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数学论辩交往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初中数学论辩交往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邬云德浙江省象山中学目录前言…………………………………………………………………(1)1引论…………………………………………………………….(3)1.1背景……………………………………………………………(3)1.2研究的必要性…………………………………………………(4)1.3教师的困惑……………………………………………………(4)1.4消解困惑的现有研究与讨论…………………………………(5)2研究设计………………………………………………………(6)2.1研究的对象……………………………………………………(6)2.2研究的内容……………………………………………………(6)2.3研究的过程……………………………………………………(6)2.4研究的思路……………………………………………………(7)2.5研究的方法……………………………………………………(7)2.6案例研究的形式………………………………………………(8)3论辩交往模式的理论体系……………………………………...(9)3.1论辩交往模式的概念界定……………………………………(10)3.2论辩交往模式的理论基础……………………………………(11)3.3论辩交往模式的功能目标……………………………………(13)3.4论辩交往模式的实现条件……………………………………(14)3.5论辩交往模式的操作程序……………………………………(17)3.6论辩交往模式的反馈方式……………………………………(21)4论辩交往模式的实践效果……………………………………..(21)4.1论辩交往模式的实践价值……………………………………(22)4.2论辩交往模式的推广价值……………………………………(24)5研究的结论、意义与建议……………………………………(26)5.1研究的结论……………………………………………………(26)5.2成果的意义……………………………………………………(27)5.3对数学教师的建议……………………………………………(27)参考文献………………………………………………………..…(29)附件1:概念学习案例:“平方根”的教与学……………….…(30)附件2:技能学习案例:“分式方程(1)”的教与学…..….…(34)附件3:问题解决学习案例:“用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与学……………………………………………………………………(37)后记………………………………………………………………(40)1前言我于1975年1月参加教育工作,先后从事初中数学教育、高中数学教育、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等工作。我去过农村初中、普通完全中学和省级重点中学。我担任过数学教研组组长、教导处主任、教学副校长、校长等职。1999年8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入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奉化市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工作)。2004年8月,我又从数学教育的幕后走向了数学教育的前台(从事初中数学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复杂的工作经历,不但使我积累了许多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也使我了解了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学习数学的状况,同时也使我丰富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集东西方优秀文化于一炉的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作为知天命之年的我,如何“与时俱进”地认识数学教育?这就迫使我在充分认识数学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去把握数学教育的未来,在规范数学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去作出创新;作为宁波市跨区域带徒的导师的我,怎样帮助学员更新数学教学的理念,完善数学教学的行为?这就迫使我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中积累经验,发展自己的教学知识;作为数学特级教师的我,应该有自己的数学教育观,这就迫使我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理论,同时继承我国优秀的“本土”文化,在“国际化思考,本土化行动”中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可能是出于我应承的义务和责任,激发了我对数学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的热情,并从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口号开始,我就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形式,围绕“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教/学得怎样?”等教学的基本问题,以学习为逻辑起点,以和谐文化为哲学基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依托,开展了以典型课例为载体的螺旋式加深发展的行动研究与“举三反一”的质性研究。旨在正确认识数学教育的实质以及教与学的规律。《初中数学论辩交往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共分5章。第1章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数学背景,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教师的困惑以及消解困惑的现有研究。第22章主要介绍课题的研究设计,主要内容有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思路,研究的主要方法,案例研究的五种具体形式等。第3章主要介绍论辩交往模式的理论体系——“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反馈方式”。第4章主要介绍论辩交往模式的实践效果。实验研究用了7年时间,进行了三轮对比实验。第一轮对比实验是检验论辩交往模式雏形的实践效果,第二轮对比实验是检验修改、完善后论辩交往模式的实践效果,第三轮对比实验是外推研究。第5章是研究的结论、意义与建议。主要内容是研究的主要结论、成果的意义和对数学教师的建议。1996年我参加了华师大教育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同时参加了宁波市导师制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研讨班学习和中学校长提高培训,以后又参加了国家级新课程培训和宁波市名教师培训。这些有益的培训,使我对现代教育理论有了较深刻认识,特别在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和浙江教育学院戴再平教授的指导下,对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有了新认识,也了解了数学教育中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这些都为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999年8月至2004年8月,我负责奉化市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工作,这为我的研究带来了许多方便,特别是下乡听课、评课,指导验证性实验有了时间保证,同时使更多教师了解论辩交往模式创造了条件。2004年8月,我接受象山中学的聘请,在象山港书院从事初中数学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这又为课题的外推研究创造了条件。我们的研究是踏踏实实的,但限于我们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条件,在研究过程中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作者:邬云德2006年10月3初中数学论辩交往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报告)邬云德摘要:数学素质教育应当是一个以知识教学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教养为肯綮的三维结构。