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兽医寄生虫学--第三章猪常见寄生虫病第一节猪蛔虫病
兽医寄生虫学第三章猪的常见寄生虫病第一节猪蛔虫病一、概述定义:猪蛔虫寄生于猪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称为猪蛔虫病。流行特点:感染普遍,分布广泛,世界性流行,集约化饲养的猪和散养猪均广泛发生,危害养猪业极为严重。由多重原因引起,特别是在不卫生的猪场和营养不良的猪群中,感染率很高,一般都在50%以上。猪蛔虫病流行甚广,仔猪蛔虫病尤其多见。主要原因是:第一,蛔虫生活史简单;第二,繁殖力强,产卵数多,每条雌虫每天平均可产卵10~20万粒;第三,卵对各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卵有四层卵膜,它们保护胚胎不受外界各种化学物质的侵蚀。虫卵的全部发育过程都是在卵壳内进行的,使胚胎或幼虫得到了庇护。猪蛔虫病的流行与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关系密切。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恶劣和猪只过于拥挤的猪场,在营养缺乏,特别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必需矿物质的情况下,3~5月龄的仔猪最容易大批地感染蛔虫,病症也较严重,且常发生死亡。猪感染蛔虫主要是由于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饮水和饲料。母猪的乳房容易沾染虫卵,使仔猪在吸奶时受到感染。二、形态猪蛔虫形态,如图3-1-1所示。图3-1-1猪蛔虫1.虫体2.头端顶面3.雌虫尾部4.雄虫尾端侧面5.雌虫尾端腹面6.受精卵7.未受精卵蛔虫通常为细长的圆柱形,具体可见图3-1-2“猪蛔虫形态照片”,前端钝圆、后端较细。新鲜蛔虫粉红或稍带黄白色,体表光滑,具有厚的角质层。整个虫体可分为头端、尾端、腹面、背面和侧面。头部有口孔(oralpore),有3片唇片围绕,唇片上有感觉乳突。其他天然孔有排泄孔(excretorypore)、肛门(anus)和生殖孔(genitalpore)。雄虫的肛门和生殖孔合为泄殖孔(cloacalpore)。雄虫长14~28厘米,尾端稍弯曲,泄殖腔开口距尾端较近,有交合刺一对。雌虫长20~40厘米,虫体较直,尾端较钝,生殖器官为双管型,由后向前延伸,两条子宫合为一个短小的阴道。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形态有所不同。受精卵为短椭圆形、黄褐色、卵壳厚,由四层组成,最外一层为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向内依次为卵黄膜、几丁质膜和脂膜。未受精卵较受精卵狭长,多数没有蛋白质膜,或有而甚薄,且不规则,整个卵壳较薄。图3-1-2猪蛔虫形态照片三、生活史猪蛔虫的发育过程如图3-1-3所示:图3-1-3猪蛔虫生活史猪蛔虫的发育过程如下所示:蛔虫体外发育:猪蛔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空气的条件下,首先可在卵内发育为第1期幼虫。进一步蜕化发育,约经13~18天,卵内形成第2期幼虫。此时的虫卵尚无感染力,须在外界经过3~5周的发育成熟,成为感染性虫卵才具有感染性。温度对虫卵的发育影响很大。28~30℃时,只需10天左右即可发育为第1期幼虫;18~20℃时需20天左右;12~18℃时约需40天左右;高过40℃或低于-2℃时,虫卵停止发育;45~50℃虫卵在30分钟内死亡;55℃时,虫卵15分钟死亡;60~65℃时只能生存5分钟;在低温环境中,如在-27~-20℃时,感染性虫卵须经3周才全部死亡。此外,湿度及氧气对虫卵的发育影响也较大。蛔虫体内发育:猪吞食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释出。在虫体释出的2小时内,大多数幼虫钻入肠壁,进入血管,随血流进入肝脏;感染后4~5天,在肝脏内进行第2次蜕化,形成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随血流经肝静脉、后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再经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感染后12~14天,在肺泡内进行第3次蜕化变成第4期幼虫,虫体继续发育成为肉眼可见的幼虫。这时虫体离开肺泡,经细支气管和支气管上行至气管,随粘液到咽部,再经食道、胃重返小肠。虫体在小肠进行最后一次蜕化,变为第5期幼虫(童虫),继续发育为成虫。