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关于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
关于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大基础战略之一,并首次将其写入党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反复阐述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等科学人才观,而党和国家正着力重点建设的三支人才队伍即“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党政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市”战略中,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面临着一个党管人才和自身成才的双重任务。要行使党管人才的使命,不仅要善于开发利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而且自身也应该并可能成为优秀的执政人才。笔者认为:党政干部成才的最佳领域,就在本职工作中;最短路径,就是履行好现职岗位职责,即所谓适职成才,或称岗位成才。一、认知性路径:刷新党政干部适职成才的五个认识层面认知层面是内在的隐性思维与外化的显性行为之间的衔接层面,其强化程度对思维与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影响到行为层面的成效。从宏观而言,现在对党政干部要特别强调适职成才、岗位成才,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第一,从我党执政的资源性和成本性看党政干部适职成才的战略性。所谓执政资源,简指政党执政所必需的能量及其来源。一个政党的执政资源的强弱厚薄,主要是由党的先进性、成熟性决定的,由是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决定的。且这种执政资源还须与时俱进,常积常新,不断发展,执政地位才能坚如磐石。执政是有成本的,执政的过程是对执政党已有资源的利用和耗费。执政的成本,就包括了各级各类党政干部、公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倘若执政人员无德不才,或为“庸才”、“危才”,那付出的负成本可就大了。引导党政干部适职成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应该成为我党优化执政资源的战略大计。有了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现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全面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科学、民主的决策,降低领导与决策成本;有了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能够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创新活力,增强政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因此,强化人才“第一资源”,首先须强化党政干部这“第一资源”中的“核心资源”。第二,从新世纪党执政使命的艰巨性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广泛性看党政干部适职成才的重要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一切,都需要党的各级干部在各自岗位上成为行家里手乃至杰出人才。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才,也为千千万万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新的天地。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职业的增多,为每个人提供了日益广阔的活动空间,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成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人人皆可成才,党政干部更需要也更可能立足本职岗位成才。第三,从党政干部职位的特殊性与科学管理的需求性看其适职成才的必要性。我国各级党政机关,担负着组织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令的重要职责,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实施者。党政干部素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和事业能否打开新局面,而且影响着党的威信、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党政干部起着被领导与领导的双重作用,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同一般的岗位不同,起影响时,不是牵涉一条线,而是影响一大片。它有其种种特殊的规律和机巧,有待于悉心探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开放和改革政策的深入实施,各部门各地区在实践中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需要采取各种重大科技、经济和社会决策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各级党政干部成为软科学的掌握者和实践者,因为他们大都处在犹如交响乐“软件”——指挥的位置上。正如一些外国专家考察我们的企业后所说的:“这个企业按我的办法管,设备不用换,产量可翻番”;“中国缺乏科学人才,但更缺懂科学的管理人才”。第四,从干部队伍学力能力和担负重任的不适应性与学历教育和岗位智能的悬殊性看其适职成才的紧迫性。我们党执政能力同肩负的重任总体上是适应的,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尤其是需要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做法,使各级干部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推进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以学历为主要目标的干部培训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不能代替岗位业务能力的培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各级各类干部因工作性质、内容的不同,所需专业知识结构也更细微复杂。据统计,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社会需求和教育可以满足数量的比例为100:5。加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保鲜期”越来越短,各项事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大,对岗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干部适职成才的迫切性。第五,从干部队伍文化知识的既成性与管理研究的便利性看适职成才的可行性。党政干部队伍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为岗位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些干部没有经过系统的学历教育,立足本职工作成才也是可能的。据研究,一个人的知识在学校获得的只占10%,90%是靠自学得来的。而作为软科学的管理等科学,是一门轻骑学科,投资少,效益高。它不要大型实验室及贵重设备,广大干部要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凭借本职工作中的各种有利条件,悉心研究手头的数据材料,把定向专题的调查研究同动态多元的综合研究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调研民主化同决策科学化结合起来,从而在适职成才的道路上迈出一个个坚实的步子。