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景敏提要一、有效教学内涵二、课堂教学问题与反思三、有效教学策略四、保障措施有效教学内涵1.有效教学刚性前提条件:现行学校教育体制(1)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分层、复式)(2)课程计划:内容、课时数、要求等2.有效教学的维度:(1)目标维度—效果:达成的目标,达到的水平(2)成本维度—效率:完成;精力•时间成本—完成目标所需时间•精力成本—完成目标所花费的精力3.有效教学:在课程计划规定时间内,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全面达到课程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新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1.静态目标—终结性(1)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2)能力:•思维能力:一般思维能力(观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学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口头、文字、符号、图形•动手能力:实验操作(3)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4)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情感、态度、价值观。2.动态目标—过程性(1)过程(知识生成、发展及应用过程)(2)方法(教与学的方法)3.静态目标与动态目标的关系(1)过程服务于结果,影响结果的质量(2)结果规定了过程,影响过程的形态对过程性目标的刻画:经历、体验、探究二、课堂教学问题与反思现象一:过于关注结果和应用,忽视生成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上,教师常常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例习题的训练(对新知识的记忆、应用),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观察、抽象、概括、表达、反思)。现象二:“包办代替”虽然教师关注了新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但在新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此外,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也很普遍,学生缺少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具体体现: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出“主意”、想“点子”、抽象、概括、表达;代替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现象三:“以点带面”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于问题较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短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都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仅有个别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请个别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表述他们的解决方法。提问:只找会的,以点带面。现象四: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为什么要动手?何时需要动手?怎样组织设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自主探究?问题难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交流合作只要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有合作交流?•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什么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用技术就不是好课吗?现象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设计要求“过火”、“一次到位”,以中、高考为标准.(2)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2.教学内容:(1)对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不全面,缺乏整体上的认识。(2)关注知识,忽视思想方法,特别是复习课,“炒冷饭”现象突出,缺乏教学深度。现象六:作业设计不合理作业设计针对性不强,照搬练习册。作业量与学生课余时间不成比例,学生苦不堪言。作业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反思:教师知识缺失1.学科知识理解片面:只关注从概念层面上理解知识,不知道或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也是学科知识的重要成分。只教知识,不教思想方法,不注意情感态度培养。2.原理性知识匮乏: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3.学科教学知识(PCK)不足:不知道如何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把讲解和“题海训练”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教学方式。反思:对认识过程的片面理解两种认识事物的过程:归纳与演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新知识的再认识特殊(具体、感性)一般(抽象、理性)特殊(具体、感性)一般(抽象、理性)特殊(具体、感性)2.1.三、有效教学策略教学要素分析教学基本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手段(设备)•教师:学科知识;原理性知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案例性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基于学生群体的实践经验及其升华)•学生:地域、文化、家庭、天赋•课程:课程内容、目标、呈现方式•方法: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给予;发现课堂教学活动周期:备课、上课、反馈。1.备课策略(1)教学任务分析(2)教学设计2.实施策略(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基本技能3.反馈策略•作业设计•反馈渠道有效备课1.教学任务分析(1)教材分析:–知识源:学科内部的问题、学科外部问题–知识发展过程:结合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分析知识生成过程中蕴含哪些能力增长点和思想方法从学科知识体系中,确定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重点(知识、能力、思想方法)。(2)目标分析:–结合教材分析,确定知识、思想方法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本课时中潜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学情分析:–与本课时内容、目标相关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对比教材分析,确定教学难点2.教学设计(1)目标设计:–针对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分析结果,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准确表达目标。(2)教材处理:针对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3)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方法。(4)教学手段设计:依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5)教学程序注意:上述五个方面相互牵制,相互影响。2.5教学程序设计(1)组织教学:做好上课思想准备(2)复习提问题:激活相关知识经验(3)新知识教学:•问题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或提出问题(感受学习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生成提供感性材料)•探索新知: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综合等过程,形成形式化知识。•过程反思:新知识生成发展过程,揭示新旧知识间联系,明晰思想方法,解析概念。(4)巩固应用:变式训练,促进知识迁移,深化理解新知识和思想方法(需要达到明晰程度的)。(5)课堂小结:再次反思新知识形成过程,明晰认知策略和思想方法,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6)布置作业:由简单到综合,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发展水平设计不同作业(选择性);充分考虑学生课余时间,设计合理数量的作业。实施策略:教学模式—分组联动操作基本程序:课前展示—创境激趣—自主探究—展示汇报—实践创新1.合作交流的意义和目的•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发掘班级授课的优势•认知:深入探索和理解所学知识、思想方法(维果茨基理论、乔哈利窗口);学会交往的基本技能•情感:满足“自我价值的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2.小组构建:•人数合理(4--6人),保证人人都有参与机会;•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要有相对稳定性,依据小组表现适度调整;•明确组员的社会角色(人人都是课代表)。3.小组学习文化建设:学习共同体•树立共同愿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发展合作与交流的技能:移情、倾听、表达;•互帮互助的心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4.小组管理•淡化个体间的竞争,强化群体竞争;•在同一班级内部,小组间引进竞争机制,强化小组的社会角色,以便形成集体荣誉感,发展学生健全人格。5.学校范围内,构建和谐竞争的环境•多元化的奖励机制:评星晋级(健体、学习、做人)•在群体进步基础上建立多层面的奖励机制6.在校园外寻找积极评价机制•动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动员社会相关单位参与学校教育过程7.注重教育资源开发,为不同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待传统校园活动,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呈现:素材(问题、情境、现象)呈现多样化,对复杂或有难度的问题,既要有口头表述,还要有书面表述,并适度地进行解释说明。•等待: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确认每个学生都能理解问题,并对其加工。•启发:关注思考策略•交流:关注相互间的理解,促进个体间的交流。•激励:及时反馈;呵护自尊,让每个学生找到自信;淡化个体间竞争,强化群体意识。反馈策略1.作业(测试)设计(1)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作业(2)既要考查知识掌握程度,又要考查思想方法和学科能力发展水平。2.反馈渠道保障措施1.提升教师素质•有效途径:校本研修2.提升办学目标•育人为本3.加强制度建设•核心制度:校本研修•改进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谢谢!期待与您再次交流E-mail:LN_JM@163.COM电话:13604037356QQ:164432472
本文标题: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6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