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李翰卿整理说明《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1*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论述较前详实。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2。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玉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一是因为1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59年油印本资料整理者2000年8月20日编写说明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二、此编编写的目的主要有三点:①为了帮助学者容易领会古方运用的精神,避免受到后人古方难用说法的影响。②为了抛砖引玉,就正大方,以改正个人对伤寒方认识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共同发掘中医学宝藏的潜在力量。③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以便中西医早日走向合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三、本编分类:依据方剂类型,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共十二类,使读者不但便于查阅,而且便于集中体会用药的具体法则。(整理者按:此次重新编排方序有所调整。)四、本编每一方下分为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等栏目,其用意如下:方义系说明本方对各种疾病的主要作用;主治系说明主治疾病和具体症状,并根据实践指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的关键现象,以便易于掌握,并避免发生错误。药物列出原方的组成药品,并根据经验定出一般使用范围,以便临床斟酌采用。加减法以原有的加减药品为限,有的略加解释和用量,以便临床易于引申。煎服法本栏介绍一般用水的数量和服法的大概轮廓,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用药大意本栏只根据各种药品的共同作用分类集中在一起,说明各类药物的治疗方向,一般不涉及其他不同之处。各药详细部分另详《药物编》。禁忌证本栏只举出与主治疾病相反的关键证,是为了从反面进一步审查应用方剂是否正确,以避免看法片面的错误。类似方剂参考本栏是为了加强用方的准确性,只介绍两种情况:一系有关禁忌证的类似方剂,一系有关主治证或轻或重的类似方剂。李翰卿于1960年桂枝汤方第一[方义]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主方。所谓解肌,亦属于辛温发汗范围内的一种方法。不过这种发汗是在有汗时进行的,所以不叫作发汗而叫作解肌。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说明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主治](1)太阳病中风,头痛,项强,恶风寒,汗出,脉浮缓。(2)时发热,自汗出。(3)常自汗出。(4)身疼痛。(5)气上冲。以上五证,都是荣卫不和的证候,凡见一证,即可使用本方。但必须兼有舌无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等症方为妥善。[药品]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三钱大枣二至四枚[加减法](1)兼背强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2)兼气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3)发汗过多,桂枝证仍在,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药,更加大黄(即桂枝加大黄汤)。(6)桂枝证误下后,兼脉促胸满者,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7)桂枝证误下后,兼胸满,脉微,恶寒者,去芍约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煎服法]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并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用药大意]桂枝发汗解肌,芍药活血敛汗,二药配合起来,有解肌和荣卫的作用。但二药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姜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枣、甘草调胃气以补正。更服热粥以助之,覆被以温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伤。此诚治中风表虚有汗,调和荣卫之主方。[禁忌证](1)口渴喜冷.(2)酒客及湿热证的身热汗出。(3)小便数,心烦,脚挛急。(4)鼻衄。(5)脉浮紧,无汗。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证,占人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阳盛二字,正是指这些证候而言,据我的经验,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症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症,也不可用,因为这些症状都是有热的现象.除此以外,季节的春夏,我国地区的南方,都应该慎重考虑,因为这些季节和地区热性病较多,或转变为热证较为容易。至于酒客及湿热证,都不是太阳风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数,心烦:脚挛急。属于阴阳两虚的太阳证。鼻衄不是阴虚,便是内热,所以也不能用。此外,表实无汗之证,绝不可用。[类似方剂参考](1)麻黄汤:此治太阳证无汗之方。(2)九味羌活汤:此治四时感冒,兼有湿热,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之方。(3)神术散:此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之方。以上是主治第一项病证参考之方。(4)白虎汤:此治阳明病,发热,汗出,兼口渴饮冷之方。(5)雷少逸清热保津法:此治温病发热,有汗之方。以上是主治第二项病证参考之方。(6)参附汤:此治肾阳不足白汗之方。(7)芪附汤:此治卫阳不足自汗之方。(8)术附汤:此治脾阳不足自汗之方。以上是主治第三项病证参考之方。(9)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此治汗后身疼痛之方。