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周课时计划
1课时计划第4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课型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过程与方法学习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教材分析重点学习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难点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学法自主探究,归纳发现。教具教学一体机一、(一)教师提问复习.1.什么叫做比?2.什么叫做比值?(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4.5∶2.710∶6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二、(三)教师小结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4.5∶2.7=10∶6三、导学案.(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例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32页图。1.教师提问:从上面两图中可以看到,这些国旗的长和宽都相同吗?但不管大小,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分别是多少?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都相等)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2.4:1.6=60:40=所以2.4:1.6=60:40也可写成竖式:3.揭示意义:像2.4:1.6=60:40、5:=15:10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关键:两个比相等24.练习①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2)20∶5和1∶4(3):和6∶4(4)0.6∶0.2和4∶3②教材的做一做第2题5.填空(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师以60∶40=15∶10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4.5∶2.7=10∶66∶10=9∶15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外项积是:80×5=400内项积是:2×200=40080×5=2×200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师板书:7.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0.2∶2.5和4∶50(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四、课堂检测.(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二)填空.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6∶9和9∶122.1.4∶2和7∶103.0.5∶0.2和4.6.2:和7.5∶1(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4:1.6=60:40=2.4:1.6=60:40作业布置:根据3×4=2×6写出比例.教学后记:3课时计划第4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课题解比例课型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熟练解比例。教材分析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学法自主探究,归纳发现。教具教学一体机(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2x=8×9(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20∶5和4∶15∶1和6∶2(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三、导学案(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2.学生交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二)教学例2.出示教材35页的例21.讨论: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是不是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也是1:104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模型的高度):320=1:10.(2)如果把模型的高度设为x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式呢?(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X:320=1:1010X=320×1X=X=320答略。(三)教学例3例3.解比例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2.学生汇报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X:10=2:50.4:X=1.2:2(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四、课堂检测(一)解下面的比例.0.8:4=x:8(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1.5和8的比等于40与的比.2.和的比等于和的比.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板书设计:解比例例2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X:320=1:10作业布置:(一)解比例.==∶=3∶12(二)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m,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三)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①3×40=8×5②2.5×0.4=0.5×2教学后记:5课时计划第4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课题比和比例复习课课型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等。过程与方法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解决比与比例尺有关的应用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材分析重点理解、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学法自主探究,归纳发现。教具教学一体机一、创设情境。1.播放:公安人员根据脚印与身高的关系进行破案、抓获罪犯的录相。①公安人员是根据什么破案的?②故事中蕴含了哪些数学知识?二、梳理知识。1、我们学过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比——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最简整数比)——求比值——比的应用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①学生口答。②学生按顺序整理好所学过的内容。2、探究比和比例,建立比和比例的知识结构。①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部分的知识包含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②生生互动:根据自己研究的知识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考考其他同学掌握的情况。3、建立比和比例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整理,教师逐步放映出以下表格的内容。①比和比例比比和比例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9:6=1.5前项后项比值5:6=20:24内项外项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6②比、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③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一般方法结果求比值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练一练:求比值:4:2.5化简比:0.5:8④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练一练: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三、应用延伸1.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3.解比例:3/5︰X=1/3︰2(3x+2):5=4:0.54.李叔叔和王叔叔合租一套楼房,客厅和卫生间为公用部分,面积是40平方米,王叔叔住在小卧室,面积是20平方米,李叔叔住在大卧室,面积是30平方米,房屋月租金是900元,请你谈一谈他们二人可以怎样支付房租?5.你能算出相片上老师的高度吗?四、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后记:7课时计划第4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课题成正比例的量课型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教材分析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难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学法自主探究,归纳发现。教具教学一体机预习学案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导学案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1.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1)问:大家看到例1中的一排杯子,是什么形状的?杯子的高度是相等的,里面装着一些水,经过测量统计出了一个表格,那位同学说说这个表格的意思?(2)表中有哪几种量是已知量?我们刚才说当水装到2厘米时,体积为50立方厘米;当水装到4厘米时,体积为100立方厘米……这说明水的高度这种量变化了,体积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3)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4)大家观察例1中的数据,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5)我们看这个表格(投影例1表格),从左往右看当水的高度到6厘米的时候体积是多少?这个时候水的高度和体积分别是2厘米高度时的多少倍?高是多少倍?体积呢?我们从右往左看,又发现了什么呢?(6)大家再把表格填写完整,根据我们所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完成这个表格。大家观察一下结果有什么特点?(7)实际上这个底面积又相当于圆柱体积和圆柱高的什么?(比值)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例1中水的体积和水的高之比的比值,即底面积是一样的,是相等的.8(8)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所观察到的小结一下?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时候有什么规律?2.继续学习补充例题(1)投影出示例题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时间(时)12345678……路程(千米)90180270360450540630720……(2).思考:在填
本文标题: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周课时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3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