二、实践性路径:摆正党政干部适职成才的五对辩证关系实践层面是素质、能力外化的执行层面,宏观认知层面通过个体实践层面把认识转化为行动。实现党政干部适职成才,从干部微观践行的角度来说,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一)在成才观念上,要正确处理谋职位心理和做学问意识的关系。谋职位同做学问,历来被认为是难以并行不悖的事情:要做官就不能做学问,要做学问就不能做官;做学问是文人学者的事,而做官似乎就是做事谋人搞平衡,无需多少真学问。这虽然是一种误解,但因多年来对领导干部的任免还没有严格的文化才学水准规定,所以在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读书钻研,做学问的风气还较淡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为适应新世纪新使命的高标准严要求,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一种搞研究做学问的紧迫感。党政干部因才智焕发而可能被提拨到高一级领导岗位,但这种升级是呈等腰三角形的(如图),因为越到高一级领导岗位,需要的人才量越少。党政干部因才智焕发也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这种升级则是呈梯形状的(如下图所示)。因为管理专家需要量大。因此,每个干部都要做好从管理的宏观上成才的准备。“当官一阵子,成才一辈子”;没当“××长”,应当“××员”;没当指挥官,就进智囊团,同样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二)在成才实践上,要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是干部培训工作和继德教育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我们历来强调,不要借口工作忙而不重视学习,也不要强调学习而过多地影响工作。提倡在职学习、业余深造,控制税产率,改变那种“中青年奔四化干部,老年人搞四化建设”的状况。要把在职学习和业余深造作为一种生存需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品位,让集体成为学习型组织,个人成为终身学习人。提倡适职成才,实际上就为工作和学习提供了“结合点”,促使干部想成才就从本职工作学起做起,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双丰收。譬如一个干部平时认真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组织群众开展多种活动,按党的方针、政策处理问题,在大量工作积累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写成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经验体会等应用性文章,然后又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写出相应的论文,最后在众多的理论积累的基础上,反复研究、比较、综合,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其中每一升华阶段的成果,都重新回到工作实践,一次比一次更全面、深刻、贴切。这样几经反复,就形成某一方面较完整和系统的才能了。(如下图所示)(三)在成才目标上,要正确处理专才与通才的关系。对于以成为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为目标的党政干部来说,不仅要争取成为本职业务的专才,而且要争取成为谙熟管理知识和领导科学的博学多识的通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既有知识宽度又有专业深度的“T”型人才。还要成为“十”字型人才,即不仅知识面宽,在某一方面深入研究、有所建树,而且还能冒出来,成为牵头领路人。这就需要党政干部在培养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十六大要求的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执政能力、总揽全局能力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的五种执政能力的前提,努力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自学能力。要善于适应各种变革,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而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查看文献资料,善于向社会学习,善于向一切内行请教,不完全依赖于正规化培训。二是思维能力。在执行任务时要长于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因而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信息敏感和学术敏感,遇事能及时形成主张。三是决断能力。要善于分析,善于综合,能够抓住关系,准确决断。四是表达能力。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图表、统计等多种形式和电信、网络等多种载体传播信息,使之失真少、速度快、效果好。五是行动能力。要善于自己动口动手动脑,作调查,写文章,拟文件,搞反馈,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录音录像、光缆传真等多种现代化工具。六是应变能力。遇到一些事先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和事件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应变自如,或化险为夷,或化难为易。七是协调能力。要善于处理需要许多人员或单位参与的工作项目,使人员之间或单位之间的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工作完成。八是交际能力。现代管理越来越需要涉外能力,因而要具备外交手段,善于横向交往。九是组织能力。党政群干部的工作水平的高低,相当程度上通过组织工作体现,具体体现在能将分散的人员、单位或事物拧成一股绳,使之具有作用于实现某一目标的整体效应或系统功能。十是创新能力。要善于革新,变“事务”为“事业”,开创工作和事业新局面。增长上述能力乃至适职成才的一个基本方法是“直接法”,即在知识不足不全的情况下,就直接对准创造目标,直接进入创造过程,根据实际需要补充新知识,暂不搞烦琐的知识准备。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以研究和写作带读书、带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最佳知识结构、焕发独创性思想,有利于快出成果。(四)在成才内涵上,要正确处理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的关系。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加速和民主意识的加强,干部成才过程中应有意识淡化权力因素,增强非权力因素。一是区别权威与权力之不同,注重提升自身的威信。有权未必有威,无权未必有威,有权无威者可怜、无权有威者可敬。干部的威信在内涵和实质上不是以权力为核心,而是以威望为核心;在外现形式上不呈强制状和唯命是从状,而是自觉状和心悦诚服状。提高威信要注意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公正待人,言必信,行必果,使人由衷信服。二是区别思想工作与行政工作之不同,注重提升疏导能力。应增强干部除行政手段之外的思想教育能力,主要是对问题疏能和引导的能力,包括能否抓住苗头,防微杜渐;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等等。三是区别职业与职位之不同,注重提升的本职调研能力。要强化科研创造意识,并形成成果,努力使自己成为本职业的学者、专家。四是区别非正式领导与正式领导之不同,注重提升影响群众的能力。要有意识培养和利用这种非正式领导能力,如适当兼任技术业务工作,以普通成员身份参加群众活动,用自己良好的素养影响和带动群众,起正式领导过程中难以起到的作用。五是区别非正式沟通与正式沟通
本文标题:关于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5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