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政策分析:是指依照政策方案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多种效果与相关规则,在各种已知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最好的政策方案的过程。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3.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4.阿罗不可能定理: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并非只有多数票原则一种。这样,我们就需要在各种方式之间进行选择,而选择又必然涉及到标准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提出了一套基本上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标准,然后证明了:同时满足这些标准的加总方式是不存在的。5.市场失灵:市场尽管有着许多其他途径不可以比拟的优势,但市场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解决途径也存在本质性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发生基本上来源于这样一种事实,即:与现实世界中所有事物一样,市场本身也不是完美的。在市场不完美的情况下,市场保证经济效率的上述优势也就或多或少地要打一些折扣。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不完美市场造成效率损失的可能性,市场在促进另一个价值标准----公平----的实现方面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6.政府失灵:与市场途径类似,政府本身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影响可能使得政府不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完成其使命,而是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通常,我们将这些缺陷的发生统称为政府失灵。7.志愿失灵:对于第三部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途径的缺陷,萨拉蒙从第三部门作为一个志愿部门的角度将其总结为“志愿失灵”志愿失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②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③第三部门中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8.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就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如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即:(a)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的权力。(b)个体对该物品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9.外部效应:指存在于市场之外因此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10.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或偏差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当社会中一些人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方面表现出焦虑和不满,或提出一定主张,采取一定行为时,就说明发生了社会问题。11.公共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12.目标群体:就是那种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13.公共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为的路径和机制。14.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15.政策议程: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16.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17.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18.无决策: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对有些社会问题,决策者可能觉得没有制定政策予以解决的必要。“无决策制定”是主张改变社会现行利益和特权分配的需求尚未提出以前,就加以抑制,或在这种需求尚未到达政策制定领域以前,就加以阻止的一种方法。19.公共决策体制:是决定权力与责任在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20.公共政策合法化:经过评估论证最后抉择出的政策方案,并不能立即付诸实施,它需要按照一定程序给予审查,取得合法化的地位,才能使公共政策在全体社会具有约束力与权威性。21.公共政策法律化: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位法律22.政策过程:广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止为止。狭义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指从确立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23.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一经采纳即进入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24.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即以政策制定为中心的途径或政策制定者透视的途径。这一研究途径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分立性,认为两者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并且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它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下层的行政官员执行。25.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这种执行研究并非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研究政策执行,而是从政策执行运作阶段对于某一特定问题进行互动的多元行动者着手,分析他们如何影响政策目标,如何重新形成公共政策,焦点集中于多元行动者追求目标的策略。26.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它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人员实施的评价。27.外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外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它可分为受委托进行的评价和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价两种类型。28.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29.公共政策评价:公共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简单地讲,公共政策评价就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30.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而且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31.事实分析: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分析,就是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32.价值分析: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客观规律,对不同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结果,集中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取向,价值分析就是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提供评价性的价值信息33.规范分析:社会规范是指人们为实现其理想,根据特定的观念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规范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政策规范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是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重要机制。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34.可行性分析: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和能力。因为规范分析中提出的“应该是什么”,仍是理性上的东西。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35.决策树法:决策树是决策过程的一种有序的概率图解表示。它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36.特尔菲法:是采用函调调查,对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别提出问题,并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加以综合,反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而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且可靠性也较大的意见。37.回归分析:根据一组实测数据,去设想某种关系函数,以使得这一函数轨迹尽可能接近于已测数据。这个构造出来的函数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应最小,这种函数被称为“回归函数”。它反映了事件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关系的发展趋势,即利用回归分析,预测对象y与影响y的因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再依据自变量x的未来值,来推断预测对象的相应值。ixiy(二)简答题:1.试论述公共政策的本质:①“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与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经典语录可以说明这一问题)②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和分配的过程)③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从社会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④增进社会利益(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2.综合分析框架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包括“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等问题的提出)②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和通过(确定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优化政策方案)③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措施)④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和影响,由谁去评价,结果是什么)3.了解公共政策历史沿革(1)古代的政策研究(古代所产生的关于政策制定相关知识的发展相当多的是非科学的,人们重视的是政策效果,而不关心政策提出的过程.直到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期间,政策研究才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到19世纪,不仅制定政策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而且研究方法也随之变化,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地看中是否与经验观察结果一致)(2)政策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H.D.拉斯韦尔提出的,它使得政策研究从此就建立在科学之上,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公众对社会问题给予的特别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政策科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伴随着许多学科的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许多专门研究政策的组织纷纷成立4.社会问题解决方式和优缺点社会问题的解决既可以通过政府这条途径,也可以通过市场,第三部门甚至在家庭邻里等社区范围内获得解决。社区(非正式部门)的优点:①信息优势②激励充分③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④具有较好的回应性⑤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缺点:①社区中的范围一般不会太大,所能容纳的人口一般相对较少②社区的非正式性也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政府(第一部门)的优点:①政府能有效克服“搭便车”现象的负面影响,使其行动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②合法运用强制力的能力也使得政府能够减少协调成本,提高行动效率③政府权威的广泛性影响更广缺点:①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②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③行政机构的公务员体质僵化,制约了行政机构的活力市场(第二部门)的优点:①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进投入产出的效率②通过为个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③市场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来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缺点:①垄断和效率损失②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③外部效应与效率损失④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第三部门的优点:①与社区相比第三部门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③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④能够增加社会参与的程度,对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进作出贡献缺点:①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②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③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④第三部门可能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5.了解政府(1)市场化趋势20世纪中后期之后,许多国家进行了全面的政府管制改革,改革后政府干预程度趋向于不断地减少。在同一时期,许多原先由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
本文标题: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