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共产党员应该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对照周恩来精神,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1共产党员应该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对照周恩来精神,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周恩来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道德品质。周恩来总理对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道德价值;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政治价值;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周恩来精神是我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标杆和努力的方向。周恩来精神完美地实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高度原则性同高度灵活性的结合,这“三个结合”既体现着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一般要求,又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品质和美德,周恩来一生信念如一、操守如一、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学习周恩来精神,向周总理道德品质看齐,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对于全党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周恩来精神的当代道德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2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共产党人的这一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被凝结为一种道德精神,即为党为民、鞠躬尽瘁、顾全大局、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周恩来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在26年3个月又7天的总理任职内,周恩来一直坚守这一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其突出表现是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在这方面他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达到了一种最高境界——无我。据当年的卫士长成元功回忆,为了新中国走向世界,1955年“亚非会议的7天里,周总理总共只睡了13个小时的觉”。从现在公布的周恩来工作台历可知,他经常连续工作23小时、26小时,1967年他曾创下连续工作84小时的记录。由于他长期苦撑危局,积劳成疾,在1972年5月常规检查中,确诊为膀胱癌。但他没有住院治疗,一直带病工作到1974年5月31日。仅1974年1月1日到5月31日的五个月中,除了到医院检查病情和病重休息外,周恩来抱病工作共计139天。在这139天中,一天工作不足14小时的只有9天,工作14到18小时的有74天,工作18到24小时的共44天,有一次甚至连续工作30个小时。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来在医院动过10次大手术,6次小手术,平均每40天就要动一次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肉体上忍受着病魔缠身的巨大疼痛,精神上忍受着“四人帮”3明枪对准邓小平、暗箭射向自己的莫大折磨,还得找同志谈话,接见外宾,处理日常工作。为了四届人大的顺利召开,为了国家权力掌握在党的健康力量手中,他置大手术后的身体极度虚弱于不顾,飞赴长沙,向毛泽东力荐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挫败了江青一伙的“组阁”图谋。在这一年半住院的日子里,他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及其他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谈话55次,接见外宾63次,在接见外宾之间或之后与陪同人员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离开医院外出参加会议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1975年12月中旬,周恩来已经不能进食,只能靠输液和鼻饲维持生命。就在这生命的最后二十几天,他惦念的还是国家的统一大业。12月20日,他体温达38,7摄氏度,躺在病榻上,吊着输液瓶约见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罗青长谈台湾问题,嘱咐不要忘记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谈话中,周恩来两次被病痛折磨得说不出话来,只好抱歉地说:“我实在太疲倦,让我休息10分钟再谈。”最后不得不终止谈话。“为党为民、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是党对周恩来的准确评价。这种评价既是对周恩来作为一个具体历史人物的“盖棺论定”,同时也是对周恩来背后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境界的挖掘。应该说,后者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前者。周恩来精神彰显出一种强烈的道德价值力量。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是深刻地认识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道德生命线。4二、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政治价值青年时代,周恩来就视人民“为国家之主人”,认为“共和国之主权在全体国民”。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为民、亲民、爱民的理念一以贯之。他把人民的生命安危,温饱冷暖时时刻刻挂在心头,萦绕于怀。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指出,党的干部要“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这是周恩来对党的干部的要求,他自己更是这方面的典范和化身。周恩来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事迹不胜枚举。周恩来精神是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品质的具体表现,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首先,周恩来精神中的民本理论和实践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提了出来,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这样一种社会正是周恩来一生为之追求的,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周恩来精神的政治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政治凸显。其次,周恩来的民本风范为各级领导干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立了一根标杆,“集中体现了中5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周恩来精神内在的理论支撑和文化价值。周恩来一生都注重实践、倡导开拓创新的精神。早在旅日期间的1918年2月11日,周恩来就在日记中写道:“我平生最烦急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实行”,接着就写下了他在新的一年的奋斗目标和行事准则:“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新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对这三条的重要性他还在旁作注:“有如三宝。”1943年周恩来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的报告中强调“要有学习的精神”,“要估计环境及其变动,并找出此地此时的特点。”而要在工作中做到开拓创新,必须要立足于实事求是,“是则是,非则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也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精髓所在。“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唐代学者颜师古把“实事求是”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而《周易》上的“与时偕行”,《韩非子》上的“与时迁移”,都是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思。显而易见,周恩来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和升华。文化有6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后者指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周恩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本质所然,同时也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周恩来精神中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价值源于其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治价值,而这一政治价值又源于其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文化价值,这三重价值的内在统一正是周恩来精神的力量和魅力所在,也是他个人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永无止境,周恩来精神的价值弥足珍贵,我们要以周总理为标杆,对照周恩来精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周恩来同志是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要坚持学习他的崇高风范、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品行锻炼,弘扬良好作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对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本文标题:共产党员应该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对照周恩来精神,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49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