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护才不护短宋太祖手下有一员爱将,名叫李汉超。早年在攻打后蜀和北汉时曾立下赫赫战功。当时宋朝初建,契丹常常南下骚扰,使得北部边境不得安宁。宋太祖任命李汉超为关内巡检使,又委任他兼领齐州防御使,并把齐州的赋税收入也交给他,供其养兵训练,抵御契丹。齐州乃北部边境的富裕州,每年税收颇丰,所以李汉超的部队驻扎在这里,能够得到充足的供给,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作战能力强,迫使契丹不敢贸然南侵。边境地区由此得到稳定,人民的生活也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李汉超深得宋太祖的偏爱和宠信,又加上守土有功,不免居功自傲,在任上做了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老百姓对他颇为不满,于是就有人赶到京城,告李汉超的御状。告他借老百姓的钱不还、抢占民女为妾等不法之事。宋太祖亲自接见告状的人,了解情况,并让侍从招待他们吃饭,然后宋太祖就劝他们:“以前,契丹人常常南下侵扰,烧杀抢掠,你们深受其害,历任守御的将领都抵敌不住。李将军赴任以后,赶走了契丹人,使你们不再受到契丹的侵扰,从此过上了安宁的生活。李将军只是向你们借钱,这与契丹人烧杀掳掠完全不一样。李将军向你们借的钱,我敢担保他是会还给你们的。”他又问那个被李汉超抢了女儿的人:“你一共有几个女儿?她们都嫁给了什么人?”老汉回答说几个女婿都是本村的庄稼人。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的几个女儿嫁的都是庄稼人,而李汉超将军则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我所信赖看重的大将。他既然看上了你的女儿,把她娶去做夫人,总不会亏待你呀。”大家听宋太祖讲得合情合理,心中的气也就消了。告状的人走了以后,宋太祖立即把李汉超叫来,十分严肃地对他说:“关南有不少老百姓上我这里来告你的状。你如果缺钱,为什么不对我说?为什么去向老百姓要钱?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旺都靠老百姓啊。”李汉超听了太祖的训斥,心中非常恐慌,连连认错。过了一会儿,宋太祖说道:“我这里给你几百两银子,你拿去尽快地还给老百姓。你身为封疆大吏,心中要想着老百姓啊。”李汉超满以为一定会受到严厉的处分,没想到皇上对他如此宽宏大量,还亲自拿钱给他,让他取信于民,这使他十分感动,他决心一定不辜负太祖对自己的信任。他回到齐州以后,把所借之钱一一还清,从此以身作则,严明纪律,使齐州秩序井然,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边防更加巩固,受到边境地区老百姓的拥戴。宋太祖对李汉超的处置可谓深得用人之道。一方面,当时急需像李汉超这样的将才;另一方面,李汉超的缺点、错误与他在事业上的成绩相比,毕竟是次要的,只要统驭有方,完全可以促使他改正错误,成为一名优秀的地方大员。宋太祖用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用人看大节,不因瑕而掩瑜。重才善容人赵匡胤很有容人的度量,曾经制定下皇帝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的祖训。赵匡胤表现出了一个帝王应有的自信和大度。有一次,他慨叹道,要是有古时桑维翰那样的宰相就好了。宰相赵普听了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就说有了他你也不会任用,因为桑维翰是一个非常贪财的人。赵匡胤说,贪财怕什么,有才能才重要,要是有那样的人,赏赐他十万贯就把他的屋子撑破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君臣之间还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小插曲。当时天下还没有统一,吴越国君送了赵普十瓶海鲜,赵普也没怎么在意,放在屋檐下了。正好赵匡胤来探望赵普,看见了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觉得没什么,就说了实话。赵匡胤很想知道吴越国君送给他什么,结果打开一看,全是黄澄澄的金子。赵普哪料到是这个,一看就傻了眼,跪地连称死罪。赵匡胤相信赵普,很大度地哈哈一笑,说收下吧,他们还以为天下大事是你这个书呆子说了算呢。一件大事,就此化解,赵匡胤的度量可见一斑。有人说赵普是他最信任的大臣,所以他能容人,那么王著的故事就更能充分说明赵匡胤的容人度量。王著原是后周臣子,一次,在赵匡胤召开的宴席上喝醉了酒,突然思念其故主,当众喧哗,群臣大惊。