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初中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初中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第一部分)在最近几年,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无时不在冲击着我们的初中学生。从我的教学实践(高中工作8年、初中工作近4年、小学工作4年)我感觉到,初中、高中、小学三个阶段,初中是最难管理的阶段,小学生比较听话,高中生基本的世界观已经形成,再说考上高中的多数都是较好的学生,且有强大的升学压力,而初中时代是学生生理、心理都发生急剧而复杂变化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多思多梦,对未来有种种的理想,而又缺乏必要的知识;有充沛的精力而又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有探索的精神而又分不清是非界线。他们是社会中最积极敏感的阶层,他们从过去的传统走来,又向未来的理想走去。社会上的各种力量,新与旧、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都集中交织在初中学生身上。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向往未来,立志成才,具有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视野开阔,尊师守纪,勤奋向上。但是,毋庸置疑,当代青少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被完全社会化,他们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由于青少年智力发展与德育发展的不协调,导致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下降。许多青少年在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文化教育的同时,精神世界却显得越来越空虚与贫乏,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怎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以利于今后更有效地做好初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一、当代初中生在成长中易出现的问题:1.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但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当今的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传播工具先进发达,电脑上网,生动形象,视野扩大,信息丰富。初中生处在信息环境中能较好地了解科技的发展,接受健康有益的教育,这有利于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未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于部分学生幼稚单纯,阅历浅,鉴别能力不强,不论是对我国国情还是港台生活和西方生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他们看到的港台和西方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与国内的某些现象简单地比较引起某种“共鸣”,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那些不切实际的价值观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2.生活要求高,但缺乏爱劳动的习惯。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这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某些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使许多初中生只会埋头死读书,不会做饭洗衣。现今的初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地溺爱,使这些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坏习惯;随着社会上“大款户”的增多,学生“大款户”也逐渐增多。而恰是这些经商的“大款户”,由于常年外出,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造成家庭教育的“漏洞”。当前,青少年缺乏爱劳动的习惯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忧虑。3.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程度不相适应,早恋现象有所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的高度产业化,城市化及社会活动频繁,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因素,青少年发育期普遍提前已成为事实。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不大成熟与生理成熟的不完全融合期。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好奇,萌生了体验异性情感的欲望。特别是受一些不健康报刊、影视作品及网络的不良影响,有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早恋或两性关系的错误,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各方面的情况表明,由于少男少女的生理上的早熟及思想、意志不成熟性加上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我们教育引导上的偏差,初中生早恋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恐怕还会有发展,且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据报纸报道,初中生早恋现象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回避是不行的。学生的小灵通的短消息上直接就称呼“老婆、老公”。更有些暧昧语言,不堪入目。4.部分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中学生法制意识的淡薄,违法现象的增多,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在我国,违法青少年占违法人口的一半,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在押服刑的劳改犯中,青少年罪犯就占68%以上,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他们有的拉帮结派,组成团伙,与社会上不法青年相互勾结,公然对抗学校的正常教育;有的瞒着家长逃学,聚众赌博,吃喝玩乐,进入网吧、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有的公然侮辱女生;有的在社会上偷鸡摸狗;有的对低年级敲诈勒索;有的肆意破坏公共财物,几此种种,不一而足。近年来,虽然各学校大力加强了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中学生的违纪违法大为减少,这是可喜的变化。但目前也有部分初中生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学校是教育、培养、造就人的场所,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批一批年轻的法盲将涌向社会,将导致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低龄化。由此将危及到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效益,危及社会的安定,危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5、网络对初中生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如传奇)的痴迷、黄色信息的诱惑、网络聊天导致的网恋、电脑游戏格斗凶杀的刺激等等,都在侵蚀着初中阶段的学生,网络对一部分初中生而言,其危害之深可以与吸毒相比。因上网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6、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有待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当我们回顾上一世纪医学发展,欣喜地看到医学在战胜躯体疾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时,我们也同时看到精神、心理障碍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给社会发展和进步造成的阻碍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尤其是在尚未体味社会冷暖、思想处于动荡、幼稚期的青少年中,精神、心理障碍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悲剧性结果。