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名称:《社会保障学》小组结课论文——养老金“双轨制”的思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授课时间: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专业与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史振磊提交日期:2014年5月8日2020年1月一、养老金双轨制概述(一)我国养老金双轨制的定义及产生当前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我国养老金双轨制在建国初期已存在,当时企业职工的养老根据1951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则因《中央级直属机关暂行供给标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条例陆续颁布,正式规定了公职人员退休标准。且其养老标准优于企业职工。经过1958年短暂统一养老制度后,于1980年后回归双轨制,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因国务院颁布相关条例完成双轨制定型。(二)当前退休养老金双轨制的特点1、统筹的办法双轨。根据1997年《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两个文件之规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并分别进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则不用缴纳任何费用,而资金由国家政策筹集。2、支付的渠道双轨。我们知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企业和职工分别缴费到养老保险专用账户即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这种账户实质是一种自筹账户。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支付就是从这个自筹账户中支付的。而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不用缴费,其养老金的支付则由财政全额拨款,属于财政预算渠道。3、享受的标准差别大。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尽管自2005年起连续六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可“养老收入鸿沟”依然存在,而且很大。根据数据,从2000年到2005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年均增长13.07%和11.48%,同期企业退休职工的收入年均增长近6.92%。据全国人大代表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范谊在两会前的调查,我们发现宁波当地30多名国有企业退休老干部的退休金不足2000元,而同他们一同参加工作的行政副科级干部退休后每月实际收入近5000元,一名县级机关当门卫的退休人员每月也能领到4600元。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知道双轨制下退休养老金的标准差异到底有多大。二、养老金双轨制改革问题分析“双轨制”形成由来已久,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成型。尽管这是由当时具体国情决定的,也是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探索的必然产物,但是养老“双轨制”所导致的待遇差距悬殊,有悖社会公平正义被社会深为诟病,因此,呼吁废除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退休养老金双轨制。然而,废除退休养老金双轨制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全国各地均存在不同具体情况,改革也必然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阻力,因此废除退休养老金双轨制也具有层层困难。1、纷繁复杂的中国国情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而且年平均增长率为0.57%,人口每年都在稳步增长。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国情复杂是一个及其现实的问题。而且我国大陆共有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各地区发展并不均衡,具体情况也存在极大差异。退休养老金是一件关系社会大众的大事,制定一套适合于各不同地区、各不同单位、工种的公民难度极大,毕竟退休养老金的统筹和发放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富裕程度密切相关。在制度的制定上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有充分的调研和摸底,而且客观上也需要有个时间表。2、极具刚性的养老金制度养老金制度刚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制度自身设计的合理性与社会变迁,就制度自身而言,影响制度刚性的内部重要因素主要指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制度的合理性从本质上指制度是否符合社会制度的内在规律,是否有效发挥其本来应有的功能。对于养老金,每一次针对退休养老金出台的政策都是一种制度,这种不断变化与改进的制度正是设计者为了满足公民群体在退休后养老保险的需要,如果这种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求,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取代。然而,由于这种制度的产生是在一定合理性基础上产生的,即使要被新的制度所替代,那也必然会受到来自目前制度的既得利益群体者的阻挠,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3、无法考虑所有的利益群体在任何社会,一个制度对于不同的利益群体都难以兼顾,改革就必然打破已经形成的利益分配机制,更难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废除退休养老金双轨制并不是简单地并成单轨。如果将机关和事业单位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会不会骤降自然就是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关心的核心问题。因为大多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人士,而且在当今社会基本上都要硕士、博士,博士可能要到30岁左右才开始工作。在一些垄断行业企业,其员工退休后拿的退休金甚至比很多公务员还高。所以仅从“投入产出”来讲,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高一些也有合理之处,然而待遇一旦骤降,他们未必能够接受。三、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尽管废除退休养老金双轨制具有层层困难,退休养老金双轨制已经极大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由此所导致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因此改革刻不容缓。1、实行全民统一的养老制度尽管国务院连续8年给企业退休职工增加养老金,但是如果不解决“养老金双轨制”这个根本问题,那么会导致许多的企业退休职工长期生活在贫困底线。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既稳定、收入又很可观,可谓权、利俱佳,这就极易造成千军万马都挤独木桥的态势,从而导致年轻人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引发社会效率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现在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难以推进的背后其实是机关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滞后在“拖后腿”。为了公平,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保改革应该坚持企业社保改革的方向,建立合理的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强制实行全民统一的养老制度。应该说,现在公务员养老制度改革不缺经验,缺的是决心,改革总会有阵痛。2、建立多元养老机制多元养老机制应当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新型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应当遵循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养老金的资金来源比例应当结合我国国情,按照国家提供基本保障、个人账户为主体、“企业年金、公务员职业年金、集体经济的分红和土地保障”为增益、个人积蓄和家庭互助为补充的养老资金体系,各方努力,优化渠道、增益基础,确保养老金的资金安全和资金来源。在养老金提供与管理中,要明确政府、社会与企业之间的权责。比如,在养老金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承担必要的保障之外,还需要政府进行积极的监管,避免养老金的风险过大。3、监督与管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养老金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抵制与养老金相关的腐败等犯罪活动,由社会、媒体、公众乃至个人对这一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控。首先,社会的作用可以考虑相应的社会组织,尤其是非政府组织、民主党派发挥相应的作用;其次,媒体的监控则主要依托于新闻报道;再次,公众与公民的作用则多依托于合法的相关途径,比如听证会等,积极运用遵循程序正义的公众参与途径。此外,要与养老金制度的完善进程相结合,建立养老金制度评估机制。养老金评估需要确定相应的标准如养老金制度要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能保障公民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等。讨论记录一:讨论时间:第七周周三(2014年4月9日)讨论地点:学活三层讨论内容:我们对于查阅的我国养老金现行机制现状的资料进行分析,分为支持双轨制改革和反对改革的两方。双方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资料对实行并轨制的优缺点进行罗列。以下是主要内容。支持改革方:(1)现行养老金保障体系,是先对不同人群进行划分后再加以设计的,这种设计带有短缺时代的明显的计划色彩。养老金双轨制的存在,是不公平感产生的一大根本原因。(刘一执)(2)退休办法的差异拉大群体收入差距,偏离养老金制度保稳定和维公平的设计初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由于政策因素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将带来诸多的社会矛盾。(邵晨阳)反对改革方:(1)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国情十分复杂。想要制定一套适合于不同人群的养老金制度难度极大,这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富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制度的制定上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有充分的调研和摸底,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过度。(郝欣、刘舒宁)讨论记录二:讨论时间:第九周周三(2014年4月23日)讨论地点:新书院讨论内容:通过上次讨论,我们最终认为双轨制的缺点多于优点,因此改革刻不容缓。接下来,我们对改革的对策进行梳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要注意责权分担规范,建立多元养老机制。多元养老机制应当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此外,养老金的资金来源比例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刘一执、邵晨阳)(2)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要时刻防范与养老金相关的腐败等犯罪活动,需要社会、媒体、公众乃至个人对这一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控。(郝欣、刘舒宁)
本文标题:养老金双轨制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7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