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思考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我有一个并未成型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思考。这个话题源于亚布力,因为我们曾在亚布力讨论过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后来我慢慢思考而形成了一些观点。我并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因为业余爱好喜欢思考一些问题。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的研究,耶鲁大学的史景迁教授写过一本《追寻现代中国》,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也有相关研究。今天,学术界焦点就是关于是否有“中国模式”。鸦片战争是中国落后的结果,也是觉醒的开始中国模式是中国思想界最大的争议,存在很多争论和不同看法,应算做最高的学术命题。我的理念之一是:鸦片战争是中国落后的结果,也是中国觉悟觉醒的开始,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回溯历史,我正在读许倬云的书,他的书值得推荐。中国历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历经多次分分合合,而在中国真正最具影响的就是秦汉和隋唐时期。中国那时是世界的中心,国家实力非常雄厚,跟西方也有交往,基本上是世界的中心。我们经常讲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盛世:秦汉时的文景之治、隋唐时期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其实,康乾盛世只算半个盛世,为什么?明朝早期,郑和下西洋后,不到80年,哥伦布开始航海。西方就是从那时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就是从航海、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再到我们经常讲的现代西方三权分立的民主社会。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形成,而中国乾隆皇帝逝世的时间是1795年,相隔不到50年时间就发生了鸦片战争。康乾盛世只是在西方还没有到中国来的时候出现的盛世,那时的中国还是在一个传统的农业文明盛世。实际上是康乾盛世相对于世界来说是衰败的,因此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已经落后的结果,而根本不是落后的开始。而且,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真正开始进入现代化,开始跟世界融合、跟世界打交道的过程。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和命题。转型和儒学贯穿中国社会发展从1840年到今天,一直有两条主线贯穿中国社会,来引领社会的发展,一条主线是社会转型,一条主线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第一条主线社会转型,其核心体现就是我们讲的革命、革新、改良或改革。当时最血腥,或者是最彻底就是“革命”这两个字;最温和的就是“改良”这个词;今天我们用“改革”这个词。社会在急剧的转型过程中也可能摆到左边,也可能摆到右边,也可能是用革命的方式、也可能用改良的方式,也可能是用革新的方式。从1840年至今170年的时间,中国的社会转型还没有完成,因此社会转型是贯穿并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线之一。第二条主线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大家知道,儒家学说是从汉代董仲舒开始成为官方哲学,最后形成的一直贯穿我们的主体思想体系。中间还有朱程“理学”、王阳明的“心学”等思想,但总体还是以儒学为核心思想体系。但是当西方科学民主思想来到中国时,就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所以中学和西学这两种思想力量的交织到今天还在继续。湖北张之洞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五四运动是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了传统。今天新儒学的崛起仍处于中国思想体系和西方体系碰撞的过程中,还没有最终尘埃落定。因此,我认为中国现代化最核心影响的两个力量一个是思想体系、一个是社会变革。这是我的第二个思考和观点。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在于思想制度层面第三个观点,也很有意思,我们现在回头看,人类在进行现代化演进的过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有一个逻辑在那里,它是循序渐进的。1840年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我们就认为需要学习西方的这些技术,所以就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经济层面的改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人们产生了更多的反省。反观日本的明治维新,花了30年时间解决了日本的基本崛起,当然崛起的核心是由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而发了大财,日本才彻底崛起。日本崛起用了很短时间,明治维新是在学习西方。甲午战争使得中国的仁人志士认为中国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制度的问题。维新派有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还是保持传统,但这样的斗争根本没有推翻满清的体制。戊戌变法失败后,又爆发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就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什么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其实根本要在思想制度层面解决。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意义是我党在革命后的一种总结,五四运动的本质就是“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追寻了170年历史中的最具分水岭意义的一个事件。它彻底的否定传统、全盘西化,开启了又一个现代的中国。今天中国的逻辑就是从“五四运动”演绎而来的。其实西方列强并不支持孙中山革命,只有苏俄支持,黄埔军校也是由苏联人出资建的。国民党、共产党这两个党都是鲍罗廷作为顾问。两党实际上是相辅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是外来党,也就是由共产国际主导和推动而成立的。孙中山所倡导的国民党三大口号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两党都是按照列宁的国家理论、政党理论建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党国制,党是至高无上的,党领国、领军、领政、领民,所以中国就走向了一条党国道路。中国的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从五四运动、私权的党国,到后来建公权的党国,再到现在由公权的党国到混合所有的党国体制。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这样三大模式,螺旋式上升。这是根据我的理解而进行的历史梳理。两个版本的现代化中国历史从1949年到今天的核心是什么?我的观点是,中国经历了两个版本的现代化。当然我的看法不见得是成熟学说。1949年后,我们基本上是全盘的苏联模式。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150多个项目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另一个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大国,研制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在文革中期还有一个三线工厂,三线工厂很有意思,是我们把苏联援助的这些项目消化吸收后,进行再复制。