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关于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1
风景园林与建筑旅游与健康学院社会调查报告活动主题:关于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团队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赴安徽宏村/浙江嘉善西塘暑期社会实践团指导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指导教师:孙天罡二零一二年七月关于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调查目标:了解两地的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特点、了解两地古建筑的背景文化、了解当地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实地观察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两地的体现。调查时间:2012年7月4日至2012年7月15日。调查对象: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调查、文献调查。一、前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回望与借鉴。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从古到今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建筑作为古代文明史中的完美篇章,它的保护和修缮是现代建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典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古建筑特色以及其周边环境,开阔视野,深刻感受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古建筑中的体现。我们决定进行古建筑考察调研活动。2012年初我们先后去了安徽的西递和宏村,嘉兴的乌镇和西塘。重点考察为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二、正文1、基本概况:安徽部分: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祏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四面环山,两条溪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整个村庄呈“船形”。村落以一条纵向的道路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和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1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313年),它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如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月沼)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土架起四座森桥,称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改善了环境。现存明清时期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嘉善西塘部分:.西塘建筑极富江南旁水而居的特色,是江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已经成功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如下:环绣桥——当地最高的一座石拱桥,但原先是木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西塘整个景色西园——为三层结构,大户人家的小姐生活在阁楼,后来举家搬迁,是西塘保存至今最完好的私人庭院四合院——坐北朝南,四面房屋围绕院子,这样的体现了古时候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和充分利用。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西塘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西塘古镇保护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圣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基地;游客们品味“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净地。西塘古镇以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2、两地古建筑的主要特点:我们观察到两地的建筑均为徽派建筑,因此我们决定从规划选址、典型建筑结构、空间布局、景观配置、特殊作用、当地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了解两地古建筑的主要特点。(一)、规划选址:实事求是的说,古代规划选址绝大部分是由风水先生进行的什么是好风水的住宅、城市和乡村?就是一种和谐的环境。风水就是调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吉祥的一种艺术,起到了调解人与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的作用,及所谓的“天人合一”。 西递、宏村、李坑及张谷英村等古村落的规划选址都体现了这些原则,都是在不断地适应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构筑宜居环境,特别是宏村、西塘水系的使用,是调解人与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的典范。我们在和西塘当地的居民的交谈当中得知:在古代这曾经是当地重要的交通手段,洗衣做饭的等生活琐事也样样离不开水,夏日的傍晚老人和孩子在河边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凉风,无疑这水对的当地的气候也重要的影响。而如今随着旅游开发,水系成为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的原因之一,常常能看到渡口坐船处站满了排队的人群,以此观赏水上西塘之景。所以选择在水边建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体现了生态文明。(二)、典型建筑结构:徽派建筑典型建筑有:粉墙黛瓦、马头墙、天井、牌坊等 我们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1)平面形式:民居(住宅)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单元,单元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明堂(现在的客厅),两侧为厢房(卧室),较大的古民居有前厅、堂和后厅堂,前厅堂为礼仪场所,是男人接待客人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后厅堂为供养长辈和女性活动的场所,突出“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特点,平面有口、凹、H和日等几种类型,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堂前,四合层天井设在厅中。这正是古名居中的文化体现。 (2)结构形式:砖木结构,砖起维护作用。 (3)建筑色彩:粉墙黛瓦,朴素典雅大方。 (4)天井:“家有天井一方,世世代代兴旺”,它起采光、通风、排水、调节气温的主要功能,民居中天井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5)马头墙:起到防火、防风和防盗的作用。 (6)屋顶:徽商兴于明清,俗话说“无商不徽,天下财产徽占三分”。徽商视水为财,采用四面屋顶形式,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堂。” (7)外部造型:高墙深巷,外墙几乎不开窗,民居的内向性、防御性显而易见。