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一﹞记叙文: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二﹞说明文:说明文的结构形式:①总——分;②分——总;③总——分——总。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特点、作用:﹝三﹞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②开篇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③中间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说明方法特点作用①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增加文章可信度。②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③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④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⑤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⑥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⑦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⑧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⑨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⑩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2④结尾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如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很多考生不约而同想到了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出现的频率之高,以至于专家戏称今年是个“苹果丰收年”。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简单的理解为证明论点是正确的即为“立论”。如《谈骨气》直接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驳论: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反驳对方论点;通过反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论点,简单的理解为证明其论点是错误的即为“驳论”。如《“友邦惊诧”论》;也有的文章采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如《俭以养德》。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此外,还有立论和驳论相结合。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常用的一般有以下五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谚语、公式、定理等来证明观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的正确性。④比喻论证。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证明论点。⑤归谬法。先假设对方观点正确,然后引申出荒谬结论,从而推倒对方论点。议论文的结构形式:①总——分;②分——总;③总——分——总。(四)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具体在写作时,时常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①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②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③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3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作用是:①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和说服力,提高战斗性;②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④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分,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部特征写。行动(动作)描写:即对于人的具体行动的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人物。心理描写:即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活动的方法。环境描写是对那些和作品中的人物或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发生直接关系的客观外界条件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其作用是:①显示作品背景、点明时间、地点及社会背景;②衬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③推进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的真实感;④突出文章主题,反映社会生活;⑤抒发思想感情,袒露作者胸怀。⑥渲染气氛。另外,从描写的角度看,除对写作对象进行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外,还可进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即不直接描写对象本身,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基本作用是烘托,使描写对象更加鲜明突出。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⑤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作用是: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三﹞常用的修辞手法初中阶段要求同学们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反复、反语、互文。①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比喻的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②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③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④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扩大夸张)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⑤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满招损,谦受益。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⑥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⑦设问: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⑧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⑨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句除是对比外还是对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⑩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⑪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还要将脖子扭上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⑫互文:互文,是我国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又叫互辞,互参,或互文见义,即是在古诗文的同一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或相邻的两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解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前后结合起来才表示—个完整的意思。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正确的理解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这两句应解作:“在东西南北呼叫,在东西南北骚扰”。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看;就会理解为“和我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和我往来的没有无知的人”。它的意思应该是“谈笑往来有鸿儒,谈笑往来无白丁”,即“和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无知识的人”。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如将其概括一下,则为“到各处的市场上去买出征的骏马和马具”,这里使用排比句式,突出木兰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使诗文音调明快,增强了诗文的音韵美。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这个互文句极写塞外苦寒的军旅生活。如果仅从字面看,可理解为“将军冷得连弓都拉不开,都护冷得连铁甲都难以穿上身。”其实,正确的意思应是“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铁衣冷难着”。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5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句中“受任”与“奉命”、“败军”与“危难”互文,可以概括翻译为“在战败的危难时刻我接受了使命”。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正确的理解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正确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3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