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学重点、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学方式:讲授教学内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第一节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等思想的形成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的形成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第一、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出来的。第二、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第三、遵循了马克思主义阐述的社会主义本质。(2)邓小平理论既坚定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第一、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的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比较系统的初步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精髓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关于社会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实质上是自觉的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多极化趋势;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依然存在。(6)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7)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重视发展农业、交通、能源、教育和科学的战略重点,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捷径。(8)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9)关于祖国统一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理论强调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来推动和实现祖国的统一。2、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第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第二、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4)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和灵魂。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基础。第三、从根本上说,中国革命就是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指导而取得胜利的。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它确认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第三、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第四、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第五、这个阶段是有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第六、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第七、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八、这个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第九、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第十、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十一、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社会主义作为初级阶段要经历很产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1)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比原先人们所预料的时间要长得多,它的全部发展过程也许要经历几百年。(2)我们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很长时间。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3)社会主义初段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我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成为反对和防止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和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右的错误的有力武器。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握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党的基本纲领与基本路线的关系(1)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依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住经济政治文化纲领三部分构成。(2)党的基本纲领时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展开和具体化,它使基本路线所规定的目标和方针原则更加具体明确、更具有操作性。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国政权→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2)党在外部封锁、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实行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咋曲折中发展;(2)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下进行大环境: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制裁,亚洲经济危机,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挑战。4、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全民素质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1、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最根本的,就是先进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本利益。(2)“三个代表”是我们的执政之基(3)“三个代表”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党能够始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切实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三、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1、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2)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2、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3、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加强党的建设在内容上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第一,思想建设。第二,组织建设。第三,作风建设。第二章新世纪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基本政策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教授方式:讲授教学内容:◆我国的外交政策◆“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新世纪的伟大战略第一节我国的外交政策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首先,和平成为世界潮流,是各国人民的愿望的体现。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战后人们渴望和平,和平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所面临的客观要求。世界各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后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各国愈来愈意识到,国际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第三,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使得国际间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除了政治经济问题之外,还有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世界各国间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目标: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安全和主权,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努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1.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2.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独立自主:就是要在对外的事务中,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工人的国际法准则以及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的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结盟:就是指中国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和国家集团,不屈从于任何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任何军事集团。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5.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6.坚持睦邻友好7.积极促进世界的多极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8.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本文标题: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2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