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1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萧山区教育局、育英实验学校王来明、韩吾忠、朱玉螓目录一.概况篇:严峻的考验………………………………………2二.决策篇:理性的选择………………………………………4三.实践篇:人文的运作………………………………………91、政府扶持,组织规范办学……………………………102、公办民助,育英示范办学……………………………173、民办公助,友谊规模办学……………………………234、人文关爱,社会热心助学……………………………25四.成效篇:明朗的蓝天………………………………………26五.反思篇:别样的烦恼………………………………………29六.展望篇:美好的愿景………………………………………322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当前,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而重大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关注弱势群体,依法保障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地域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萧山在构建和谐家园的进程中,已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了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使此项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本研究报告力图就萧山区近二年来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及管理运行方面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作一全面阐述,以谨供其他地区作参照。一、概况篇——严峻的考验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浙江省会城杭州的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总人口116.67万人,下辖22个建制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改革开放以来,萧山人民面对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时代挑战,凭着“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奋发有为,使萧山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综合实力日趋增强。2000年以来,萧山已连续四次跻身全国十强县(市、区)之列,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县(市、区)首位。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超500亿元。优越的区域位置,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萧山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3这一方热土打工创业,耕耘希望。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萧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至2004年底,全区实际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估计超过60万人。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使得全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适龄儿童也不断攀升:2002年约1万人,2003年约为1.5万人,2004年底已达2.3万人,约占全区中小学学生总数的1/5。由于来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宠大且递增速度迅猛,这对给还未完全从本区籍学生入学高峰期缓过劲来的萧山教育来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现阶段,萧山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聚的城区及周边的集镇可挖掘的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区内公立学校根本无法完全吸纳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导致来萧务工人员子女无法全部由正常渠道吸纳入学的情况产生。由于存在巨大的就学市场,一些所谓的“民工子弟学校”便应运而生。萧山区曾先后出现了十几所擅自举办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往往以营利为目的,财务管理混乱,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师资队伍素质低下,安全隐患非常严重。这不仅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给社会也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如何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难题,确保这些流动的花朵也能和本地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对萧山区委区政府及教育部门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所附生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亟待攻克的历史性重大课题。二、决策篇——理性的选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农4村教育在发达地区的反应,也是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是新世纪普及义务教育的突出难题,有赖于国家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和全民共同富裕政策的落实。但作为一个地域经济极为发达的地区,萧山区决心高起点高水平地解决好本地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难题,以回报为本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近60万外来务工人员。(一)统一认识,明确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到来,有效缓解了萧山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当前,萧山正在全力打造“实力萧山、活力萧山和魅力萧山”,朝着“创大都市强区、建现代化萧山”总体目标奋勇前进,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萧山现代化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他们的子女创造良好的接受义务教育条件,给予他们来自第二故乡的深切人文关怀,使他们享受应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既能充分展现大气开放的萧山所具有的气度和力量,又是萧山实现现代化大都市强区宏伟目标的必要保证。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群特殊的群体得不到正常良好的义务教育,痛失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黄金时间,那么将来成为外来民工第二代的青年劳动力将是一批知识水平低下、缺乏现代劳动技能和背离城市生活规范的新一代从业人员,未来城市发展建设就将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低层次之上。此外,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方面因感到不公平待遇,而满怀压抑、疑虑甚至怨恨,久而久之,可能会走上反社会道路,对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都将造成很大的损害。5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已开始进入政府决策视野。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强调由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但政策的出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由于目前国家户籍壁垒的存在以及义务教育分级管理的体制,发展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础教育的主要障碍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受行政区划、地域利益、国统指标及其由此诱发的政绩驱动行为影响,使得许多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解决。就萧山现有教育资源而言,要解决数量如此宠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难度非常之大。但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对整个国家和本地区发展来说均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萧山区委区政府把此项工作提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来认识,提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不仅把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难题列入“369”民生工程之一,还相继制定出台了《杭州市萧山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管理办法》(萧政办发[2002]162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萧委办[2004]39号)等文件。区教育局也相应出台了《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萧教[2004]95号)、《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暂行办法》(萧教[2005]13号)等文件(具体见附件)。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街、镇党委政府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思想认6识,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列入本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议程,使来萧务工人员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有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政策导向。(二)充分调研,明确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必要性。为了切实妥善有效地解决好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03年下半年,萧山区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区教育局相关科室领导为成员的课题调研组。课题调研组历经三个多月时间,对来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和接受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排查和充分调研,还先后仔细考察了广东、深圳、杭州和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先进做法。按照国务院法规精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政府接受义务教育的主渠道应是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但课题调研组通过充分调研,明确意识到就萧山现有教育资源情况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特殊需求而言,在现阶段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多种形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能减轻城区和集镇公立中小学招收外籍学生的压力。由于目前萧山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择校风”愈演愈烈。许多农村家长宁愿花费高昂的赞助费、借读费和交通费把孩子送到城区或集镇学校就读,使得多数城区和集镇中心学校人满为患。但同时,大多数来萧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在城区和集镇就业谋生,他们的孩子想在就近的公立学校读书,无疑给这些学校增添了更大的招生压力。因此,在外来务工人7员相对集聚的城郊地区举办一些专门招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十分必要。其次,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特殊需求。由于我区现有教育资源还比较紧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本地公立学校大多还要求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这笔额外收费,对许多收入有限的普通民工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而政府通过财政扶持举办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只需收取必要的学杂费,能减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来萧务工人员子女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薄弱、文化相对闭塞的偏僻农村,他们在心态上还没有足够的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思想准备,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普遍不高,所以普遍更愿意把孩子送到“自己的学校”去读书,认为这样更能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文化的认同和精神的平等。再次,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更能探索出适应这一特殊教育群体的学籍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从事流动性很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生活和工作很难在一个地方长期稳定下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流动迁移频繁,如杭州明珠教育集团学校每学期学生以平均27.3%的比例流动,最高的一个学期流动率达42%。此外,来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来自中西部贫困偏远的农村山区,原有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有限,使用的教材和学制不统一,频繁流动给学习生活上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些客观因素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行为习惯普遍不良。因此,“流动性”和“低水平”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两个基8本特性,要积极探索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点的学籍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籍管理和教育评估均十分严格的公立学校来说难度很大。(三)理性决策,确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两种办学模式。经过历时近半年的前期调研,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2004年6月课题组制定了《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总体解决思路:“对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原则上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解决,城区四个街道和宁围、新街、衙前、党山等镇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公办学校又无法接纳的,可结合调整,即把布局调整留下来的校舍置换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以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的运作方式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2004年8月,区教育局又制定出台《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使得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都有了比较具体明确的操作规程。《办法》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办法模式”界定如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学术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经批准举办的以学历教育为目的的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原则上按民办运作,可采用以下二种办学形式:一种是公办民助,即差额拨款。政府提供校舍等固定资产;9校长及主要管理人员由区教育局选派公办教师担任;学校重大维修和生均公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学校自主聘用非公办教师,实行民办运作。另一种是民办公助,即企业或个人投资举办,区教育局派一名公办教师担任督学员,学校按民办运作,自负盈亏,政府视其办学实绩,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助。”对于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办法》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相应教育教学管理资历的专职行政负责人;(二)有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办学章程;(三)有一定数量并具有相应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的教师队伍;(四)有必要的开办资金(注册资金在50万以上)和保证日常教学开展的经费来源;(五)有符合标准的校舍和活动场地(要求单门独院、
本文标题: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萧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办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7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