猪从吞食感染性虫卵到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约需2~2.5个月。虫体在小肠内以黏膜表层物质和肠内容物为食,在猪体内可生存7~10个月,然后自行随粪便排出。猪蛔虫生活史flash四、诊断诊断方法共分为以下三大类:1.临床症状诊断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和精神沉郁。成虫寄生在小肠时可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引起腹痛。可见图3-1-4“许多成年蛔虫寄生在小肠内”。(病猪俯卧在地,不愿走动。幼虫移行时还引起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出现荨麻疹和某些神经症状之类的反应。成虫寄生在小肠时可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引起腹痛。蛔虫数量多时常聚集成团,堵塞肠道,导致肠破裂。有时蛔虫可进入胆管,造成胆管堵塞,引起黄疸等症状。成虫夺取宿主大量的营养,影响猪的发育和饲料转化。大量寄生时,猪被毛粗乱,常是形成“僵猪”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规模化猪场较少见。)2.粪便检查多采用漂浮集卵法。(多采用漂浮集卵法。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正常的受精卵为短椭圆形,黄褐色,卵壳内有一个受精卵细胞,两端有半月形空隙,卵壳表面有起伏不平的蛋白质膜,通常比较整齐。有时粪便中可见到未受精卵,偏长,蛋白质膜常不整齐,卵壳内充满颗粒,两端无空隙。1克粪便中,虫卵数达1000个时,可以诊断为蛔虫病。)3.综合判断正确的诊断,必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粪便检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判断。幼虫在肝脏移行时,可造成局灶性损伤和间质性肝炎。严重感染的陈旧病灶,由于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发生肝硬变,形成“乳斑肝”,可见图3-1-5“猪肝脏上的‘乳斑’”;幼虫在肝内死亡或肝细胞凝固性坏死后,则见有周围环绕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浸润的肉芽肿结节,可见图3-1-6“猪肝脏上的疤痕”。大量幼虫在肺内移行和发育时,可引起急性肺出血或弥漫性点状出血,进而导致蛔蚴性肺炎;康复后的肺内也常可检出蛔虫性肉芽肿,可见图3-1-7“猪肺脏上的点状出血”。(哺乳仔猪(两个月龄内)患蛔虫病时,其小肠内通常没有发育至性成熟的蛔虫,故不能用粪便检查法做生前诊断,而应仔细观察其呼吸系统的症状和病变。剖检时,在肺部见有大量出血点;将肺组织剪碎,用幼虫分离法处理时,可以发现大量的蛔虫幼虫。如寄生的虫体不多,死后剖检时,须在小肠中发现虫体和相应的病变,但蛔虫是否为直接的致死原因,又必须根据虫体的数量、病变程度、生前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有否其他原发或继发的疾病作综合判断。)图3-1-4许多成年蛔虫寄生在小肠内图3-1-5猪肝脏上的“乳斑”(第3期幼虫)图3-1-6猪肝脏上的疤痕图3-1-7猪肺脏上的点状出血五、防治1.治疗治疗原则:几乎所有杀线虫的药都有用。常用药物:左咪唑(Lavamisole)、丙硫咪唑(Albendazole)、噻苯唑(Thiabendazole)或伊维菌素(Ivermectin)等药驱虫。各种药物的用量。1.左咪唑,剂量为10毫克/千克体重,喂服或肌注。2.甲苯咪唑,剂量为10~20毫克/千克体重,混在饲料内喂服。3.氟苯咪唑,剂量为30毫克/千克体重,混饲,连用5天;或剂量为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4.丙硫苯咪唑,剂量为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5.伊维菌素,针剂剂量为0.3毫克/千克体重,一次皮下注射;饲料预混剂剂量为每天0.1毫克/千克体重,连用7天。6.爱比菌素,用法同伊维菌素。2.预防原则:对本病须采取综合措施,主要是:消灭带虫猪,及时清除粪便,讲求环境卫生和防止仔猪感染。要定期按计划驱虫,例如我国某些地区对散养育肥猪,在3月龄和5月龄各驱虫1次。国外专家推荐,对于断奶仔猪,选用抗蠕虫药进行第一次驱虫,并且在4~6周后再驱虫1次。怀孕母猪在其怀孕前和产仔前1~2周进行驱虫。也要对引进的种猪进行驱虫。