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此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这一时期我国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和无产阶级时期.时期不同,焦点不同而已.2.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所以必然是与时俱进的.此观点是错误的.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并不是必然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3.静止就是不动.此观点是错误的.静止即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某种特定物体在空间上相对于其他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指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暂时的、有条件的。4.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认识,也包括错误的认识,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5.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片面的.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满足物质的概念需具备两个条件:1具有客观实在性。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仅仅将“看得见”与“摸得着”作为判断是否是物质的标准是片面的。物质不一定“看得见,摸得着”,但“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定是物质。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他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8.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9.否定就是事物之间的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0.凡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这一观点是这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11.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1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片面的.人的认识能力受人的实践能力和深度的影响,还受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影响,这是它的局限性。但从人类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它又是无限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自身实践能力和深度的发展而发展。1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对的.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以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从而创造出世界本来不存在的事物。14.错误总是难免的.对的.真理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与真理之间的差异就是错误,真理的相对性决定了错误肯定就是难免的1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此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16.社会意识都属于上层建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1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18.商品价值有两个泉源,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此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9.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2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洪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它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21.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2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得源泉.此观点正确。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其价值增值的秘密就在这里。23.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
本文标题:辨析题-马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0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