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中国大陆18岁以下未成年人,据保守估计,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即为(5.07±1.70)%,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原因的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并且,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专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其各发育阶段很多环节和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生物学因素可能构成心理障碍的素质基础,而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构成了心理障碍的诱因和调节因素。从客观环境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儿童青少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理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酗酒、吸毒、赌博)是常见的不良因素;情感表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所谓情感表达不良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过度保护或溺爱,家长心甘情愿给孩子当保姆,父母们以为这是爱孩子,却没考虑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遭受适当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另一种则表现为漠视,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它的途径自己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另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如中国自古崇尚文化和学识的传统以及“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势必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使得许多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因而相应降低对其它方面的要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文化或哪所学校特有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7年召开了全球心理健康会议,呼吁各国政府、机构重视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儿童青少年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据WHO估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二、对当前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一)、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思想成长都受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当前,存在着不少与我们对青少年培养目标相悖的消极因素。我们要治理和优化环境,以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1、优化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双休日制的实行,学生在家时间增多,而社会上又没有对学生进行再教育的场所。图书室、阅览室、俱乐部等活动场所,在广大的农村里,真是凤毛麟角,造成社会教育的漏洞。毛主席说:人的头脑总要装东西的,如果无产阶级的东西不去占领它,那么,资产阶级的东西就一定会去占领的。中学生很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社会上的违法犯罪分子,乘机对青少年教唆。由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效应。在目前,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利用社会舆论工具,如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等,让学生知道哪些是适合他们看的东西,多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东西,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和全面发展。注重对优秀人物的先进行为和思想的大力提倡、推广。鼓励学生多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体育场地等健康场所,丰富他们课余文化生活。教育学生不涉及宣传暴力、色情、凶杀等有害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不进入营业性歌舞厅、黑网吧和带赌博性质的电子游戏机室等。总之,要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2、优化学校的环境。学校要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当前德育工作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德育=政教处+班主任”的板块模式。好多人认为德育是政教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积极开发潜在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各方面的力量,创设校内德育的大气侯,使德育工作由“板块式”向“混凝式”转变。我们认为学校的每项工作、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校风校貌等对学生都会起到教育的作用,学校的教职员工对学生的成长都要尽到教育的责任。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所以全体教职员工的全部工作和整个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学校无小事,处处皆德育”,根据德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和德育过程的影响一致性原理,我们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从学校校长到传达室保卫人员,从前勤职员到后勤职工,组成全员育人的混凝式结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发挥合力效应,学校任何一位教职工对学生有求必应,有难必助,反之遇到学生违纪现象都有权劝阻制止,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充满“爱”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在去年五月的一个星期天晚6点半左右,当时天已经很暗,我校一位在校外居住的职工外出办事,在离校约四里的路上,通过摩托车灯光发现一名身着校服的女生在路上朝学校相反方向慢悠悠地走着,这位老师凭直觉意识到这名学生肯定发生了什么事,当即掉回车头在学生旁边停下,经过询问得知,原来是从小很疼爱她的姥姥当天上午因病突然去世,还未殡葬。她家长怕她耽误课,就让一位亲戚用摩托车送到了学校附近的路上就走了,让她自己进校。当时天已经变暗了,这位女生由于心情一直很悲伤,神情恍忽。竟没有进校,而是在朝学校相反方向路上胡乱走着。在我校学生每次大休返校晚自习预铃后,学生工作部就要求各班把学生到校情况进行“零上报”,以防止返校途中发生意外。而在当晚班主任点名时,就发现该生未到,立即往学生家中打电话,可由于她父母都在她姥姥家,没有联系上,正在万分着急之际,这名女生被那位老师用车送回来了。这位女生当时若不是恰好遇到学校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老师,后果是难以预料的。同时,学校要办成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和窗口,用小环境影响大环境,用学
本文标题:初中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