这是因为成年男丁外出经商,家中是老弱妇孺,一方面是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当时的写照,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以头墙高出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同时参差错落的结构,户户之间不会因为间隔太近而遮挡了阳光。 (8)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地方材料-----木、石、砖。 (9)民居装饰:力求精美,大门上方装饰有门眉,门眉多采用砖雕和石雕,门眉越高越气魄,表示该屋主越富有或官位越高,居民内饰充分发挥木雕艺术,在斗拱飞檐、门罩、花门栏杆等方面,精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梯等民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徽商自称为“儒商”,他们喜欢读书写字,家中多有对联、字画、装饰,起警示、激励族人的作用。 (10)减灾防灾:除了马头墙外,民宅的大门一般有铁皮包着,起到延缓火势和防盗的作用。结合门眉或檐口翘角图案,一般装有避雷针,起到避雷的作用。 (11)花园:民居一般有前面和后面,考虑到风水的忌讳原因,门前一般有庭园,他们叠假山、饰漏窗、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与自然和谐一体,造就了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园林。 (12)牌坊是一种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是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多建于孔庙、陵墓、祠堂、衙署、村口等处,是序列空间的开始,具有导向和标志作用,也是区别尊卑的标记。宫廷中用于祭天祀孔,民间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在建造上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有贞洁牌坊、功德牌坊、街牌坊、桥牌坊、山门牌坊。从牌楼的结构上分,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等多种样式。牌楼的楼顶,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十一楼的等。牌楼的间数和顶楼,绝大多数是奇数,与古代的阴阳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古代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三)、空间布局:每个古村落都由民宅、公共建筑(祠堂、书院等)和公共闲地(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组成,从街道,到小巷,入庭院,上厅堂,进厢房,从公共空间层层递进到隐秘的私人空间,庭院(半公共空间)是两者的过渡,也让邻宅之间不会朴素遮光捂气。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些古村落的建设中,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 (四)、景观配置建筑与植物,一硬一软,一张一弛,质感组成皆不同,形成鲜明对比;但作为景观构成中的基本要素,两者更多表现出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当地园林面积不大,主要在一些私家院子里体现:如西园等。常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建筑以粉墙、灰瓦、栗柱为特色,用于显示文人墨客的清淡和高雅。植物配置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名上体现建筑与植物的巧妙结合,如“海棠春坞”,以海棠果及垂丝海棠来欣赏海棠报春的景色。常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白皮松、油松、圆柏、青檀、七叶树、海棠、玉兰、银杏、国槐、牡丹、芍药等作基调树种,且一般多规则式种植。同时植物往往体现着主人的不同的思想和雅志,常在墙角、角隅处植竹、松、梅等。植物的配置不仅仅是当地文化品位的体现,亦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化的体现。(五)、文化背景:徽派古民居的基本建筑形式是天井四合院楼居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的形成过程,深受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具有较为鲜明的区域特色。古代徽州地处皖南,与浙赣毗邻,原为山越人聚居地,区域文化相对落后。这里有黄山白岳盘亘其间,新安江、青弋江曲水蜿蜒,山清水秀,重岚叠翠,地狭谷多,险阻天成。皖南山区气候湿润,山谷盆地较为封闭,为防止瘴疠之气,古山越人宅居形式主要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适应徽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较好的干燥、通风、采光和安全性能。汉魏以后,战乱频繁,自东晋起,大批中原望族、缙绅冠带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于此。山高谷深,兵戈少至,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理想的避乱栖息之所。中原士族的迁入,不仅改变了这里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徽派建筑形式的形成,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居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总结:我们通过这几点的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的启示:启示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创和谐城市。 徽派古建筑的布局,体现了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其中水系的活用、景观的配置,赋予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对于村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村落更秀丽、妩媚、晶莹和亲切,体现了生态价值、实用价值和景观价值。目前,风水文化正在逐步影响到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发及道路系统的布置等,规划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和研究这一现象。建筑布置应依山就势,充分发挥“林中之城”和“山水城市”的环境优势,形成“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的城市环境特色,建设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山水宜居城市。 启示二:应控制好建筑风格的整体分布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印象最深最令人震撼的是民居。在大山绿色背景下,一片片错落有致、铺天盖地的房子仿佛天空落下的一朵朵游弋的白云,呈现出和谐安宁氛围,体现了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整体美、协调统一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建筑风格的整体统一是一种最简单最朴素最有效的建筑美的创造。 严格地说,风格是无法规划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从城市整体形象上对我市建筑风格进行分布研究,能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建筑风格向完整、协调、统一、有序又具有地方特色方向发展。建筑风格相对统一,建筑之间体量、色调及细节上的相互关联,是构建我市建筑景观特色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应该在一定的区域、组团内形成
本文标题:关于宏村西塘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5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