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关于华阴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探索
关于华阴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探索作者:华阴市副市长单根荣来源:华阴市政府网添加日期:11年01月10日近年来,华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构建山水绿色华阴,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的目标。如何利用好华阴独特而优越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要统筹整合旅游资源,树立“大华山、大旅游、大发展”的理念,按照“依山兴城、以城带乡,旅游牵头,全面带动”的发展思路,规划围绕旅游、城建突出旅游、特色体现旅游、全市服务旅游,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山水城庙一体化的旅游大格局上来。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1、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华阴地处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交汇结合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东眺洛阳,西望长安,辖三乡四镇三办一管区,总面积817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衙”之称,陇海铁路、郑西铁路客运专线、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东西,202省道(大华公路、华金公路)纵横南北,即将投入运营的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更是将洛阳、郑州纳入1小时经济圈,北京、上海纳入4小时经济圈,是中原入陕的必经之地。2、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境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同时构成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雄居五岳之尊,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西岳华山、号称亚洲第一索道的华山索道、“道教第四洞天”的玉泉院、“华山神庙、帝王行宫”的五岳第一庙—西岳庙、“天下杨氏第一村”,还有比万里长城早建百余年的魏长城遗址、华山御温泉度假村和华阴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景点多达210余处,形成了以自然风光生态游、历史文化游和温泉养生游为主题的旅游环线。华山景区名列全国风景名胜40佳,被评为AAAA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并被国家建设部列为申报自然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3、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华阴春秋设邑,战国置县,是弘农杨氏文化的发祥地,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境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西岳庙、魏长城遗址、西汉京师粮仓、横阵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玉泉院、西关村遗址),有古墓葬16处,魔崖石刻500余处,碑石、墓志300余通,古遗址26处,古建筑15处,馆藏文物1503件(组)。历代人才辈出,著书立说者层出不穷,被汉相张良誉为“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之地。中国历史上的三代帝王、四代后妃,皆为华阴杨氏人士,此外还有战国时期被称为“五国相王”的战国纵横家公孙衍,刚正不阿、名标青史的“关西夫子”杨震,才思敏捷的三国名士杨修,才华横溢、革新诗风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五代时期大书法家杨凝式等人士名垂青史,历史源远流长。4、经济支撑,发展强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旅游立市、工业富市、开放开发、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有效推动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0年旅游直接收入仅为147万元,占全市GDP的4.4%和财政收入的9%;到2002年旅游直接收入为1.1亿元,占全市GDP的10.5%,是当年财政收入的2倍多,对财政贡献率达51%,旅游业已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且带动作用日趋明显。2008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0:48:42,形成了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年旅游人数达到169万人次,直接收入达到6.5亿元。2009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186.4万人,同比增长10.3%,旅游总收入达到7.34亿元,同比增长20.3%。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旅游产业结构单一。所谓旅游业,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目前,我市旅游收入中门票占比重最大,而仅靠门票收入的旅游业是低端产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加工业与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俗文化等未能有效结合起来,旅游产业链尚未有效形成,拉动力还不够强。2、配套设施及服务水平相对滞后。由于整体服务设施较为落后,“山下留客”这一难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旅游景点周边的休闲、娱乐、购物等市场开发明显不足,尤其是缺乏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地的高档服务场所,大多数宾馆、酒店缺乏先进的运作机制和管理经验,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加之境内交通便捷,西潼高速来去方便,就造成了“华阴一日游”,没有形成有效的旅游产业链条。3、新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全市210余处旅游景点中,开发较充分并有较好收益的只有华山、玉泉院、西岳庙等少数景点,其它景点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山大水小,山水互映的格局尚未形成。此外自然景观季节性太强,人文景观又开发不足,传统文化优势没能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居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旅游较少。4、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华阴作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道教文化、杨氏文化、民俗文化、武侠文化交相辉映,从历史上可追溯华夏民族的根。加之“华阴老腔、华阴迷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成为华阴的文化名片。但由于挖掘和宣传不到位,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色品牌还没有充分唱响,客源以陕、豫、晋三省居多,国内其它城市游客相对较少。三、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及建议(一)总体思路:构建山水绿色华阴,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围绕“山下留客”,以大项目为突破口,狠抓招商引资促规模发展,让华阴成为“大华山”观光休闲的承载区和旅游消费的聚集区。