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知道: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1、学会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一、画面导入,激发学生学诗兴趣。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深情地导入,让学生对李白充满敬佩之情。师: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在诗歌的创作史上,唐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李白是当时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几首诗,谁愿意来背一背?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在回忆中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欣赏庐山瀑布的图片,在学生惊讶的赞叹声中发现孩子们已经被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景象吸引了。揭示课题就顺理成章。二、读诵诗句。1.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比较、组词让学生巩固生字。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2.理解古诗。首先让学生读,读通读准古诗。接着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给个别组词理解字义,比如照就可以组为照射;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用简笔画配合手势理解“生紫烟”;猜哪个字解释为河(川);“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三、拓展诗句,体会写作特点。李白的诗激情浪漫,多采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写作方法巧妙地表达诗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喻、想象等,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用直观形象的数字举例让学生理解“三千尺”夸张写法,还通过讲解理解、图片演示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峰”的意思。还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和拓展诗《秋浦歌》体会李白夸张写法特点。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水乡歌》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水乡歌》是国标本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诗歌。诗题中“歌”字点明了诗人对水乡的热爱——歌唱水乡的秀丽风光,歌唱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诗人依据水乡的“水多—桥多—船多—歌多”的顺序结构全诗。每一节开头都采用问答形式,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语言清新活跃,勾勒出一幅绿水清波、白帆如云、歌声回荡的生动画卷。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或借助插图、音像等手段,促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这一幅画面在脑海中徐徐展开,感受水乡的景美、人欢和诗人的情浓。短小精悍的诗歌往往带有很大的跳跃性,留有不少空白处,给阅读理解造成困难,尤其是本诗的第四小节。然而又给引发学生遐想创造了空间。那么,教师如何把握诗歌的特点组织教学呢?《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教师单纯的讲授所不能替代的。因而,反映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应有学生的声音——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杨再隋教授说过:“老师讲得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可见,教师要敢于放手,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进而接受课文的熏陶感染。最终把课文的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方式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另外,一年级学生缺乏注意分配能力,视幅太窄,不善于综合,因此要在读得连贯、形成顺畅语流上下功夫。这就得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体悟、提高。有学生提问的声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与疑问的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鼓励学生质疑既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计划,使教学更灵活紧凑。又是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火花的有效手段。最后一节由景及人,收束全诗,点明题旨,是教学难点。教师没有提问“这是什么意思?”而是抓住学生的问题“‘歌’怎么会装在船里?”自然引导学生对诗歌深藏内涵的体会.有学生讨论的声音。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并不是逐个解答,而是先把这些问题“还”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研读讨论尝试解决。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边读边想,学习与人合作。这样,质疑不再是一个形式,而是注重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还是难以解决时,教师还是不急于呈现结论,只是采用图片出示、动作演示等灵活的方法为学生解惑“铺路搭桥”。这种理解、体会、领悟和感受,是“填空记忆”所不能比拟的,充分显示了”重在过程”的教育思想.有学生交流的声音。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对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各不相同。《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让他们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再通过朗读表达这样的感受。就是在交流中,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体会更丰富了。另外,针对学生生在江南、长在水乡的实际,鼓励学生模仿课文创编诗歌片段相互交流,既内化了语言,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播放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口述: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观赏绿草如茵、碧波荡漾的山水画,聆听山泉流淌、群鸟欢唱的交响乐。此时此刻,优雅的音乐将我们带到风光秀丽的水乡。(黑板上徐徐展开画卷)2、你喜欢水乡吗?为什么?(教师相机概括为“白帆如云”、“青山绿水”等优美词语。)【舒缓的音乐、素雅的画卷、优美的语言共同把学生带入水乡那独特的意境中感受美,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揭题: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展现,还可以用诗来描绘呢!板书课题。读课题。师:这是一首献给水乡的赞歌。2、教师配乐《秋湖月夜》范读课文。