虫卵在轮牧和土地轮翻耕种的情况下,污染可降至最低。规模化饲养场,首先要对猪群全部驱虫;以后公猪每年至少驱虫两次;母猪产前1~2周驱虫1次;仔猪转入新圈群时驱虫1次;后备猪在配种前驱虫1次;新引进的猪须驱虫后再和其它猪并群。注意猪舍的清洁卫生,产房和猪舍在进猪前都需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母猪转入产房前要用温肥皂水清洗全身。为减少蛔虫卵对环境的污染,尽量将猪的粪便和垫草在固定地点堆积发酵。有报道证实猪蛔虫幼虫能引起人的内脏幼虫移行症,因此杀灭虫卵不仅能减少猪的感染压力,而且对公共卫生也有裨益。药物预防:农村散养猪采用蛔虫成熟前连续驱虫方法,一般仔猪42~56日龄开始用药,每隔6周用药1次,连用3次。规模养猪场首先对全场进行彻底驱虫,以后对公猪每年至少用药2次,怀孕母猪于产前1~4周内用药1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用药1次,仔猪在转群时用药1次,新购的仔猪首先驱虫2次,每次间隔10~14天,并隔离饲养至少30天,才能与其他猪只并群饲养。药物的选择要以高效、安全、广谱、无残留的抗寄生虫药物作为首选药物,目前应用最广的有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注射时以0.3毫克/千克剂量一次给药,粉剂以0.1毫克/千克加于全价饲料内,连续用药7天。0.2%的威远金伊维,子猪每吨料1千克,育肥猪每吨料2千克,种猪每吨料2.5~3千克。皮下注射出口型金伊维,为每千克体重0.3毫克,两次为一个疗程。爱普利注射液,1毫升/35千克体重,每周注射1次,两次为一个疗程。此外还有左旋咪唑、敌百虫等。环境卫生:(1)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做好猪场各项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增强猪的免疫力,供给猪只有营养的饲料,可以减少它们拱土和饮食污水的习惯;饮水要避免被猪粪污染。(2)保持猪舍和运动场清洁:猪舍应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猪圈内勤打扫,定期消毒。运动场地面应保持平整,排水良好。(3)猪粪的无害化处理:猪的粪便和垫草清除出圈后,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六、案例案例内容:近年来一些兽药销售人员经常遇到猪场散养人员抱怨,他们所销售的伊维菌素预混剂效果变差了,前几年用药后可从猪粪便中发现大量几十厘米长的淡黄色线状虫子,近年来用药后很少从粪便中看见虫子。兽药销售人员经询问发现,绝大多数猪场近年来每隔不到2个月就用伊维菌素驱虫1次,而前几年一般只在猪出栏前1个月驱虫1次;兽药销售人员还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有关猪寄生虫对伊维菌素的抗药性很少有报道。饲养员所指的虫子是什么虫子?饲养员用伊维菌素驱虫后发现的虫体是一种寄生于猪肠道的、大型的线虫,寄生于猪肠道的大型线虫主要是蛔虫。因此饲养员所指的虫子是猪蛔虫。猪蛔虫成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内,用伊维菌素驱虫后可以在粪便中看到虫体;猪蛔虫幼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在肝脏和肺脏中进行移行,当猪蛔虫幼虫寄生于肝脏和肺脏时,用伊维菌素驱虫后杀死的虫体会停留在肝脏和肺脏,不会随粪便排出体外,不能在粪便中看到虫体。猪从吞食感染性虫卵到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需2~2.5月。前几年猪场一般只在猪出栏前1个月驱虫1次,猪蛔虫已在肠道中发育为成虫,因此驱虫后可从粪便中发现猪蛔虫。近年来大多数猪场每隔不到2个月就用伊维菌素驱虫1次,猪体内的蛔虫尚处于幼虫阶段,驱虫后不能从粪便中发现蛔虫。当然,如果因频繁用药,使猪蛔虫产生了对伊维菌素的抗药性,那么,即使猪体内有猪蛔虫成虫,驱虫后在粪便中也看不到蛔虫。但目前的研究报道表明,猪蛔虫对伊维菌素的抗药性现象并不普遍,因此基本可以排除这一因素。综上所述,在防治猪蛔虫方面,不是伊维菌素预混剂效果变差,而是因为随着猪场饲养水平和寄生虫防治水平的提高,猪蛔虫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
本文标题:兽医寄生虫学--第三章猪常见寄生虫病第一节猪蛔虫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7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