7-01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沉重的徭役赋税使得民不聊生,严刑峻法使天下生灵涂炭。公元前209年征发戍守渔阳的900多个贫苦农民,遇雨滞留在大泽乡,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秦法规定应斩首。陈胜、吴广领导农民揭竿而起,陈胜称王,建国号“张楚”,各地农民纷起响应。(歌诀;九百农民,渔阳戍边,天雨误期,揭竿而起)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11-01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执政期间,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统治。1、稳固大一统局面:北击匈奴、河西屯边、西南开发、东北拓展。2、经济措施:铸造钱币(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是国家铸币的开始);兴修水利,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3、文化措施:“独尊儒术”,重视经书,设五经博士,建立太学。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13-01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1、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从广义上讲,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2、为了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3、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13-0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1、丝绸之路从西汉到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考试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即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即古代罗马)。2、交流的内容与影响:中国的冶金、凿井技术等,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相互交流;也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13-03佛教传入的史实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0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图课本81页)赤壁之战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建立了吴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国号/史称时间建立者首都魏国/曹魏220年曹丕洛阳汉/蜀汉221年刘备成都吴国/孙吴229年称帝(222年称王)孙权建业(今江苏南京)]16-01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从东汉末年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刺激了江南经济发展,为农、工、商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活泼生机。17-01简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386年,鲜卑族拓拔部建立“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一统北方。2、冯太后改革。政治上,集权中央,基层设置乡官,实行“三长制”和俸禄制;经济上,颁布耕地占有制,实施“均田制”。3、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改管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4、孝文帝和冯太后成功地承当起了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19-0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1、甲骨文: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2、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金文、小篆、隶书以及连笔书写的草书和行书。3、东汉时,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总结了汉字结构和使用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4、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20-01以司母戊方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1、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千克,是青铜器中著名的大方鼎。2、商代时,人们将铜、锡、铅熔冶在一起造成青铜器。青铜冶炼是商周手工业最重-考试要的部门。3、青铜器的制造工艺相当复杂,它不仅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还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21-01知道孔子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有:提倡“仁”、“礼”与“义”;许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编《诗》、《书》、《春秋》,言论集《论语》。21-02“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逐渐出现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诸子观点著作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思想:仁、礼;教育:72弟子;典籍:《诗》、《书》、《春秋》。言论集《论语》孟子/名柯。战国时鲁国人。思想:仁政;主张:民贵君轻,重视人的作用。《孟子》道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战国)时楚国人。思想: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又名《道德经》)法家韩非子主张:历史是向前发展变化的、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韩非子》22-01《史记》的作者和体例1、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从小受家庭熏陶,善于向当时的著名学者求教,很快成长为一名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他成年后漫游各地,寻访历史古迹,考察风俗民情,收集旧闻传说,后来又阅读了大量的图书资料,终于编写成《史记》。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3000年的历史。力求实事求是,而且文辞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因而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3-01知道祖冲之祖冲之:南朝时,科学技术方面成就最卓著的科学家。精通天文、数学、机械制造。编制《大明历》,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首次将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的第七位。数学名著《缀术》,在唐初被列入“算经十书”。23-02《水经注》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对汉魏时期的地学著作《水经》作注释,写成《水经注》,代表了当时地学的最高成就。24-01认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早期已经使用了大麻造的纸。西汉中期,又出现以麻絮、布料、绳头等原料造的纸。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技术,以麻头、破布、旧鱼网造出价廉物美、便于书写的纸,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提高了纸的质量。-考试造纸术先传到朝鲜、日本和阿拉伯等国家与地区,后来又传入欧洲,随之传遍世界各地。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24-02华佗、张仲景1、华佗:东汉末年人。他创造出一种外科手术使用的麻醉药,名叫“麻沸散”。这是医学上的一大发明。2、张仲景:东汉后期人。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初中历史考试大纲2006.4.1初一(下)部分中国古代史1-0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1、由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此后,官员录用主要依据科举考试的成绩。直至清末(1906年),科举制才被废除。2、特点:科举考试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意在抑制门阀,为大批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3、意义:科举制实行后,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的基础,而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2-0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位,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1、勤于政事。唐太宗以隋亡为鉴,告戒臣下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2、知人善任。唐太宗用人不计资力地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强调君臣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3、虚心纳谏。唐太宗知道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经常鼓励臣下直言皇帝的过失,自己也虚心采纳改正。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3-01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武则天,唐高宗时皇后。高宗死后,武则天独揽大权。690年,武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把武氏临朝称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统称为“武周政治”。1、武则天专政时期,以残酷的手段对付反对她的贵戚重臣和李唐宗室。2、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武则天则继承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推行科举制。她任用的贤能之士,有不少在开元年间成为名相重臣。3、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3-02“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唐玄宗,712年即位,为稳定朝廷政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经唐初近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玄宗开元年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考试大纲2006.3.2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