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管理制度建设
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寄宿制学校A校为例BoardingStudentManagementSystemConstructionProblemandCountermeasureResearchinRuralBoardingSchools——RuralBoardingSchoolsASchoolinZhangyeCityGanzhouDistrictasanExample蔡录元CaiLuyuan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SchoolofEducation,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第一部分绪论一、研究缘起(一)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背景1、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缩减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和落实逐步收到实际效果,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明显控制,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新增人口数量迅速下降,农村适龄入学儿童数量出现自然性缩减;同时,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大批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很多本该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随父母打工迁入城市就读。城市化进程的刺激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从而造成农村义务教育段学龄儿童的社会性缩减。在自然性缩减和社会性缩减两个主要因素的作用下,农村义务教育段学龄儿童数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2、西部农村教育的特殊情况呼唤寄宿制的到来在“两基”攻坚进程中,西部地区学龄儿童少年“进不来,留不住”成为制约西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瓶颈”问题。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有一师一校(点)约9万个,占全国一师一校(点)的80%以上;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区、半农半牧区和荒漠地区,有80%左右的初中生和50%左右的小学生需要寄宿。[2]农村学校分布较为分散,许多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成为“上学难”的问题。因此,农村义务教育学龄段入学儿童数量的锐减,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减小、教育资源分散浪费、办学经费短缺,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办学形式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低水平的教育投入难以保证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面对这样的现实,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特殊情况需要集中规模办学,优化教育资源,巩固“两基”成果,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二)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从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和“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以及资助贫困生力度的加大,广大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但是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孩子不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凸现了教育的不公平,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教育办学规模过小。根据甘州区教育局统计数据,2005年,甘州区农村学校规模300人以下的初中有8所,占农村初中学校总数的33.3%;规模60人以下的小学有105所,占学校总数的32.8%。二是学科发展不均衡,教师配备难以实现学科专任化,一些农村中小学不能开齐、开全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公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教育部门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设的初衷,正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寄宿制工程”的实施,对扩大“两基”攻坚县义务教育规模,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正常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支持者抑或质疑者,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一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对扩大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规模,保证中西部学龄儿童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政策,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实现教育公平,特别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它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从国家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来看,寄宿制学校建设已成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寄宿制学校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现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在范围和时间上,由于受到传统力量的影响,学校管理者仍然采取与非寄宿制学校相同或相似的管理方式及教育方式。因此,寄宿制学校管理者应该从学生学习和生活时空的转换,性格、情感、心理变化等方面去观察、研究、思考和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去实现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能否满足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否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优化选择等问题进行反思,并探究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管理制度建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拟以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寄宿制学校A校为例,针对寄宿生管理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1、本研究采用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在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通过观察寄宿生个体和群体学习、生活和参与活动的状况以及学校管理者实施管理办法的过程与效果,并通过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倾听他们在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中的心声,收集资料。从而揭示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寄宿生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究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建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习惯养成管理,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在硬件建设达标的同时,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从而形成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特色,提升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2、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问题的调查和分析,并深入探究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依据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和决策,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现状,促进寄宿制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二)研究意义1、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学生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于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2、当前,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寄宿制学校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选择,它的出现能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管理好寄宿制学校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方法可操作。开展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研究,有助于探寻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办学的管理模式,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走上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农村的希望在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水平,更好地普及义务教育,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效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三、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二)国外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及研究状况(三)我国寄宿制学校的历史发展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寄宿生管理制度建设,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所要面对的根本性问题和学校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主要采取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一)观察法观察是个案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当我们身处研究的田野中观察便开始了。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通过对寄宿制学校学生个体和群体生活、学习、活动情况的观察,了解学校各部门的管理者是如何执行管理制度的,管理者的责任心与管理的效度,观察学生在不同场景、不同时段、不同活动时的表现,随时注意学生出现的个别化和趋向化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对寄宿学生管理方法,完善制度措施,不断改进教师和学校教育管理行为。(二)访谈法访谈就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就某些话题,主要通过言语所进行的你来我往的互动过程。根据被访问者在交谈过程中所能够主动发起谈话主题机会的不同,访谈可分为结构性访谈、半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本研究在收集资料的初期(2010年9月),主要运用无结构的访谈,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比较开放地了解学校管理的整体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对象。另外,对被研究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正式的调查期间(2011年11-12月),主要是半结构访谈,比如在我所参与寄宿生管理的时间内,与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访谈。访谈的优势表现在:通过访谈来探询学生的真实感受以及耳闻目睹的事件,言说他们自己所关心的事情。本研究所关心的问题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者在寄宿制学校创建的特殊背景中意义建构的过程,只有从管理者的角度,才能真正审视其中的意义。在访谈的对象上,校长是学校管理的领导者和策划者,是关键的访谈对象。各科室的主任和教师是相关管理活动的执行者,因此,他们是重要的访谈对象。另外,学生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声音是体现学校管理效益的重要渠道。第二部分甘州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管理现状一、甘州区农村寄宿制学校A校管理现状本研究以甘州区农村寄宿制学校A校为例。这是一所经“合班并校”后建成的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位于乡镇中心位置,学校有在校学生1000余人,其中寄宿学生有500多人,2009年该校被列为西部寄宿制工程项目学校,投资修建了学生宿舍楼和餐厅,极大地改善了寄宿生的食宿条件。本研究采取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分别选取本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班主任和部分教师共15人、寄宿学生30人作为研究对象,把访谈的内容原话转录后形成文本资料。(一)寄宿生管理的现状随着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就学环境。但是通过对访谈内容和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者发现,A校在寄宿生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安全管理令人担忧第一,学生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门卫制度、巡逻制度等存在问题。接受访谈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保卫人员,有时外校的学生很容易进到我们学校来找同学打架。”“学校的门房只聘请了一位看门的老头,对外来人员的进出根本起不到安全预防的作用。”忽视校园治安保卫工作,致使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弱化。第二,学校校舍和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学校校舍及各类教学设施陈旧、老化,未及时修复或拆除,学校没有按照规范而使用了不合格的产品或者是设施的设置不恰当,容易形成安全的隐患,对学生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有一位学生证实:“在上学期就发生过一次楼上的瓷砖掉下来,但没有伤下学生。”第三,忽视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学生缺乏安全常识教育,安全意识很淡薄,极有可能使学生遭受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在“学校是否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等安全教育”、“学校是否安排学生进行应急疏散等安全演练”的谈话中,学生认为“没有”的占了大多数;老师这样说:“在每周一的升旗集会上,值周教师的讲话中都对学生活动时注意安全作了具体要求,但并没有经常组织开展安全应急疏散演练等有效的安全教育活动。”一位班主任老师证实:“学校没有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学生乘坐安全车辆离校,学生的
本文标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管理制度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9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