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题
1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公共管理学期末考核题》(开卷)教学中心贵州铜仁石阡电大专业行政管理学号201409939421姓名孙琦成绩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答案写在框格内)12345678910DACADCBCDC1、不可能排除其他人的消费是指公共产品的(DB)。A、竞争性B、非竞争性C、排他性D、非排他性2、以公平为核心的中期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A、弗雷德里克森B、威尔逊C、奥斯本D、古德诺3、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是(C)。A、由以政治职能为中心,逐渐向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的转移B、由以经济职能为中心,逐渐向政治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的转移C、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D、由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向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A)。A、公共部门绩效评估B、公共部门绩效指标化C、公共部门绩效目标的确定D、公共部门绩效监测5、公共组织纵向结构的变革主要表现为(D)。A、由分权式、扁平型向着集权式、尖塔型的结构形式发展B、由微观管理部门为主向宏观管理部门为主的结构形式发展C、由宏观管理部门为主向微观管理部门为主的结构形式发展D、由集权式、尖塔型向着分权式、扁平型的结构形式发展6、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C)。A、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其规律B、行政机关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其规律C、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其规律D、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其规律27、非营利组织要有一定程度的制度化是指非营利组织的(B)。A、民间性B、组织性C、非营利性D、自治性8、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具有(C)的特征。A、竞争性和非排他性B、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非竞争性和排他性D、排他性和竞争性9、钢铁行业协会向政府反映会员的意见、建议,又向会员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这是指非营利组织的(D)。A、社会服务功能B、社会裁断功能C、社会评价功能D、社会沟通功能10、下面属于非强制型公共组织的是(C)。A、仲裁委员会B、人民代表大会C、基金会D、法院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把答案写在框格内,少选、多选、错选都不给分。)12345678910ABCABCEBDEABDEBCACEBCEABCDEBCEABCE1、公共服务的商业型供给模式的特征是(ABC)。A、生产主体基本上是私人机构B、以赢利为活动目的C、产出的是公共服务D、生产主体是政府E、以增进公共利益为活动目的2、公共政策执行的特征有(ABDE)。A、对象的适用性B、执行的灵活性C执行的公平性D、执行的协调性E、执行的有序性3、科层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BDE)。A、薪酬固定化B、组织标准化C、培训制度化D、工作秩序化E、管理规范化4、下面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是(ABDE)。A、立法机关B、司法机关C、私营企业D、公立学校E、行政机关5、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以(BC)为理论基础。A、梅奥的人际关系学理论3B、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二分法理论C、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D、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E、汉密尔顿和杰佛逊的民主行政管理理论6、公共服务的权威型供给模式的制度安排有(ACE)。A、政府服务B、政府投入C、政府间协议D、政府购买E、政府出售7、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ABCE)。A、政治性B、合法性C、稳定性D、阶段性E、目标选择的多重性8、衡量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有(ABCDE)。A、经济指标B、效率指标C、质量指标D、公平指标E、效益指标9、公共服务的志愿型供给模式的作用形式有(BCE)。A、增进公共利益B、志愿服务C没有营利目的的收费服务D、有营利目的的收费服务E、无偿捐赠公益事业10、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作用有(ABCE)。A、引导功能B、规范功能C、维系功能D、教育功能E、选择功能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我国新公共管理体制的构建。答:(一)新公共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执政为民第一、以“执政为民”的思想来建立新型公共管理体制,使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更容易贴近社会、得到社会的理解,承认其合法性。第二、“执政为民”的民主行政行政管理体制是社会公众制约政府权力、控制政府失灵的有效途径。首先,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决策的民主化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以最大限度地扩展政府决策的理性;其次,民主行政可以监督政府的自利性倾向。第三、“执政为民”的民主行政管理体制是防止集中的权力被腐败而设置的防腐剂,但是它并不排斥公共行政领域必要的集中。第四、“执政为民”的新型公共管理体制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更快地建立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民主社会。民主制度是法治制度,在民主政体中,政策多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二)新公共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第一、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存的公共管理格局。第二、把竞争机制注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有效政府的实质就是市场的政府,即4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第三、树立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一一公众满意原则。第四、提高政府质量,建立政府质量管理机制,推行政府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第五、进行规制重建。公共管理的规制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公共组织进行制约、干预或管理,以约束和规范公共组织的行为,保证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2、简述政府失灵的表现与原因。答:表现:(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产生过剩。(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敢于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成因:1、对政府作用范围界定不清,政府与市场错位。2、对政府能力缺乏正确认识,3、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合理,4、政府干预度不合理,5、政府本身不能有效运行。3、简述公共组织的含义与特征。答:公共组织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公共组织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母的的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公共组织的特征:1.公共性:公共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其公共性,这种公共性集中体现在其组织目标和组织基本功能上,同时也会影响到组织的形成过程、组织的规划和组织的效率等方面。2.社会性:无论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的公共组织,都是产生于社会并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3.合法性:公共组织的任务、责任、权力是由宪法和法律赋予的。4.服务性:公共组织的存在与活动,都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5务。5.权威性:国家权力是一种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权力,其整体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将矛盾和冲突控制在符合社会整体来利益的秩序范围内。政府和非政府性的公共组织,其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国家权力。6.系统性: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7.公开性:公开性是公共组织的管理原则,由此而体现出组织的特性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论述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的构建。答:(1)“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为主体”的公共服务支出模式①从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政府职能从以经济性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②在长期的趋势中,公共支出结构中经济性支出比重逐渐下降而社会性支出逐渐上升。(2)“科教优先”的公共服务增长模式。我国要坚持“投资先于消费”的原则,优先发展科技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共服务。充分发展科技教育公共投入的前提下再依此考虑基本公共卫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纯消费性的公共服务。(3)“广覆盖、低水平、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服务消费模式第一,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底线,平等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第二,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将促进就业、保障公平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首要原则。第三,要坚持“生存先于享受”的原则,优先保障人们的生存需要。第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改变城乡二元保障机制,使农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第五,要贯彻“自助先于公助”的原则,将社会保障与个人贡献挂钩。(4)“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为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我国政府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力量参与提供集体产品和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形成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与社会化格局,例如实行基层自治,由基层民众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等。2、论述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1)政策本身因素政策本身是政策执行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政策的特性一方面反映在政策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上,越复杂的问题执行难度越大。(2)政治因素政策的制定就其实质而言解决的是社会资源或价值的分配问题,因此,必然受政治因素的制约。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为权力分配形式、政党6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第二,社会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要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如果政策的内容能够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政策就会容易执行。但有时政策所调整的利益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因而政策的调节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类型。(3)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等。第一,政策执行机构。政策的执行是组织的必要行为,因而组织的设置必须得力。第二,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第三,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政策执行的资源,从广义上讲包括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从狭义上讲特指公共政策执行的经费投人。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如果没有必要的经费投人,将会带来消极效果,但经费投人过量,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的负效应。必要的经费投入量是需要建立在科学的预算基础之上的。(4)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执行的效果。理解程度不仅受制于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而且受制于对政策的知晓范围和接受程度等因素。一项政策,如果其执行和接受群体都不知道这一政策的出台、内容和要求等事项,就不可能得到较好的执行。因此,公共政策的执行,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们了解政策的意图;二要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帮助人们在主观上接受政策,从而产生接受的行为。三要做好政策执行中的交流工作。政策在执行中要做好内外横向机构及其人员间的交流工作,使大家互通情况,相互合作,排除干扰和冲突;在纵向上也要做好协调,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及时反馈,注意根据变化及时调节。政策沟通必须注意沟通手段的先进性和沟通内容的及时性、准确性,以保证沟通的有效性。
本文标题: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