建国后的前30年我们就把意识形态抽象掉,这种苏联版本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以公有制、计划经济为主,然后用工农业剪刀差来完成重工业和工业的资本积累。比如当初需要用布票、粮票,还要勒紧裤袋来积累资本,这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很多人问,我们那时候为什么不开放?那时候开放可行吗?当时的世界,已经形成两大对立阵营。中国去参加联合国会的时候,国库里拿不出一张美元,因为西方对我们都是封锁的。不要忘记历史,当年中国就是从这样一个历史的过程中走来的。当时,苏联版本的现代化已经走不过去了,其实,苏东也在探索改革、中国也面临新的选择,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中国人革命的目的是要国家富强,穷社会主义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是最大的核心凝聚力量。现在回过头看,邓小平改革的时候,比今天要再一次改革简单得多。因为那时没有利益体,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毛泽东时代的整个中国社会很简单,共产党的干部25级制,一级工资400块钱,25级的工资大概是25、30块,工人有8级工资制,所有的财产都是国家或集体的,没有任何一分钱的私权,那个时代是一张白纸。第一个版本的现代化是走苏联路线的现代化,学习苏联。经济学中讲发展,基本的就是生产力的三要素。首先,人力资本从何而来?伴随每次现代化的大运动都伴随着一个智力吸收的过程,就是留学生运动。毛泽东时代,大家都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留学,把自己的孩子也都留到苏联留学,解放后这些人全部回国来建设,我们的人力资本也是这样的形成过程。第二,资本如何来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只能用工农业价格的剪刀差,来完成工业化建设。第三,我们的技术从156个项目中获得,用的都是苏联、东欧的技术,156个项目相当于现在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从毛泽东时代到我们今天的这个版本的现代化,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1970年代,那时是中国最诡秘、最具变化、最具波澜壮阔的年代。1971年林彪坠机身亡,意味着文革的破产。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再一次跟西方结盟,其实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做了两件事,一个是中国建国跟苏联签订友好条约,用中苏结盟来对付西方自由世界。后来中苏关系交恶,1972年尼克松访华就是中美握手,形成了一个新三角关系。过去是中苏联盟对付美国,后来我们反过来跟美国结盟对付苏联。因此我认为今天整个世界的格局,从1972年尼克松踏上中国的那一刹那开始,整个世界的逻辑就开始演绎了,就是中美联手对抗苏联——苏联的倒台——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1972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1973年邓小平复出,直至1975年。1976年又是很关键的年份,毛泽东的去世意味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当时打倒四人帮是最重要的任务,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从1978年三中全会到1989年的那个时期。从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这近20年实际上是开始演绎从苏联模式向西方模式转变的又一次转型,其实这些年是一个过渡转型的时期。因此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包括:1972年、1976年、1978年、1989年。虽然我们改革开放30年有点像从1840年到辛亥革命,也开始走技术和引进外资的路线,也开始在制度上学习。今天,中国又站在了另一个改革的关键路口。“两个改革、三个遗产”促成中国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关于改革开放这30年,我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改革开放30年最核心的是两个伟大改革:一是价格改革,宏观经济里的价格改革建立了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第二个是微观的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长起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家阶层。关于现代企业制度我有一个观点,即企业家的三个划分。在1992年之前并没有现代企业的法律制度,所以那时候的企业家基本上是戴“红帽子”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到1992年后因为有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条例”,中国创建企业开始进入一个制度化的阶段,再到海归派引进西方现代企业创始人和期权制度、填补了企业家财富积累制度在中国的空白,完成了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了这两个伟大制度的改革,奠定了我所讲的当今第二个版本的现代化。实际上我们是以美国为师,走的是混合所有制的市场经济道路。中国过去是计划经济,今天是市场经济,过去是公有制今天对应的是混合所有,甚至是私有或民营经济占到很大比例的体系,这样就产权明晰了。因此,价格改革、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这30年的两个最大改革。今天人们都在讨论是否有中国模式。不管是叫中国模式,还是中国经验,我认为今天中国经济的成功,这两项改革是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系,那么今天中国所有的改革都无从谈起。但是仅仅有市场经济,而没有私营经济、没有产权和所有制的改革,就不会有今天企业家群体的崛起,也没有今天整个经济的蓬勃生长。在上述两个改革的前提下,我认为,中国过去的体制留下了三个重大遗产:第一,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在某个乱世后,乱世的终结者基本上会是一个强人时代。这种历史人物都备受争议,但他们一定都会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比如,秦汉、隋唐,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很幸运的,中国历史上,元、清的版图最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清朝的版图。从秦汉、隋唐到今天,是以汉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体系的大版图。把历史拉长来看,通过1840年,历经百余年的纷争、混乱,中国今天仍然幅员辽阔。不管我们如何看待制度,但一个强大的力量终结了纷争混乱的历史,毛泽东就是这一乱世的终结者,同时他又建立了历史上又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当邓小平把国家机器接到手上时,当他说让每一个螺丝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这就今天讲的举国体制。我们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今天这个强大的中央集权体系,其实是为中国转化成以经济建设为核心而发挥了巨大的力量。如果要讲中国今天成功的原因,就是一句话——政府主导经济,或者叫企业家精神社会化。因为省委书记就相当于董事长,省长就相当于这个省的总经理,其实是一种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化,大家都在搞经济建设。这是第一个伟大的遗产。当然今天我们所批判的这个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是由于政府主导经济而带来的。第二个伟大的遗产就是土地,今天我们还是在吃老祖宗的饭。1949年,所有财产归公,包括跨国资本,比如我们讲的黄浦江、外滩一条街全是国有资产。今天实际上还是政府的,属于国有资产,连土地都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征用土地。我与台湾人交流时,他们说,要趁价格低
本文标题:关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47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