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兰亭集序王羲之【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式。2.品味王羲之的情感变化。3.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式。2.品味王羲之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品味王羲之的情感变化。【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走近王羲之。师: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师:兰亭——地名,在现在的浙江绍兴。(板书:兰亭)兰亭集——诗集名称。(板书:集)《兰亭集序》——文章名,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作的序。(板书:序)1656年前,农历三月初三日,好友,亲朋,一支鼠须笔,一张蚕茧纸,几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遂成千古绝唱。王羲之——东晋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人,身高一米八几,丰神俊朗,玉树临风。(板书:王羲之)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同学们在朗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更加心灵相通吧?二.展示学习目标。(见前文)三.朗读全文,认准字音。师: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不仅可以掌握字音,还可以理解文意,把握观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我先为大家朗读第一段,再请两位同学读2、3段,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希望大家不要中断,争取接力成功。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谁来读第二段,好,你来。谁来读第三段,好,你来。请两位站起来,咱们时刻准备着师:大家有没有听出读音的错误?(纠正读音和句读)生1:第一段第四行“清流激湍”的“激”读成了“jí”,师:听得很仔细,并且说明了错误的具体位置,很好!生2:最后一段第三行,“悲夫”的“夫”应读作“fú”,她读成了“fū”。生3:她还出了一个非常不该的错误,将第一段第二行“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之”字错读为“zhì”。师:这两位同学听得简直是太仔细了,让老师万分敬佩!四.自读全文,合作解决疑难字词句。师:那么在我们粗读了一遍以后呢,大家应该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我想你一定也会有不懂的语句,所以我们再读,再读第二遍时,希望大家放声的加速朗读,你读的速度越快,那么这句话证明你的意思已经理解的非常顺利了,那么现在就请大家放声的加速朗读,把你不懂的语句,尤其这个参照课下注释依然不懂的语句要把它圈点勾画下来,一会儿我们再共同来解决,好,现在开始。速度越快越好,大声!生读疏通文意师:好,声音越来越弱。证明大家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大家参照课下注释也不懂的语句,生1:“丝竹管弦之盛”课下注释解释的是“演奏音乐的热闹”,我觉得看作定语后置句更好,译为“热闹的音乐”不是更好吗?师:敢于否定课本,很好。你先看看这个句子是否符合定语后置的形式?生1:符合。《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不就是这种形式吗?师:“丝竹管弦”使用了什么修辞?生1:借代,用部分来代整体。师:那到底是代指音乐还是乐器?生1:代乐器。师:那么,“盛”还是作本义“多”讲更合理,这个句子就译为“很多乐器”,可以看作定语后置句。课下注释中的解释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丝竹管弦”不是按借代处理的,而是看作了词类活用……这个学生反应很快:是名词用作动词,“用丝竹管弦演奏音乐”!师:你太聪明了!大家还有问题吗?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翻译有些拿不准。师哦?课下不是有注释吗?生可是不全嘛。师谁来试试呢?生我来试试。抬头观看宇宙的大,低头察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师你们对这位同学的翻译还满意吗?生好像还是不够通顺。师是啊,有时直接照搬课下注释,准确是准确了,通顺优美就可能不足。我来改改: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师还有难点吗?生老师,“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和“所以兴怀”的“所以”意思一样吗?师你认为呢?生我觉得不一样,可说不太清。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两处的“所以”正是它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所以,课下注释把它翻译成“借以”或者是“用来。。。。。。。的”“所以兴怀”的“所以”表示原因,翻译成“……的原因”,这句话就翻译成“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并加以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生老师,“俯仰一世”的“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还有“其致一也”的“一”,意思一样吗?师好,又有一词多义啦。谁来帮助他?生我觉得“俯仰一世”的“一”是指我们常用的数字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是指把……看做一样;“其致一也”的“一”指一样。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还有其他疑问吗?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一觞一咏:喝一杯酒,名词活用作动词。所以游目骋怀:使……放纵,使动用法。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副词用作动词;视听,视觉、听觉,动词用作名词。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以……为一样,数词意动用法;齐,以……为相同,形容词意动用法。(4)掌握下列特殊句式:修禊事也判断句,“也”为标志。死生亦大矣判断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即“(于)一室之内悟言”。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即“当其于所遇欣”。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即“亦将于斯文有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生齐:没有了!师:没有了,看来,文章的大意,大家都弄明白了。