调查发现数学课堂教学有丢失精神实质而流于形式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数学的教育”与“教育的数学”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初中数学论辩交往模式的构建,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科研形式,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以学习为逻辑起点,以和谐文化为哲学基础,以启发诱导法教学实践的经验为依托,以初中数学中典型的且有价值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并用以典型课例为载体的螺旋式加深发展的行动研究与“举三反一”的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辩交往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观点,一个追求,五项策略,五个环节、四个机制,两种方式”,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作为一个教学模式所包含的五个基本问题:理论基础什么?功能目标是什么?实现条件是什么?操作程序是什么?反馈方式是什么?其基本特征是:“国际化思考,本土化行动”;以七个“和谐”实现“打好基础”与“个性发展”的整体平衡;以行为过程中的论辩交往来促进认知过程。经部分教师历时7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它不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能推广到不同层面的学校。关键词:初中数学论辩交往载体模式1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文化准确地阐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永恒态,是宇宙万物的生存形式;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处于和谐状态,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教育系统中处处显示着和谐文化的光辉。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以和谐文化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课题负责人:邬云德课题组成员:邬云德、冯斌、韩苏文、徐伏儿、王维、扬亢尔、何春芳、余长岳、郑海燕、丁健、方小亚、王海波等。文本执笔:邬云德41.1背景近三十年的数学教育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说“数学”是目的,因为人们的生存、学习、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数学,所以中小学要开设数学课程,要有数学教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说“数学”是手段,因为数学教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意志品质、审美意识和能力、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数学教学的两重性意味着数学教育应当包括“数学的教育”与“教育的数学”两个方面。“数学的教育”关注的是正确地体现数学的本质,“教育的数学”关注的是充分体现教育的社会目标并符合教育的规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数学教育的性质——“数学的教育”清楚地表明了数学教育相对于一般教育的特殊性,“教育的数学”表明了数学教育相对于一般教育的共同性。它们事实上构成了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矛盾。可以这样说,谁处理好了这一矛盾(或者说,搞好了这两个方面的均衡),谁就抓住了数学教育的实质,谁就掌握了数学素质教育的主动权,谁就奏响了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嘹亮凯歌。1.2研究的必要性为全面了解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就学生对有关“学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学习调控等内容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各进行了一次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与师生座谈),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会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效率低。我们通过分析,认为学生不会学和教师教学效率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处理好“数学的教育”与“教育的数学”的关系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相互脱节,相互分离;教仅只是教,不顾学生学,学生的学没有得到教的科学引领和有效指导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1.3教师的困惑集东西方优秀文化于一炉的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使许多教师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人,自尊心将得到保护,自信心会进一步增强,民主意识、责任感、5合作意识、创新精神都将得到发展;孩子们在学校中的生活会更幸福,人格更健全,心胸更开阔,一个创造力不断涌现的社会指日可待。特别是通过观念轰炸式的“专业引领”与“观摩教学”,使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得到了更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确让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也引起了一部分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着丢失精神实质而流于形式的现象,并且这种虚伪的美丽现象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多“实用”倾向,特别是浅层次、重复性的“活动探究”,忽视(或削弱)了对数学逻辑、理性等内在文化性的价值的追求。数学课堂教学新的平衡点在哪里?怎样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怎样均衡“数学的教育”与“教育的数学”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些问题成了数学教师最大的困惑。1.4消解困惑的现有研究与讨论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目前数学教学方式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有意义的接受性教学;一是有意义的活动性教学。有意义的接受性教学的特点是:旧经验引导新学习,教师系统传授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校正;有意义的活动性教学的特点是:从问题出发引出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实践活动。有意义接受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与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活动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有意义接受性教学的优势是:目标是基础知识,有利于系统掌握知识与技能,学科测验成绩较高;有意义活动性教学的优势是:目标是能力和气质,解决问题、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动机态度较优。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这两种教学取向从操作特点到价值目标、理论基础,甚至文化背景都有实质性的差别,它们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新的数学教育价值观需要重新整合上述两种教学
本文标题:初中数学论辩交往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0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