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高中语文第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积极入世。佛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佛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第一课时目标•1、读顺课文,读熟课文,读懂课文。•2、理解孔子的主张。•3、赏析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听录音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颛臾(zhuānyú)彼相(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固而近于费(bì)初读问题:1.孔子对季氏将要讨伐颛臾一事态度如何?2、冉有、季路对此事态度如何?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下文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辩冉有:孔子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孔子列举三点理由,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重点词语积累实词: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夫颛臾夫:指示代词,那重点词语积累虚词:季路见于孔子曰于:被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对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把;为:作为且在邦域之中矣之:结构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之:结构助词,的何以伐为以:凭借两个重点句式无乃……与测度语气句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宾语前置,过尔,责备你;是:提宾的标志。何以……为反问语气句译为:为什么要攻打辩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推卸己责,尚有未尽之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孔子先列史官名言以证其位,继喻盲人走路之无相,再喻物器之失与毁,据理力争。重点词语积累实词:周任有言曰且尔言过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重点词语积累虚词:夫子欲之之:代词,这么干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表转折,却虎兕出于柙于:从龟玉毁于椟中于:在是谁之过与之:结构助词,的重点句子翻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否则就不要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如瞎子站不稳却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却不去搀扶,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辩冉有以“固”、“近费”为由,终于和盘端出当取的观点。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孔子主张用文教德化,反对武力征服。一语道明季孙的内心深处:季孙真正担心的是住在萧墙里的鲁君对他不利。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重点词语积累实词:固而近于费固:城墙坚固今不取取:攻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后世:日后;忧:祸害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讨厌;舍:不说;辞:托词、借口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心;寡:少既来之,则安之来:使动用法,使……来;安:使……安定邦分崩离析邦:国家相夫子相:辅佐而不能守也守:保全重点词语积累虚词:固而近于费而:连词,表递进,而且后世必为子孙忧为:成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之1:代词,指那样做;而:表转折,却为:编造;之2:代词,指代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而:表转折,却则修文德以来之之:代词,指代“远人”而不能来也而:表转折,却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在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之:结构助词,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便不会倾危。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句子翻译既来之,则安之把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内部啊。纵观全文,孔子的主张是什么?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修文德以来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的主张在其职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为政者应该用文教德化去吸引人来归顺、去感化别人,反对用武力征服。痛恨制造借口、表里不一的态度。•一辩•且在邦域之中矣•先王以为东蒙主•是社稷之臣也•二辩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三辩君子疾夫舍……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明之以礼晓之以理言之以德政忧在萧墙之内孔子之辩难总结•思想内容方面•写作技巧方面孔子的仁政思想;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魏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时代背景读准下列字音王好()战hào弃甲曳()兵yè数()罟()不入洿()池ɡǔwū衣()帛()鸡豚()狗彘()之畜()túnzhì庠()序xiánɡ饿莩()piǎoyìcùbó然而不王()者wànɡchù移其粟()于河内sù申之以孝悌()tì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对黄河北部到这样考察喜欢请允许我用打比方击鼓,名→动兵器拖着逃跑有的才凭借荒年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只是罢了这通“毋”,不要违背,耽误粮食尽cù,密网池塘砍伐树木,名→动按照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耕作)不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那么鱼鳖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供养家人,丧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栽种,名→动yì,穿,名→动丝织品小猪猪这些(牲畜)喂养错过吃耽误通“毋”,不要谨慎,认真学校反复陈述尊敬父母敬爱兄长道理通“斑”背着东西顶着东西老百姓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让每一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又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轻软的)丝织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养育它们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亩的农田,不要占用他们的农作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背头顶(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事,还从来不曾有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吃食物约束同“途”,道路饿死的人开仓赈济年成区别武器归罪那么,就到,归顺“(现在是)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兵器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到您这儿来了。”2、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1、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阅读与思考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结果: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结果:民不加少感到困惑3、第2—4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意何在?“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4、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5、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本文写作特色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以请以战喻可以无饥矣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五十步笑百步用凭借按照把一词多义归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则移其民于河东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比对在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第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9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