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招标投标 > 关于楚州十番锣鼓的调研报告
11关于楚州十番锣鼓的调研报告目录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2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章楚州概况···························································4基本概况楚州区历史第三章十番锣鼓···························································6十番锣鼓的基本介绍十番锣鼓的历史溯源十番锣鼓的演奏形式第四章楚州“十番锣鼓”概况············································8楚州“十番锣鼓”的历史和形成过程楚州“十番锣鼓”的独特性楚州“十番锣鼓”的传承谱系楚州“十番锣鼓”的演奏风格第五章关于楚州“十番锣鼓”的发展建议······································12楚州“十番锣鼓”的发展现状关于楚州“十番锣鼓”的发展建议22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2001年)、古琴艺术(2002年)、南疆的十二木卡姆艺术(2005年)和与蒙古国共同申请的长调(2005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通知》要求,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地区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3年内全国基本完成普查工作。二、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三、要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四、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严格评审工作,逐33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五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对确属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要尽快列入保护名录,落实保护措施,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四、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芜湖铁画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铁画是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锻制而成。铁画的品种分为三类:一类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第二类为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第三类为屏风,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曾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铁冶业就十分发达。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芜湖市的杨光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44第二章楚州概况楚州区地处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楚州区即原县级淮安市。2001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淮安市撤市建区为楚州区,属辖现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总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人口118.2万。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一、基本概况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位于江苏中部,江淮平原东部、里下河平原北部,淮安市东南部,处于淮、扬、盐三市交界地带。本区介于东经118°59′—119°37′、北纬33°6′—33°45′之间,位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邻盐城市建湖、阜宁两县,南接扬州市宝应县,西南与淮安市金湖县隔湖相望,西偏北接淮安市清河、清浦两区以及淮安经济开发区,偏西连淮安市洪泽县,北与淮安市涟水县隔废黄河隔河相望。全区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43公里,总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18.2万。全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4.1℃,年均无霜期220天,全年太阳辐射量115.45千卡/平方厘米。楚州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区,路网发达交通便捷,本区东南距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上海市400公里,北距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亿吨大港--连云港130公里,西南距江苏省会南京市168公里,南距扬州市150公里,东距盐城市100公里。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沿海大通道江苏新沂至浙江长兴的新长铁路、淮扬镇铁路(即将开建)、连盐淮铁路(即将开建)、京沪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公路、黑龙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亚市的同三高速公路,宿淮盐高速公路、盐徐高速公路、淮江公路等国家重点交通干线均穿境而过;航空运输便捷:楚州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淮安涟水机场行车分别仅需3.5小时、8小时、2小时和15分钟;水运条件优越:楚州位于江淮平原东部,邻江近海,全区地势平坦,由西向东南坡降,境内水网密布,大小沟渠纵横交错,全区现有运河道13条,大沟226条,京杭大运河、里运河、废黄河(淮河故道)、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在境内总长147公里。楚州素来扼南下北上、东出西进水陆交通之要冲,自古乃兵家重地、商贸重埠,其交通枢纽地位和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二、楚州区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楚州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州即是古淮阴县县治治所。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十一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广陵、临淮2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2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55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楚州。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大业(605~618年)初,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八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4县。二十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3县入山阳县。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2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1921年),淮安府裁撤。3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民国29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民国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5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民国37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次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县级市)。2001年2月,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县级淮安市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宋初,山阳县东南境至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湖为界;西南至石鳖山;县西界与淮阴县犬牙交错。元
本文标题:关于楚州十番锣鼓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6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