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关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的意见与建议(最终稿)
关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的意见与建议(正本)七年级(上)第1章我们与数学同行(略)第2章有理数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6.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正数,负数,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2)整数,分数,有理数;数集(有理数集、整数集、分数集、正数集、负数集、自然数集).(3)数轴(原点),相反数,绝对值,非负数,倒数.(4)乘方(幂、底数、指数),科学记数法.2.基本结论(法则)(1)在数轴上的两个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2)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3)0的相反数是0.(4)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5)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6)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④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7)加法交换律:a+b=b+a.(8)加法结合律:(a+b)+c=a+(b+c).(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10)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植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11)乘法交换律:a×b=b×a.(12)乘法结合律:(a×b)×c=a×(b×c).(13)乘法分配律:a×(b+c)=a×b+a×c.(14)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15)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16)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17)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第三部分、相关教学建议在遵循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建议在“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提炼出下面三个结论并能简单应用.1.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乘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2.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正负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第3章用字母表示数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5.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单项式的系数、同类项等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代数式.(2)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整式.(3)同类项,合并同类项.2.基本结论(1)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保持不变.(2)去括号法则:①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②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3)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第三部分、相关教学建议在遵循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建议在“去括号”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添括号法则并能简单应用.添括号法则: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正负符号;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正负符号.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方程和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经历并体会解方程中的“转化”思想.3.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解方程,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4.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移项.2.基本结论(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等式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4)一般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认识常见几何体的基本特性,能对这些几何体进行正确的识别和简单的分类.2.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及某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3.会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和实物原型.4.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5.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观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棱柱、棱锥的)棱、顶点、侧棱、侧面、底面;(圆柱的)侧面、底面;(圆锥的)顶点、侧面、底面.(2)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2.基本结论(1)棱柱的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直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2)棱锥的侧面都是三角形.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2.能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互相平行、垂直的直线.3.会进行线段、角的比较,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差及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了解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的概念.4.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5.经历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了解直线、线段、平行线、垂线的有关性质,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6.会借助于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画线段、角、平行线、垂线,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线段、距离、射线、直线、中点.(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3)对顶角.(4)平行线.(5)垂直、垂足、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2.基本结论(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3)1°的160为1分,记作1',即1°=60';1'的160为1秒,记作1",即1'=60".(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6)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7)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8)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9)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七年级(下)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3.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5.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6.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图形的平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3)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4)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2.基本结论(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4)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5)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6)三角形3个内角和等于180°.(7)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8)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9)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10)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第8章幂的运算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地运用这些性质进行运算.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2.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零指数幂.(2)负整数指数幂.2.基本结论(1)mnmnaaa(m、n是正整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2)()mnmnaa(m、n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3)()nnnabab(n是正整数).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4)mnmnaaa(m、n是正整数,mn).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5)01a(0a).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6)1nnaa(0a,n是正整数).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n(n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7)一般地,一个正数利用科学计数法可以写成10na的形式,其中110a,n是整数.第9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限于一次式相乘).2.会推导乘法公式22222()2,()()abaabbababab,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3.会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和提公因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2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完全平方公式.(2)平方差公式.(3)公因式、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2.基本结论(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4)222()2abaabb;222()2abaabb.22()()ababab.(5)2222()aabbab;2222()aabbab.22()()ababab.第10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能检验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第二部分、课本内容1.基本概念(1)二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2.基本结论无.第11章图形的全等第一部分、课标要求1.探索全等图形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2.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会用直
本文标题:关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的意见与建议(最终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6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