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
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时间:2010年04月01日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温家宝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2003年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我们取消农业税,结束了种田交税的历史;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在应对这场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只有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更好地应对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国际风险,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切实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这方面工作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一、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今时代,科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有创新型的人才,这是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前瞻性、战略性的部署。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是:高性能计算机“天河1号”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使我国在这个领域进入世界领先行列。TD—SCDMA无线通信标准研制成功,成为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龙芯”系列高性能处理器研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处理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在量子通信这个通信技术尖端领域,建成了世界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培育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两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知识产权的国家之一。200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标志着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前沿。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2008年9月以来,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我们预感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将推动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水平。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西方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对我国来说,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我们把大力加强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战略考虑,就是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要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等作为重点,选择其中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例如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增加研发投入,集中力量,加强攻关,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总体上技术水平比较低。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我们必须作好的一篇大文章。在能源资源方面,我国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利用新技术降低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潜力很大,也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在制造业方面,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中国制造”总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我国许多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进口。2009年汽车产销量超过美国,但制造汽车的关键设备还依靠进口。还有农业方面,我国有13亿人口要吃饭,土地资源有限,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解决这个问题别无他途,必须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培育优质、高产、安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健康、专用的动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之,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三是大力推动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特别是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只有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在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只有具备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并赢得主动权。原始创新源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需要花费心血长年积累,需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需要敢冒风险艰辛探索。我们要目光远大,选择若干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比如加强生物、纳米、量子调控、气候变化、空天海洋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同时,要紧紧扭住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中心任务,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满足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对科技的紧迫需要。四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原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和文化氛围,大力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五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大胆革除一切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努力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加强财政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要通过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科技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活力。二、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只有一流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育发展。第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也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2005年开始,推行全面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建立国家财政对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当年在国家重点扶贫县实施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家庭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2008年这项政策扩大到全国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这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历史性变革。第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和提高青年就业能力的要求,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调整教育结构。目前中职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860万人。高中和大学阶段,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和在校生数量都已占全部招生和在校生的一半。从2009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实行免费。第三,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进入大众化阶段。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第四,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健全国家助学制度。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目前中职学生受助面达到90%,高校学生受助面达到20%。通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建立国家助学制度,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上不起学”问题。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要求,2009年初我们组织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专家,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是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规划。目前这项工作已接近完成,进一步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争取尽快公布实施。制定一个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规划,对教育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是本届政府要致力做好的一件大事。关于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强调三个问题:第一,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把教书和育人很好地统一起来。要对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评价制度进行系统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积极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不同类型学校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不能千校一面,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人才。教育应当由懂教育的人办,要倡导教育家办学,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第二,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不仅要切实解决“上学难、上不起学”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解决“上好学”问题,推动教育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一要把义务教育办好。教育公平首先就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要依法确保每个孩子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防止辍学问题发生。二要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要向薄弱地区倾斜,着力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体系。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孩子们辍学。第三,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经济发展能不能跃上更高层次,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都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一要进一步办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办好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缓解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扩大就业。二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长远看,我们还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办学质量。要
本文标题: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5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