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第四单元备课
1第四单元《情暖人间》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情暖人间”为题材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精读课文,《永生的眼睛》《船长》是略读课文。这五篇课文涉及的范围既有抒发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古诗,又有表现人与人之间仁爱之心的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既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又有伟人鲁迅、忠于职守的船长;课文的作者既有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又有世界著名的大文学家。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感受人间真情。本单元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为专题。单元前的导语以诗歌一样的语言描述了人间真情,并对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作了点拨和提示。五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选编的。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都有涉及这些方面的阅读要求;篇篇课文打动人心,都安排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以使学生在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人间真情。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栏目有三项内容:一项是“句式变换”,编排的是把直接转述变为间接转述的练习;一项是“拓展与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浓浓的人间真情;一项是“积少成多”编排的是一首古诗《赠汪伦》(李白)。。本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辩论会”,辩题是“是冷漠还是真爱”。教材设计的情境是:年幼的孩子摔倒了,哭喊着让妈妈抱;妈妈则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正反双方的观点是“这个妈妈对孩子真冷漠!”“这才是真正的爱!”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个人物群体。可以写学校中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游戏等活动,也可以写在家里和家人的生活情景,通过介绍这个群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教学要求1、要很好地把握编者意图,重点指导学生围绕本单元专题开展学习活动。2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三、教学措施1、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注重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1)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2)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3)密切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4)听说读写各项内容整合编排,注意各种能力整体推进。3、重视文化的熏陶,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4、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四、课时划分15、古诗三首2课时16、穷人3课时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课时18﹡永生的眼睛1课时19﹡船长1课时语文百花园四5课时315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选一首诗默写下来。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讲下来。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浥”,会写“孟”“陵”“鹤”。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自能读懂诗意的能力。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钢琴曲《神秘花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活动应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文,感受积累古诗文的成就与快乐,让教室弥漫浓浓的古诗文味,为学生课内学习古诗创设一个诗文语言情感场。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人间有了亲情,让我们体验到亲人的关爱;人间有了友情,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们要学习的15课是三首描写送别朋友的古诗。一首诗,就像一杯盛满友情的美酒;一首诗,就是一幅嵌满友情的画卷。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王维、李白、白居易三位诗人写的三首古诗,走进他们送别的场面,分享他们浓浓的朋友惜别之情。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1、学生各自自由轻声读,读准字音。2、指名读,结合正音。(1)《送元二使安西》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朝(zhāo)、舍(shè)(2)《赋得古原草送别》要注意的字音有:枯(kū)3、应用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达到读顺,读熟。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诗意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两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记号。教师巡视指导。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悟诗情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1、对作者王维你了解多少?用一句话介绍他(师自己要有所准备)。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1)指名说题目的意思,师简介:从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友人赴边之作。当时被送的这位朋友元二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2)一二两行诗句。a、指名说诗句意思。b、师:你从这两行诗句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中送别朋友的?在这情境中送别朋友心情如何?(送别的地点——渭城,时间、天气——朝雨,环境——客舍青、柳色新。朝雨湿尘,不湿路,友人扬鞭,不扬尘,舍青柳新景致虽好,但朋友征途万里送别思绪乃万千。)c、指导学生朗读一二两行诗句。(2)三四两行诗句。a、指名说诗句意思。b、这两行诗句中,作者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当时那“劝”的场面是怎样的呢,请想一想,说一说。c、师反复引读这两行诗句:①诗句中告诉我们,之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因为友人——(生)“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是呀,想到老朋友要经历万里征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只能举杯相劝——生读……③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举杯再劝——生读……④老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举杯又劝——生读…………3、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4(朋友间依依惜别,友情深厚等。)4、配乐反复朗读整首诗(可用不同形式)。我们品完了诗人王维诗中送给世人的这缕浓浓的友情之后,让我们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再去寻找朋友之间分别时的依依之情。第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1、对作者白居易你了解多少?用一句话介绍他(师自己要有所准备)。师简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写的,是一首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的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应加“赋得”二字。《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1)请学生说诗句意思。(2)让学生再读全诗:请从诗中圈画出表现古原草生命力强的特点的词语?a、生圈画,师巡视;圈画后交流。b、让生反复自由读诗,在读中想象古原草茂盛的样子,读后请生说说看到的画面。(3)请从诗中画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作者在送别朋友时,他眼中繁茂的草儿是如何满怀离别之情的呢?(4)应用师生接读的形式(师读一句,生接读下一句),反复接读全诗。激活画面,体会诗情。3、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4、配乐朗读整首诗,读本课学得两首诗。五、课后练习1、背诵本课学习的两首古诗。2、写一段话。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送元二使安西》中那“劝君”的场面写下来。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白居易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古诗,分享了他们与友人送别的场面,体验到了朋友之间浓浓的惜别之情。这节课我们学习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品一品“诗仙”用人间友情酿造的这杯美酒。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1、学生各自自由轻声读,读准字音。2、指名读,结合正音。3、应用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达到读顺,读熟。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诗意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这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记号。教师巡视指导。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悟诗情1、请学生各用一句话介绍他所了解的李白(师自己要有所准备)。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1)指名说题目的意思。师问:题目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2)一二两行诗句。a、指名说诗句意思。b、师:你从这两行诗句中你看到了什么?在烟花三月的季节里,你可以看到什么?此时你想做什么?孟浩然与李白会做什么呢?c、交流,适时引导读诗句。(2)三四两行诗句。a、指名说诗句意思。b、此时的李白在干什么?诗句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想一想,说一说。c、师创设情景,反复引读诗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用学生的答案引读诗句:老朋友乘坐的船已扬帆远去,李白为什么还站在江边呢?3、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朋友间依依惜别,友情深厚等。)4、配乐读整首诗,读三首古诗。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诵读诗句(名言),感受友情之珍贵(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2)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3)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唐)李白5(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子夏(5)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东晋)陶渊明(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10)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11)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亚里士多德六、课后练习1、从三首古诗中,自选一首默写下来。2、展开合理想象,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写下来。教学反思:16穷人教学目标: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自觉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寡、忐、忑、魁”等4个生字,会写“帐、帘、忐、忑、魁”等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励学生学习应用“忐忑不安、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激励学生进行对话、或心理活动描写小练笔。4、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省略号在不同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懂得省略号的用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画出生字新词,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2、找一找,课文写到了哪几个穷人,他们是什么关系?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揭题读题,粗识“穷人”1、教师板书:16穷人2、请学生齐读课题。师问:你在读课题的时候,脑子里闪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3、师小结引入:穷人因为穷,他们家徒四壁,缺衣少食,贫穷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尽管物质生活的贫困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起来,但是善良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怀有崇高人格的“富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主人翁——桑娜和渔夫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怀有一颗比金子还透亮还宝贵的心。同学们在预习中读课文时,一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二、通读课文,初步感知1、让学生自由轻声通读课文,请数名学生读课文(各一遍)——尽量做到正确、流利。2、请学生简介课文人物关系,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3、词语教学。(1)学生质疑、释疑——不理解的词语。(2)读词语,联系课文想画面——读下面两组词语(可齐读或指名读,在生读时注意正音),在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①桑娜a白色帐子缝缝补补b心惊肉跳眼帘忐忑不安自作自受6②渔夫魁梧黎黑湿淋淋忧虑4、让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按以下的提示,给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想一想每
本文标题: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第四单元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3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