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因势利导巧纠错浅谈初中古诗词默写中的趣味案例
1因势利导巧纠错——浅谈初中古诗词默写中的趣味案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堪称“国粹”,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初中阶段的各种测试甚至是中考中,也都将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等作为考查的重点,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如何呢?作为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默写古诗词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学生在默写时随意篡改原作,其中不乏有趣的现象。笔者试用一首“打油诗”来列举几个亲身经历相关案例:“颠倒语序意思变,一字之差主题改。随意挪位意犹存,大雁小燕难分开。”案例1:颠倒语序意思变有位学生在默写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时,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联中“丰年留客足鸡豚”颠倒为“丰年足客留鸡豚”,因为韵脚没变,问题比较隐含,但细心的老师在阅卷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在评讲时告诉全体学生:这位同学的错误属于一种偶然的笔误,他(她)并不一定是存心篡改原作,但客观上却改变了原诗的意思:“丰年留客足鸡豚”是说,丰收之年有的是鸡鸭鱼肉,客人来了自然不愁有美味佳肴来招待;而“丰年足客留鸡豚”则好像是在告诫说,虽是丰收之年,无奈客人太多(“足客”嘛),那鸡鸭鱼肉还得省着点,留着点,否则再来了客人就没东西招待了!这跟原诗意思相差甚远。听了老师的点评,同学们会心的笑了,同时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了,相信以后不会再出现这种“有趣的错误”。案例2:一字之差主题改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有李白的一首诗《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其中“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联,有位学生在试卷上填写成“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肩”。后半句的五个字竟然错了两个!当然,“霄”与“宵”属于同音形近字,容易混淆已不是个别现象,教学中应该运用相关知识加以辨析区别。但是,把“鞍”字错写为“肩”字,那“错误性质”就非同小可了。因为他(她)错的是关键字!“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形象地再现了古代戍边将士当时所面临的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保卫国家安宁随时准备牺牲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一旦被改(错写)为“霄眠抱玉肩”,让人不可思议:其一,云霄里怎能睡眠?虽然李白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这首《塞下曲》是写实的。其二,“霄眠抱玉肩”,“玉肩”即美女之肩,难道戍边将士还能搂着美人入睡?简直是天方夜谭!教师在评卷时指出,出现这种“荒谬错误”,往小处说,会影响你的考试成绩,往大处说是玷污了作品的主题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别说像李白这样的诗坛上的领袖人物,即便唐代名不见经传的一般诗人,在那样特定文化背景之下,这类低级庸俗的题材也不会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诗歌的句意及作品的主题缺乏透彻的理解。于是,老师借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案例,进一步指出:理解,是记忆的重要前提。案例3:随意挪位意犹存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上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全诗如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用它来形容王建的这首诗也是恰如其分的。对于这样一类咏月写秋思的经典作品,自然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我班有位学生在默写时,除题目与原作一致外,诗的正文部分写成了如下的句子:中庭地白鸦栖树,冷露无声桂花湿。今夜月明人望尽,不知谁家落秋思?我一看,不禁暗暗称奇:与原作对照,四句全错;案例1中只错一处,意思就发生很大变化,这里竟然错了四处,那原诗的意思还不得面目全非?可这位错(改)得蹊跷,还挺有水平:改了韵脚还能继续押韵,原作的基本意思和主题也没有发生变化。我了解这位学生的语文功底,他不是有意改编,玩文字游戏,至少目前他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出现这种错误也是偶然的,但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如何对待这种“美丽的错误”,还是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吧。于是,在下一节语文课上,我把这首“改编版”的《十五夜望月》抄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读一读,再把“正版”的《十五夜望月》读一读,比一比。同学们兴趣很浓,讨论比平时更热烈,发言比平时更踊跃。学生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老师答:咱班的学生。那个“改诗”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站起来跟大家见面。老师没有照惯例批评他“粗心大意、随意篡改、学习不用心”,而是示意他坐下,听候大家的“处置”。老师问: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学生纷纷回答:还可以。老师接着问:真的很好吗?难道比王建的还好?同学们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还出现激烈的争论。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是难得见到这种现象的。有的说,没想到他还真有两下子,背不得诗歌还能“编”出一首来;有的说,这首“改编版”的跟原诗几乎差不多;有的说,肯定比原诗差,究竟差在哪儿还真说不上来……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之下,几位平时语文功底较深厚一点的且善于思考分析的学生发言抓住了要点,他们认为,原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遣词造句准确生动,尤其是以动写静等手法的运用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底蕴,这些是“改编版”无法比拟的。最后老师总结归纳:课本上所选的这些古代诗歌,无论选材立意,还是文学手法,都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是不宜随意修改的;你可以对作品提出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以积累为主要目的初中阶段,背诵、默写以至于运用的过程中,都应严格的忠实于原作。原本一堂“纠错课”,竟然上成了一堂“诗歌欣赏课”,一个“美丽的错误”,反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和审美情趣。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具体地感受到了古诗词的奥妙,领略到了诗歌语言千变万化的无穷魅力。笔者自我感觉这个“将错就错”之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4:大雁小燕难分开花鸟草虫等自然景物不仅是画家的爱物,也是古诗词中的“常客”。如大雁、燕子(小燕)这两种鸟类,频频在古诗词中“亮相”,给古诗词这个五彩缤纷的百花园增添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与雁燕相关的古诗词比比皆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等等。它们在给人们留下欢悦、留下美好形象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小小的麻烦,尤其是初学古诗词的初中生们,他们常常面临“大雁小燕难分开”的尴尬,具体表现是把此雁(燕)错写成彼燕(雁)。这类错误虽然不像上述三个案例中的那样复杂,也就只是同音字的问题,但区分并纠正起来却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这两个字读音相同,都是鸟,而且都是候鸟,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缺少比较显著的区分标志,也不能像案例2中“霄”与“宵”那样用形旁表意的功能来辨析区分。因此,两字混用的问题不仅非常普遍,而且是屡纠不止。学生苦恼,老师更苦恼。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没有的。首先,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哪句诗里是“雁”,哪句诗里是“燕”,记准记牢。其次,借助动物学有关知识帮助理解记忆。比如,生活习性,飞3翔规律等。有位学生默写《乌衣巷》的后两句时,把“燕”写作“雁”,老师问,大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吗?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错在哪儿了。目前,在应试教育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背景之下,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较重。他们有限的大脑要存储太多的记忆信息,难免出现“数据丢失”现象,因此,在背诵默写古诗中出现一些错误是很正常的。但错误终归是错误,无论错误大小,性质如何,“有趣”也好,“荒谬”也好,“美丽”也好,既不可大惊小怪,小题大做,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处理古诗背诵中的小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热情,对古诗文等产生距离感甚至是恐惧感;也不能对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这样又会造成学习上的混乱现象,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积累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记忆的效率,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因势利导巧纠错浅谈初中古诗词默写中的趣味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3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