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初中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研究
《初中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执笔人:方思远黄昌表蔡振来一、课题的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汹涌浪潮,一个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展现在我们面前。由于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的空前激烈,再加上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已然由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转变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本课题开展的“初中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还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需要:1、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早在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现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学会学习应具备:学习态度达到自主学习,学习过程要亲身体会,学习方式有传统方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等。这就要求受教育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技能之外,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率,在学习结果上更有成效,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会有效学习”的人才。目前我国的教育状态已然由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给学生(即教学)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样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共存的现象转变,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学教”的方向,即以“学”为主,“教”服务于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的学习,点拨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的学习。我们认为,教学的基点、着眼点,终点是学生的“学”,“教”学是为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生会学习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是否有着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是否会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否会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传统方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当前的教育教学对教师的“教”研究得比较深入,却比较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和研究,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2、课程改革和实施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世界教育大变革的态势下,应倡导建立形成一种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传统习惯了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进行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意味着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亟需转变某些东西,即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或者说从“以教代学”向“以教促学”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观念上的,甚至是在教育教学体制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不仅是思想上的刷新,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实践过程。显然,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根据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主体现实,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观念和行为的变革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必将有助于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便理整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与功能的充分体现,也是基层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热切呼唤。3、学校教学优化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使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依然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停留在“教教材”的低级水平,没有贯彻“用教材”的理念,虽然承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作用和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肤浅化、随意化、形式化、程序化,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因此课堂教与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另外,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所在的施教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只会强迫自己的孩子多做作业。长期以来,空泛的教材,伴以冰冷的作业,几乎成为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它们远离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在老师的强迫下单通道地传给学生。这样,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6月期间开展了“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荣获了温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该课题实验构建了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与评价体系,更新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自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并掌握了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同时通过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通过以上的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初步掌握了某些创新教学的策略。为了进一步检验和深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我校又于2006年4月开展了“农村初中课堂教与学新方式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如今在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现在亟需突破的是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和实施。可以说,本课题的提出是对前课题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二、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外的学生学习有效性研究,以笔者所知为限,起码有两种思路值得借鉴。一种是针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因素,在实践中对问题进行系统地解决。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莱文(H.Levin)等学者针对边缘学生(at-riskstudents)(亦即学习低效者,相当于我国的学困生)问题而提出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有效性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加速学校(AccederatedSchool)的成立与发展。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有潜力的人,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与环境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倡导个性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强调师生在协商中产生共同愿景,并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为中心有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使学习活动对学生具有实际意义。加速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并不限于课堂教学方法及相应操作规程的选择与制定,而更多地考虑到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种种因素。通过对学习者本人及其他的复杂关系进行整体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积极倡导以人性的、积极的、全面的观点来实现学习有效性的提升,反映了一种实践和研究的整体性思维视野。另一种思路是进行学习理论突破与创新,通过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反思与观照,注重“学校知识”从事实性知识“到方法论知识”的重心转移。“事实性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谓之知识、理解、技能者,进一步可以说,可谓“知识灌输”、“偏重知识者”。所谓“方法论知识”旨在实现目标的一定的智力操作如何进行的知识亦即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本身的知识形态。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不断成熟发展,更加强调知识的意义与学习者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建构和有意义内容的理解,强调按照学习者的步调,引导学习者凭借自身的力量去掌握未知,为现代多元学习方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研究,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致力于一些新的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如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在理论上,国内学者在近几年已作了很多论述,从概念辨析,推进了基层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致力于学习改革的实践操作,形成了一些操作模式和行动框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技术线路,对现行教学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传统重教的学习方式在教师观念中根深蒂固,以及对多元学习方式解读与运用的偏离和模糊,使教师真正成为“促学者“和学生真正成为”会学者“遭遇了尴尬的处境,具体表现为:浅表性的花样翻新,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如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牵强附会貌合神离。其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课程实施中重形式轻实质的做法。反观时下相当热门的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的现场展示,我们能读到或看到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名目很多,其形式不可谓不丰富,但往往偏离了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初衷。对的学习方式的“采纳”往往被视为一种“时髦”,而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与实践。国内另一种研究思路,主要是通过有效教学,实现有效学习,就是仍然坚持以“教”为中心,即更好地设计“教”的过程,尽量克服学生学习被动性和机械性等弊端,从而更好地控制或促进学生的“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种思路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冷静的一面,它的不足主要是:把研究过多的固于课堂教学范畴,缺乏关注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的联系。并且,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理清“以教代学”与“以教促学”的界线,仍然是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总的来说,目前国内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学生有效性学习都有着较大的关注。但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还局限于对一些所谓“新”的学习方式的介绍与争论,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创新,在实践层面,大部分教师能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许多教师与研究人员还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上,过度关注自主、合作、探索的技术、技艺和规程,缺乏真正意识到学生学习有效问题牵涉到价值性与整体性。相对来说,国外的一些研究视野比较开阔,注重理论创新,反映了教学系统的研究框架。但是对如何“以教促学”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师导的功能。在上述意义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问题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种研究不仅关系到学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也涉及到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提升。三、理论依据: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它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力靠教师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教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靠教师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教师有效地“教”来实现学生有效地“学”。只有增加有效教学行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2、学习理论:杜威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事物怎么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由此出发,他将立足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正是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性才能使探索存在并激励和指导着探索的前进。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兴趣、态度及习惯等,是学习过程的内部物质活动“内化”到心理反映水平的结果。学生把外部的要求“内化”成内部知觉表象概念等,才能主动自觉地完成响应的活动。本课题就是要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化为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题个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不仅为学生能学习,还为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并为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激起创新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提供了空间和激发的可能。3、多元学习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且都不同程度的拥有几种智能的潜能。既然存在多种智力,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智力,那么在学习方式上也可能各具特色,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地学习,倡导个性的教学,在可能的范围内使不同智能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前苏联的教育专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孩子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孩子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孩子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
本文标题:初中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和学习有效性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