形成“四大板块”(东部以万亩莲藕基地和西汉京师粮仓为主、西部以御温泉和鸵鸟王生态园为主、中部以华山和西岳庙为主、南部以金岩沟和赛华山为主)和“五大主题”(自然风光游、历史文化游、温泉养生游、乡村生态游、探险考究游)的旅游环线,构建山水城庙一体化旅游发展大格局。1、一体化战略。要充分发挥我市一流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打造山水城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推进华阴旅游由城区向周边辐射、由城镇向乡村延伸,形成山水城庙一体化的旅游大格局。要做到“三个一致”:与景区规划方向一致,抓住机遇,把华阴作为陕西打造“西部生态休闲城”的休闲度假基地;与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致,把旅游经济发展纳入各项规划修编的重点,确保风景区总体规划、休闲度假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规划有机融合;与城乡统筹要求一致,把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拓展延伸的重点领域纳入华阴旅游总体规划,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区块,科学指导、快速带动乡村旅游的兴起。2、品牌化战略。牢固树立“品牌就是资产”、“品牌就是效益”理念,充分发挥华山品牌优势,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利用品牌,打造秦岭东部山水度假休闲胜地,力争进入全国山水旅游的第一方阵。一是丰富品牌内涵。要深度挖掘华阴的人文历史文化,着力构建“山水华阴、休闲之都”的整体旅游品牌与形象。依托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唱响“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二是打造品牌特色。要着眼不同层次的游客打造具有市场吸引力、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旅游品牌。三是扩大品牌效应。要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树品牌、创品牌,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促进企业、品牌、旅游互动三赢。3、特色化战略。围绕“山水华阴、休闲之都”主题,着力构建山水城庙一体化旅游大格局,培育健康生活,逐步形成华阴旅游独特的资源特色和产品特色。一是形成山城辉映。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开发适应旅游市场化、不同消费者、不同季节的产品,突破“旺季游客多,淡季游客少”问题。二是建设特色城市。要着重提升华阴旅游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既要彰显特色山城、展示华阴文化,又要突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功能;既要服务好本地居民,更要服务好中外游客,把华阴作为一个系统的旅游景观来建设。三是打造亮点乡村游。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内容,以农家乐为载体,引导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要让都市游客到华阴体会到一种真实的农家生活。(二)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1、依托名山,宣传造势。旅游经济是一个眼球经济。眼球经济取决于认知程度,宣传、促销是促使眼球经济形成的关键。依托华山世界名山和华阴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宣传造势。一是积极做好华山景区“申遗”和“5A”景区创建工作。发挥“陕西旅游营销联盟”的作用,积极参与各类促销活动,加强与媒体、旅行社及各个景区的联系,继续开展“登山、戏水、论道”等系列活动,争取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演出,提高知名度,开拓更广阔的游客市场。二是抓好西岳庙、玉泉院等人文景点的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内涵的道教开坛、祭山大典、老腔和皮影演出活动,提高文化感染力。三是做好温泉产业的宣传促销。立足做大做强华阴温泉产业,采取先进营销理念,突出养生保健等亮点,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吸引游客。四是积极做好秦岭北麓的仙峪、瓮峪、华阳川等山水自然风光的进一步开发、管理和宣传促销工作。加紧制作一部集自然风光、休闲旅游、田园采摘、天然氧吧为一体的宣传片,争取在重大媒体上演播,彰显华阴“山水”魅力。2、加大投入,提升层次。华阴的旅游产业要大发展,必须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抢抓旅游市场调整变化机遇,抢抓我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机遇,加大投入,提升层次。一是搜集、整理、论证、包装一批重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积极争取中、省文物旅游项目的专项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政府主导,各方联动,全员参与”的模式,多方筹集旅游开发建设资金。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旅游投资的突破口,创新招商方式,建设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邀请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家观光考察、洽谈投资,把招商引资的触角延伸到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到华阴投资旅游业。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旅游反哺机制,从旅游收入好的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反哺旅游产业,促使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3、彰显人文,突出特色。以历史文化为载体,开发具有华山特色的旅游产品、纪念品。如沉香劈山救母、赵匡胤输华山等历史故事,金庸武侠小说中江湖侠士的多个故事片段等都可以发展成为游客参与的互动游乐节目;利用智取华山革命故事、第四军医大学英雄团体故事等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宝莲灯、皮影、名人字画、碑石拓片甚至华山门票、西岳庙门票等都可制作成纪念品或收藏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以城市建设为载体,在公共场所设置旅游地图广告牌、公共信息符号、中英文对照的交通指示牌等。注重从细节入手,大到城市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城市雕塑,小到路灯、广告牌、保洁筒等环节,充分体现华阴风景型旅游城市的独特个性。4、密切协作,形成合力。要全面树立大旅游和大区域思想,加强联合,推进区域旅游发展。积极构建华山、西岳庙、主题公园、0五一军事休闲、华阳川精品旅游景区,逐步形成华阴境内旅游小环线的同时,要把华阴市放在关中城市群、黄河中上游、中西部地区、亚欧大陆桥的背景下,加强与省内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互补。利用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打造西安—华山—洛阳—郑州线路;立足渭南“南山东水北人文”旅游资源基础,加快与全省旅游对接,形成西安—华山—洽川—韩城—西安的陕西东部旅游环线;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多方争取筹集资金,推动潼关—韩城龙门—黄河壶口瀑布的沿黄旅游防汛高等级公路尽快开工修建,加快秦晋豫旅游大环线的形成。不断开发跨地区、跨省域甚至跨国界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优先建设和发展满足游客需求的一程多站式的线路组合,加快实现从单独的风景区、旅游点建设向整个城市作为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早日实现陕西省旅游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
本文标题:关于华阴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7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