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凝聚力工程的实践与探索
1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凝聚力工程”建设新的实践与探索——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加强“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证和解析1993年,长宁区华阳街道开展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建设,在帮困送温暖、访贫问苦中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上海改革开放过程中感人至深的生动典型。弹指之间,“凝聚力工程”建设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华阳街道“凝聚力工程”建设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关心困难群体起步,向兼顾各类群体多层次需求拓展;从侧重于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向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转变;从服务社区居民为主,向协调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资源延伸,从而保持着不懈的生机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在“凝聚力工程”走过十年历程之后,2003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做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和改基层党的建设的决定》,继续鲜明地指出“凝聚力工程”建设是新时期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同时,也提出了要探索“凝聚力工程”更具时代特征的新路子的工作要求。社会不断变化,实践永无止境。新的历史时期,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经济结构、多元的分配形式、多元的就业形式,多元的社会组织,使“凝聚力工程”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更多的课题。在继承传统的优良工作方法的同时,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提高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成为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个2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的发展观念,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并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的科学发展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也是新时期“凝聚力工程”建设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操作指向,它对于如何赋予新时期下传统的群众工作以时代特征,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凝聚力工程”建设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总抓手,但又绝不仅仅是基层党建,从更广阔的范畴而言,它实际上还可以是一种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凝聚力工程”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把基层党建工作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有机构成,同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实现执政目标同步思考,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演绎基层党建的传承者、探索者、开拓者的角色,的确有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经济发展:关注民情、民生、民力“凝聚力工程”建设十多年的点滴积累,为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宝贵的资源。他们通过积极挖掘社区招商引资资源,发展了一批企业,通过优化服务,留住了一批企业。自2000年至2005年,华阳街道每年财政收入稳步上升。2005年,街道可支配财政收入达10986.8万元,较2000年增长160.5%(见下图)。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使便民为民的财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仅2005年,3用于服务社区群众的投入达5204万元,占当年可支配财政收入的47.4%,较2000增长302.3%,为“凝聚力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凝聚力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居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生活问题,保障居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华阳街道着眼于民情、民生、民力,让社区各方参与社区建设,共享社区发展的成果。关注民情:从了解居民最不满意、最关注的事情做起。华阳街道通过从了解群众“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关注的是什么”入手,健全社会舆情汇总机制。他们的做法是,一是建立三级舆情网络,由街道联络员、居委会块组长、居民区楼组长组成的三级网络涉及21个居民区,900多个楼组,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和思想动态,由居民区定期整理收集报送;二是每半年汇总一次社区稳定控制力十项指标,三是整合信访办、司法信访接待窗口等资源,实行全天候、多方位接待制度,倾听居民呼声,努力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定期梳理信访过程中所集中反映的问题,四是开通居民区网站,“网上书记、主任信箱、2000-2005年华阳经济发展情况示意图(单位:万元)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可支配财力社区服务与建设4居民区论坛”等成为居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新渠道、互动交流的新平台。2003年起,华阳在汇总社会舆情的基础上,将最迫切解决、居民最不满意的问题列为华阳社区年度十大实事工程,以此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入点。关注民生:十项实事工程。作为发展中的老城区,华阳街道各个小区之间基础设施不平衡,居民的需求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涉及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华阳街道坚持从小事做起,每年坚持完成十大实事工程,为居民群众解决了不少身边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受到了居民群众欢迎。以2005年十大实事工程为例(见上表),华阳街道将居民反应最2005年华阳街道十大实事工程1建成华阳社区文化中心。2实施“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全年完成培训2000人。3培育1个社会化养老机构(净增社会化养老床位50个)。4拓展5个社区就业援助服务基地。5整合一批便民服务公共资源。拓展10项便民服务事项:开放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各类厕所、社区信访代理、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健身点投保,居民医疗点服务、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点、拓展小区电子信息公告服务、建立便民“付费通”、为老服务体能测试站。6实施消除居民燃气废气事故隐患工程(对10000户居民燃气安全使用情况普查并检修,为220户的低保、特困、优抚对象家庭免费更换灶具)。7新增9个居民活动中心。8继续创建中山公园周边区域为上海市文明示范标志区域。