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5、指名读,相机指导。如:轻声、前后鼻音的读法。【本诗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教师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逐渐丰富意象,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三、自读自悟朗读交流1、自读课文,思考:水乡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2、全班交流:①水多、桥多、船多、歌多。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并进行朗读指导。(指明“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相机创设情境理解“飘满湖面飘满河”,启发联想从而体会水乡人民的勤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尤其是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指导朗读时,不是技巧的传授,让学生简单地模仿,而是努力帮助他们把握诗的内容和基调来完成对本诗的二度创作。】四、鼓励质疑引导解惑1、再读课文,学生质疑。(教师有选择地把问题写在黑板上)2、小组选择问题讨论,然后组际交流。3、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如:①“渠”、“河”、“塘”有什么不一样?(出示三者交融的画面,请学生一一指出来意会)②“歌”怎么会装在“船”里?教师提问启发:谁在唱歌?水乡人民用箩装什么?望着船里满载的劳动成果,水乡人民会唱些什么呢?学生再次感情朗读第三小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体现在:鼓励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小组讨论,合作选题、解疑,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尝试的空间;优化教师引导探究的策略,唤起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巧妙地突破了篇末点睛之笔的理解难点。】五、表情朗读鼓励创作1、用问答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读全诗。2、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模仿创编诗歌。【采用朗读、创编,进一步体会作品语言特色的同时,提升了对水乡景美、人欢的情感体验,使热爱家乡的教育取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六、指导书写教认新偏旁1、练读生字并组词。2、学生看笔顺图,描红课本上的生字。3、师生共议书写要点:注意“北”的笔顺;“南”、“面”、“首”三个字的中间都是两横;“片”共四画,最后一笔是横折;“乡”字学生往往写不稳,教师可出示几种典型的“病症”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写法……(教师可适当示范书写)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书写姿势。《美丽的呼伦湖》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会认1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蒙”,会正确书写8个生字。3、体会呼伦湖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感知呼伦湖的迷人风光。课前准备:美丽的呼伦湖风光课件,字词小礼包,词汇卡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欣赏美景,导入课题师: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吗?(愿意)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游玩。(课件出示风光图片,配以课文录音)学生欣赏美景,倾听课文。(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欣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视觉、听觉上给以新鲜感)师:谁想告诉我们你此时的感受?(生自由谈论视听后的内心感受)(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师:你们说得可真不错。这美丽迷人的风光就来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3课《美丽的呼伦湖》(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师分发给各个小组一个生字词小礼包,用此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3、把字词放在课文中认识体会。学生读课文(自读、小组读、分段读)(设计意图:激发积极性,培养独立、自主的识字能力)第二课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呼伦湖》,二、自读自悟,体会文美1、学生再次深入地读课文,同时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呼伦湖的美丽、迷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后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充分的朗读、交流来体会文章的美,感受呼伦湖的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重点朗读、背诵第二自然段师∶通过你们的汇报,老师好像真的来到了这美丽的地方。它的一年四季都各有特点,谁还想再说说?(生自由朗读、背诵喜欢的季节)师:那怎样背才能背得快呢?(生各想办法,自由背诵)指名有感情的背诵。(设计意图:加深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把情感融入文中,入情入境,激情朗读、背诵)3、师:这么美丽的呼伦湖你想不想到那儿去做客,想什么季节去,在那里想玩些什么?(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4、师:谁最想把你优美动听的声音展示给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三、美中积累词汇伴着优美的音乐出示词汇卡片辽阔的大草原迷人的色彩童话般的世界美丽的呼伦湖蔚蓝的湖水白茫茫的冰雪1、自由读,想象所描绘的画面2、指名读,看谁读得美。(设计意图:用轻柔的音乐放松心情,消除大脑疲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四、写字1、出示字词卡片,再次认读生字词2、给要求会写的8个字扩词,增强理解,积累词汇3、小组内自由写生字,自评、互评写字情况,选出冠军。(设计意图:由学生自评互评,可以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学反思:通过逐步的引入学习,孩子们理解了课文,都感受到了呼伦湖的美,特别那一年四季的美景,他们通过不同语气的读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孩子们争着当导游,介绍呼伦湖的美,并且都说要到那里去做客.黄山奇石教学反思本课的素质目标是学会8个生字,认识14个生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本文描写了黄山的“仙桃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和特点,表现了它们的奇妙。从作品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有难度的。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山的资料,课文的特点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了接近素质目标,我在教学
本文标题: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7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