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填空。1、声能、()、()、()、()、()、()等都是能量。2、各种生命活动都要消耗()。3、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与()的关系,4、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利用(),需要通过一定的()来实现能量的转化。像电灯泡、摩托车等都是常见的()装置。5、能量可以通过()从一种形式()为另一种形式。6、电磁铁通电后,();断电后,()。7、电磁铁是一种将()转化为()的装置。8、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发挥能量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需要利用某种()或()对使用能量的()和()进行控制。()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9、能量的单位是(),10——13岁的儿童每天约消耗()的能量。10、食物和汽油中储存着()。11、植物中的能量来自(),并以另一种形式贮藏在()中。12、太阳光的能量形式主要是(),贮藏在淀粉中的能量形式是()。13、在食物链中,()和()在不断的流动着。14、食物链常从()开始,到()终止。15、人造卫星表面设计是受到了()的启发。16、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17、电影放映机能把电能转化成()和(),让我们看到精彩的画面,听到美妙的声音。18、一些装置可以将能量从一种形式()成另一种形式。二、判断。1、能量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法控制。()2、不同装置所转换的能量一般不同。()3、各种能量之间通过条件可以相互转换。()4、淀粉能燃烧证明淀粉中有能量。()5、如果自然界没有植物,人和动物就会死亡。()6、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是不同的。()7、每种动物或植物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8、太阳能能转化为机械能。()9、人们无法控制光能。()10、变色眼镜是用手动来控制能量的。()三、选择。1、植物可以自己制造()A、淀粉B、钾盐C、氮气D、二氧化碳2、下面的食物链正确的是()A、老鼠→小麦→蛇→鹰B、鹰→蛇→老鼠→小麦C、小麦→蛇→老鼠→鹰D、小麦→老鼠→蛇→鹰3、我们所吃的食物所含的能量来自()A、动物B、植物C、真菌4、大约在()多亿年前,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A、10B、20C、30D、405、电扇释放的()A、声能B、电能C、热能D、风能6、人造卫星在离地球()的轨道上运行。A、200千米——300千米B、200米——300米C、2000米——3000米7、线圈缠绕匝数相同,一节电池的电磁铁磁力()两节电池的电磁铁磁力。A、小于B、等于C、大于8、()能自己制造食物,是生产者。A、植物B、动物C、人9、拖拉机输入的是()A、化学能B、电能C、机械能D、热能10、植物叶片在()环境中容易产生淀粉。A、阳光照射B、黑暗无光四、名词解释。1、光合作用:2、食物链:3、电磁铁:五、填表。输入的能量能量转化装置输出的能量电灯电热水器风力发电机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六、写出下列动植物间的食物链。1、老鹰水稻青蛙稻苞虫蛇2、棉铃虫棉花麻雀3、青草狼兔子七、简答。1、利用能量的观点,谈谈我们如何保持身体健康?2、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为什么失火后报警装置会自动发出声音?4、为什么台灯开关旋钮能调节灯的亮度?装置名称作用控制的能量操作方法炉灶开关变色眼镜水龙头收音机开关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班级:姓名:一、填空题。(30分)1、首先提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是()。2、地球赤道半径是()千米,地球赤道周长是()千米。3、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4、地球的内部构造从里到外分为:()、()、()。5、火山是由于地下的()沿着地壳的()喷发而形成的自然灾害。6、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7、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的过程叫做风化。二、判断题。(20分)1、地球表面的形态是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2、地球表面主要由岩石、水、大气等物质构成。()3、在地球内部,地幔最薄,地壳最厚。()4、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最深的深度是14千米。()5、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慢,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快。()6、科学家根据火山、地震、地热等现象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7、在通常的地图上,蓝色越深,表示位置越高,红色越深,表示位置越低。()8、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9、地壳岩层在褶皱时会发生地震。()10、1957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三、选择题。(20分)1.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是()。(1)地壳(2)地幔(3)地核2.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山体的岩石中发现了鱼龙、海藻、海螺的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是()。(1)湖泊(2)大海(3)山地3.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1)地下温度太高(2)地壳的运动(3)人类的活动4.地球的内部温度(),压力大,那里有炽热的岩浆。(1)低(2)高(3)与地表一样5.地球的表面有()的面积被水覆盖。(1)1/3(2)1/6(3)2/36.我们家乡的地形是()。(1)山地(2)丘陵(3)平原7.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1)哥白尼(2)布鲁诺(3)麦哲伦8、我国宇航员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圈。(1)14(2)15(3)169、我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1967年(2)1976年(3)1980年10、下面改变地表形态的做法合理的是()。(1)砍伐森林(2)开采矿石(3)改造沙漠四、连线题(下面的地表现象是什么力量形成的)。(12分)风蚀石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海边礁石风、流水、碳酸盐石分解的作用石林海浪的冲击火山湖口强风的作用五、情景解答题。(18分)1.小红在路边捡了一块小砖块,用镊子夹着在家里的炉灶上加热,然后再放到冷水里,反复做了几次,小砖块会();在大自然里,大岩石也有类似的情况,这是()现象。2.小明的家住十二楼,一天傍晚小明和爸爸妈妈正在客厅吃晚饭,突然大地剧烈的震动起来,家里悬挂的家具也摇晃起来了,请问这可能发生了什么?小明一家该怎样保护自己?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一、选择题1、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C)。A、哥白尼B、布鲁诺C、麦哲伦2、你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B)。A、平原B、山地C、沙漠3、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最深的深度是(A)。A、14千米B、20千米C、100千米4、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A)A、地壳的运动B、地下的温度太高C、人类的活动5、(C)的做法是正确的。A、向大海倾倒垃圾B、乱伐森林C、改造沙漠6、地球内部是(A)。A、运动的B、宁静的6、地球内部是(B)的。A、冷B、热7、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地动仪是我国科学家(A)发明的。A、张衡B、祖冲之C、沈括8、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C)。A、哥白尼B、布鲁诺C、麦哲伦9、我国宇航员杨利伟搭载“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A)圈。A、14B、15C、1610、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太空中拍摄了第一张(B)照片。A、太阳B、地球C、月球11、我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在(B)年。A、1967B、1976C、1980二、填空题1、古代人们认为地球的形状是(平的)。2、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山地)、(峡谷)、(海洋与岛屿)。或(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3、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4、当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屋里,你应该(立即离开屋子);如果你在屋外,你应该(到空旷的地方去)。5、沧海变桑田指的是地表发生的变化,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填海造陆)、(地层运动)等。6、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有(6378千米),地球赤道周长有(40091千米),表面积有(510067866平方米)。7、1800年前,我国(东汉)时期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8、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9、(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千米)。10、人类的(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11、地震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的。12、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13、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14、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15、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16、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三、判断题。1、地球表面的形态是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2、地球表面主要由岩石、水、大气等物质构成。(√)3、地球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物质。(√)4、地壳中岩层在巨大压力下会不断发生震动。(√)5、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慢,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快。(×)6、科学家根据火山、地震、地热等现象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7、地震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8、1957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9、地震和火山是人类有益无害的现象。(×)10、地球的地壳是静止不动的。(×)四、问答题。从前人们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结合“地球的表面”的知识,你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吗?答:“三山六水一分田”指的是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占60%,陆地占40%,而陆地上三分是高山、沙漠,不适合人居住;只有一分土地供人们居住生活。
本文标题: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3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