9创建华阳社区“市级市容环境示范区”。新建长宁路景观路,提升定西路景观路。10创建市级安全小区10个、区级安全小区11个。推进新一轮“双五百”工程(为500户居民换锁、500户居民更换窗栅)。5集中的环境问题,呼声最强烈的公共设施建设问题,需求最迫切的便民服务问题,最难以解决的就业问题等列入实事工程,在攻坚破难上下决心、在见成效上下功夫。为尽快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自2003年起,华阳逐年增加十件实事工程的财政投入,仅硬件投入,2003年共投入374.6万元;2004年投入810万元;2005年投入3467.3万元,确保了实事工程建设的财力支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4年,华阳制定和实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按社区、街区、居民区三个层面,打造“十五分钟规划工程”,使居民就近拥有了日常生活服务、公益福利服务、文教体活动场所、医疗卫生康复以及市政工配套等设施,旧区改造,市容市貌有了变化,居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2005年,社区绿化覆盖率现达28.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2平方米,建成5个四星级环保绿色小区、6个绿化合格小区、51个绿化楼组和263户绿化家庭,市、区级文明小区总数达40个,文明弄增至21条,80%以上的居民已生活在文明小区中。2004年,华阳街道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中山公园地区成为“上海市文明示范标志区域”。关注民力:激发社会各方力量的能力、实力和活力。华阳街道以“组织在政府、工作在基层、支撑在社会”的理念,充分依托社区各方力量,开展“百名困难党员帮困行动计划”,“百名困难家庭学生助学行动计划”以及“千户困难家庭帮困行动计划”,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困难群体,形成社会化的帮困网络。在每年12月31日举办的“千人捐帮千家”大型募捐帮困活动中,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纷纷捐款捐6物献爱心,近四年来,共捐款40多万用于困难学生助学、困难群众生活解困;机关党员带头示范,形成了每人每月缴纳特殊党费的工作机制,每人与二名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结对制度,每年共有4万元特殊党费用于各类帮困。在党与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各方的参与和帮助下,2003-2005年,华阳平均每年用于传统民政对象、重残无业、低保职工家属、低保无业人员、实物补助、粮油帮困、协保人员、一次性临补、大病重病(医疗救助)对象的救助金约85余万元,三年来助学帮困累计1189户,助学金总计约23.78万元。另外,华阳街道传承学雷锋便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志愿者服务队由机关党员延伸至“两新”组织党员服务者队伍,服务时间由“节日服务”拓展为“日常服务”,以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志愿者队伍,使居民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各类便民服务。政治发展:民主在基层社区的生动体现民主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问题。对于国家而言,民主涉及国家制度和人民权利,也涉及观念意识;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则是在组织和管理中的具体实践。在“凝聚力工程”的实践中,华阳街道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手抓规范制度,一手抓探索创新,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内民主;积极调动社区各方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7一手抓制度规范:在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中,制度规范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制度规范也是程序民主的一种表现方式。华阳街道在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不断形成工作运行机制,形成规范化制度。以社区党工委为例,2005年,华阳街道党工委挂牌为华阳社区(街道)党工委,党工委委员增至15名,其中6位分别是来自居民区、驻区单位、在职党员、“两新”组织等方面的兼职委员。华阳社区针对不同层面,制定一整套工作制度。如,在兼职委员层面,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联席会、在职党员活动指导站例会、双重管理部门负责人例会、社区党建研究会、街道商会)、情况通报制(由各位兼职委员每季一次向社区党工委全体会议通报有关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信息沟通制(兼职委员与社区党工委书记、分管副书记和有关部室的沟通、联系);在社区党工委层面,建立了告示制(党工委会议之前,事先告知并征询委员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以及需要研究决定的主要内容,并送达有关书面材料)、督查制(对会议决定事项,由党工委成员按照分工负责督促检查,党工委办公室应加强日常督办工作)、评估制(建立党工委的成效评估机制)。除此之外,居民会议制度、居民代表常任制度、居民自治章程等自治制度的落实,规范了各项工作的运作,有效地推进了社区民主建设。一手抓探索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规范制度建设的同时,华阳街道在推进社区民主建设和基层党内民主的实践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社区基层民主增添了不少亮点。亮点一:社区治理委员会。在上海市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试点工8作中,华阳街道率先成立了社区治理委员会,这是社区党工委领导下的社区共同治理、合作治理的平台,也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依法管理“三位一体”的协商合作机制的一种初步尝试。社区治理委员会由社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作为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对社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讨论决策,协调社区管理中的重大关系。随着社区治理委员会的建立与运行,代表议事制、协调巡查制、代表述职制、工作评估制等制度逐渐形成,在社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大会上,社区治理委员会组织了社区管理执法机制的评议活动,对各行政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参与社区执法管理的履职情况进行测评,较好地体现代表性、民主性、公共性,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行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尝试。亮点二:基层党组织换届直选。要加强党内凝聚力,首先要推进党内民主。2005年,华阳街道各居民区党组织进行了换届选举。与以往的居民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不同,此次选举全部采用海选的方式进行,即选举当日现场下发票,由党员在选票上直接填写心目中的党(总)支部委员姓名,通过无记名投票,直选产生党(总)支部委员,党(总)支部委员会会议再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这次选举,在健全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拓宽选举人了解候选人的渠道,完善差额选举办法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2005年9月,华阳街道所属的7个居民区党支部,14个居民区党总支,以及党总支下属的50个党支部,全部以海选方式完成了换届选举,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活力和朝9
本文标题:凝聚力工程的实践与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0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