(*O)桂枝附子汤:此治阳虚,风寒湿身体疼痛之方。(*1)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此治阳虚、寒湿身体疼痛之方。(1*)甘草附子汤:此治风寒湿骨节疼痛,偏于寒湿之方。(13)附子汤:此治少阴病,身体疼痛,脉沉而微细之方。以上是主治第四项病证参考之方。(14)桂枝加桂汤:此治寒性奔豚气上冲之方。(15)烧裈散:此治男女劳复气上冲之方。(16)乌梅丸:此治厥阴证,上热下寒,气上冲之方。以上是主治第五项病证参考之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二[方义]此治风寒客于肌表,其症较轻,为日较久,辛温发汗之轻剂。[主治]太阳病,微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脉较微,有欲汗的趋势。兼面有热色,或身痒等症。没有口渴喜冷的内热现象。[药品]桂枝一钱至钱半生杭芍一钱至钱半生姜五分至一钱炙草五至六分麻黄一钱至钱半大枣一至二枚杏仁一钱至钱半[煎服法]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因前此未汗,故不得不汗,但日数颇久,病势也轻,所以小发其汗。[禁忌证](1)寒热似疟,病势较重,脉较有力,适用重剂治疗者,不宜用。恐药轻不能胜任。(2)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者忌之。恐以火益火,犯阳盛之戒。(3)由于汗后形成寒热如疟者,不宜用。因此方麻黄用量较多,恐发汗太过也。[类似方剂参考](1)麻黄汤:此治病势较重,辛温发汗之重剂。(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口渴喜冷内热证,辛凉小发汗剂。(3)桂枝二麻黄一汤:此治汗后形成寒热如疟,麻黄用量较少,辛温小发汗剂。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三[方义]此治汗后风寒仍在肌表的轻证,辛温性的小发汗剂[主治]太阳病,发汗后,轻度的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度发,脉较微,没有口渴、鼻冷等内热现象。(凌波按:鼻冷如何是内热,有误)[药品]桂枝一钱至钱半生杭芍一钱至钱半麻黄五至七分生姜五分至一钱杏仁五至七分炙草五至七分大枣一至二枚[煎服法]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但在汗出之后,虽有表证,也不宜过用发散之药,恐汗多津亡阳也,所以麻黄用量比较少些。[禁忌证](1)寒热如疟,脉虽微弱,但未经发汗者,不宜用。因麻黄用量较小,恐不能胜任也。(2)兼有口渴、喜冷等症者,不宜用。恐误犯阳盛之戒也。[类似方剂参考](1)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治寒热如疟,病势较轻,未经发汗,辛温小发汗之剂。(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其症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四[方义]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症状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主治]太阳病,轻度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不甚浮数,而较微弱,但必须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药品]桂枝一钱至钱半生杭芍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至一钱麻黄五分至一钱生姜八分至一钱大枣一至二枚石膏钱半至二钱[煎服法]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越婢汤发散表邪兼清内热。[禁忌证](1)寒热病势较重,脉较有力,兼有内热者不宜服。恐药轻不能胜任。(2)没有口渴喜冷等内热证者,忌之。因石膏没有使用的必要。(3)单发热不恶寒,虽有口渴喜冷症,也不宜服。因阳明经病,不宜用桂枝。[类似方剂参考](1)大青龙汤:此是发汗兼清内热之重剂。(*)桂枝麻黄各半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多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3)桂枝二麻黄一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少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4)白虎汤:此清阳明经热之方。桂枝加桂汤方第五[方义]此温经补阳,散寒降逆,治寒性奔豚病之方.[主治]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心腹疼痛,喜热畏寒,或兼桂枝汤发热恶风寒的表证现象。[药品]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二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肉桂钱半至二钱半[煎服法]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用药大意]桂枝、生姜散寒降逆,芍药、肉桂止痛温经,甘草、大枣缓急和中。[禁忌证]兼热证者忌之。[类似方剂参考]奔豚汤:此治热性奔豚病之方。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六[方义]此解肌兼温经回阳之方。[主治]太阳病,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之证。但必须注意要兼有恶风寒较重、脉较微、发热、不喜冷性饮食等症。[药品]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附子一至三钱[煎服法]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加附子以温经回阳。[禁忌证]不发热者,喜冷性饮食者(不可使用桂枝汤),脉搏不微,恶风寒不甚或不恶风寒者(不可使用附子),均忌之。[类似方剂参考](1)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治汗后恶寒较甚而不发热,回阳兼敛阴之方。(2)附子汤:此治有身疼痛没有发热之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第七[方义]此辛温解肌,调和荣卫,降气润肺,定喘之方。[主治]太阳病,有汗兼气喘证,且没有下利、口渴、喜冷等现象。[药品]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三钱大枣二至四枚厚朴一至二钱杏仁一至二钱[煎服法]水二茶杯,煎至多半
本文标题: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1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