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一的第1~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重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比例的意义1.复习。(1)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12:1643:8114.5:2.7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2.比例的意义。(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学生自学,看课本回答问题。①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②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③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6535:42=65所以10:12=35:42(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3)巩固练习。①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6:3和12:635:7和的45:920:5和16:80.8:0.4和52:51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②做第2页的“做一做”。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80:2=200:5内项外项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O“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80:2=200:5写为280=5200“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样?学生回答得到相等的结论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2.巩固练习。说明: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学生讨论后得到意义和性质两种判断方法。三、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四、巩固练习练习册练习一1--3题五、作业练习一的第2—3题。2.解比例教学课题:解比例。练习一的第4~7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难点:正确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提问(1)什么叫做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教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比例)二、新课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1、教学例2:解比例3:8=15:X。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再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3X=8×15。·“这变成了什么?”(方程。)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3X前加上:解:)X=120÷3X=4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2.教学例3。解比例X9=8.05.4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学生尝试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4.5X=9×8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提问:(1)“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2)“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3)“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4.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1--2题。三、巩固练习练习册练习一剩余部分四、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7题。3.比例尺教学课题:比例尺(一)。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重难点:灵活利用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两个已知量求第三个量。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平面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1米=()分米1千米=()米2.20米=()厘米80千米=()厘米30厘米=()分米60毫米=()厘米3.在黑板上画出1米的线段,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相同的长度。二、新课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不够画怎么办?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到缩小,为了表达清楚,写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小结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教学例4。出示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IO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1000(要求学生注意单位)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教师指出: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或1001(2)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1)教学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解法一: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15÷600000001=90000000(厘米)=900千米解法二:解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600000001=X15(2)巩固练习。做第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3)教学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8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001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三、总结:将求比例尺的注意点强调,同时说明比例尺并非图距都比实距小。(举例)四、作业练习二的第1~3题。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教学课题:线段比例尺。练习二的第4~9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重难点:单位必须统一参与计算。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线段比例尺的地图或平面图。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例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1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什么是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师: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翻开书第8页自学。回答问题:(1)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想:l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千米。)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实际距离。(5.5个50千米。)怎么列式计算?让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之后,进一步提出:“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一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8、9题。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四、巩固关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五、作业:练习册练习二5、6、7题。2.正比例和反比例(一)教学课题: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2.初
本文标题:六年及第一单元比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1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