下面呢,我们就进一步的走进文本本身来体会这篇文章究竟表达了什么感情,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每段中明确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五.反复吟咏,品味作者情感生:第一部分“乐”,文章里有“信可乐也”;第二部分“痛”,原文写道“岂不痛哉”;第三部分则是“悲”,文章里有“悲夫”。师:下面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乐王羲之之所乐,痛……学生一起接嘴:痛王羲之之所痛,悲王羲之之所悲!师:请大家有感情诵读课文,分段赏析。读第一段,品乐,思考:兰亭集会有哪些可乐的因素?读第二段,品痛,思考:①到底为何而痛?②由乐转痛是不是太突兀了?读第三段,品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幻灯片展示以上问题)五分钟后,师:现在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到小组了解情况。1.品乐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品味。先品味乐(板书“乐”),有哪些可乐的因素?生1:景色优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师板书:景色优美。)喝酒作诗叙幽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有章法,先总结,再说明在文中的依据,非常好!能不能把“喝酒作诗叙幽情”也概括为四个字呢?生2:觞咏怡情师:很好,也可选用文中的词,觞咏畅叙。还有可乐的事吗?教师板书:觞咏怡情生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宜人之乐。还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游目骋怀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也应是一乐吧?概括为贤士集会之乐。(师板书:天气宜人、游目骋怀、贤士集会)生3:我们组和他们不一样。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对滕王阁宴会的评价是: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是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是指贤主、嘉宾。兰亭集会也是一样不缺。师惊喜万分,连忙板书: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师:太了不起了!理解得太到位了!知识太丰富了!兰亭集会和滕王阁盛筵一样,也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完美盛筵!我一起来体验一下兰亭集会的完美吧!师生共:“良辰”就是“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就是“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赏心”就是“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乐事”就是“引以为流觞曲水……亦足以畅叙幽情”;“贤主嘉宾”就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师:真是太完美太难得了,能不乐吗?让我们带着激动和快乐再次品读这难得的盛筵吧!师:谁愿意用声音来表达一下你所感染的快乐?一学生朗诵,大家鼓掌。2.品痛师:第一段结尾还是“信可乐也”,完全沉浸在欢乐里,第二段就慨叹人生短暂“岂不痛哉”,到底为何而痛?(板书:痛)生1:世事无常,生命短暂。(教师板书这八个字)师:太了不起了!文中体现这一点的是哪些句子?生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师:由快乐的顶端转为对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的伤痛,是不是太突兀,太造作了?生1:兰亭聚饮,自是乐事,然而有聚必有散,写序之时,必已是宴会之尾声,由离散引起对快乐短促的慨叹,进而引起对生命短暂的伤感,水到渠成,流畅自然。学生鼓掌。生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过渡句,非常自然地由快乐过渡到了伤感。“人之相处”上承第一段人与人聚会的快乐,“俯仰一世”说明快乐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引发伤感。师:这两位同学理解得太透彻了!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也很深刻。现在就带着对生命无法把握的慨叹再次深深体味一下王羲之的“痛”吧!出声有感情诵读这一段。学生诵读第二段。3.品悲师:由乐转痛,是转折;由痛转悲,是递进。“悲”比“痛”更深,更重,更彻骨。王羲之因何而悲?(板书:悲)生1: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师:“今之视昔”如果觉得快乐,那么“后之视今”也应该是快乐的,何来“悲”?生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今之视昔,今人和古人同悲。那么后之视今,后人与今人同悲。这就比因个人生命无法把握的“痛”更深更广了。师:今人、昔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板书:由己悲人,千古同悲。)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就带着浓浓的弥漫千古的悲情,来齐读最后一段吧!学生动情齐读。师:本来抒情性文字不适合齐读,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出色。来为我们班的全体同学鼓个掌吧!学生高兴鼓掌。师:这也同时说明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死永远会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起强烈的伤感。确实是千古同悲。六.小结全文,点明积极意义。师: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酿成千古同悲的浓浓悲情。师:但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积极面对。正因为理解了生命的必然,才会珍惜生命,努力作为。正如史铁生在想通了死的必然后,决定像园子里的生命一样活出自己的风采。师: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七.背诵师:这样的千古名篇背不过实在太可惜了,带着王羲之带给我们的人生的乐与悲,背诵课文!本节课至少应背过一段,可以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一段,先背过。背过一段以后,就把手举起来。好,现在开始!师:你背的哪一段?生1:最后一段。(学生背)(同学们鼓掌)生2:老师,我全文都背过了。师:好,展示一下。师:她一定是预习得非常充分!我看到大家基本上背诵的都是第一段,大家来齐背第一段吧!背其他段的,可以读。永和九年——开始!板书设计
本文标题:兰亭集序使用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43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