赵匡胤也是后周臣子出身,毫不怪罪,只是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却不肯出去,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被左右硬是搀扶出去。第二天,就有人上奏,要求对王著严惩,赵匡胤没有理会。他说王著只是喝醉了,世宗时候,我就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呆子,哭哭故主也没什么,由他去吧,终究没有追究此事。再说当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后,在众人的拥戴之下,军队开至陈桥门,守门的将军拒绝开门,没有办法,只好转道封邱门。守卫封邱门的将军则望风而降。当众军拥至京城南门时,守门的陆、乔两名卒长也拒不开门。宋太祖即率众军转道北门,才得以进入京城。陆、乔二人得知消息后,誓不做新朝之臣,遂自缢而死。宋太祖即位以后,为了表彰名节,将守封邱门的将军立即斩首,而提拔守陈桥门的将军,以嘉奖他忠于职守。宋太祖亲自来到陆、乔两名卒长的驻地,赞叹道:“真乃忠义孩儿!”下令为二人修一庙宇,并亲自赐予“忠义庙”的匾额。正因为有这样的容人度量,所以才有很多有才能的人誓死效忠于他,为大宋王朝建功立业。选才走新路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挥师征杀,统一了中国北方,吓得盘踞在东南方的南唐俯首称臣,岁岁纳贡。这年,南唐遣吏部尚书徐铉作为进贡使,前来进贡。别看那时南唐弱小,却因连年太平,文化事业没遭摧残,文化水准较长久混战的中原一带高得多。每年南唐进贡,宋朝都要派一人前去作押伴使。押伴使和进贡使二人一路上同宿同吃,海阔天空地闲谈,实际上是在比较才学,为各自的国家争光。这年徐铉亲作进贡使,可使宋朝君臣犯了难。那徐铉是天下闻名的才子,不但知识渊博,而且言语犀利,口若悬河,北宋臣子们个个自料不是他的对手,所以谁也不敢去充任押伴使。最后,这难题报到太祖赵匡胤那里。赵匡胤说:“这事好办,就交给我选人好了,你们去准备其他的。”这时,赵匡胤想起了庄周讲的“运斤成风”的故事,凡是好手,都得有对手才行,若无对手,他便失去了兴趣,发挥不出自己的才智技能来。于是,他从自己的殿前侍卫中挑出十个目不识丁的兵士,并指着其中一特别粗俗的说:“今年就叫他去!”众臣下不敢反驳,可谁也认为今年非败给徐铉,大丢国格不可。那名侍卫打扮起来,在众人簇拥下来到南唐。徐铉见来人相貌粗俗,轻蔑一笑,但又一转念,人不可貌相,还是小心为好。于是开动脑筋,调动口舌,古今南北地讲了起来。那侍卫全然不懂,只见徐铉讲得口沫乱飞,觉得可笑,不觉笑出声来。徐铉以为自己讲话中有了漏洞,连忙刹住。如此再三,直让徐铉摸不着头脑。有时徐铉用话头引那侍卫开口,那侍卫一点不知,只是点头支吾,又让徐铉摸不着头脑。日子一长,徐铉觉得淡然无味,也就不再开口了。来到宋都,大家见徐铉闭口不谈,以为是侍卫杀了他的锐气,都佩服赵匡胤会用人。用才用其长陈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将,官至南唐保义节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显赫。后周与南唐在淮南打仗,南唐国主委任陈承昭为境、泗、楚、海等四州水陆都应援使,职位之高,权力之重,可使南唐三军听命。在当时,赵匡胤统率后周的先锋部队攻克了泗州,又发兵东下,与南唐陈承昭统领的军队遭遇于淮河。两军交战,赵匡胤用兵有方,指挥得力,而陈承昭作战无能,败逃之中为赵匡胤生擒活捉。因此,陈承昭身败名裂,投降在后周得了个右监门卫将军的小官。宋朝初建,赵匡胤打算兴修水利,开漕运以通四域。然而赵匡胤手下有勇将三千、谋士八百,却不能用其治水,于是四处求贤,物色治水能人。陈承昭虽然打仗不行,但对水却很有研究。他受命后察看水势,见惠民河水太小,虽疏浚也未必能通航运,于是遍寻水源以补惠民河之水。不久,引水后的惠民河水大增,水贯连汴京,南历陈州、颍州,直入淮河,沟通了京城与江淮的漕运。赵匡胤见他治水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国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陈承昭。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后,又命他去疏浚五丈河。他又用相同办法使五丈河水满,又将水东北流向济州大运河,东北漕运由此而通。赵匡胤欲平南唐,却忌江南水军之利。正没有办法时,陈承昭便建议宋国建立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师。于是在京城朱明门外凿挖水池,引惠民河之水灌入大池之中,操练水军。宋国既有水军,水又能通汇江淮,使得南唐便很容易被平定。这都是缘于赵匡胤用人之功。陈承昭既能治水,赵匡胤继续乐而用之。他不仅使陈承昭疏河通漕,而且又派他治理黄河。赵匡胤在位期间,黄河屡屡决口为害。赵匡胤无奈,每有黄河水患,就总派陈承昭去修治河堤,承担治河之责。陈承昭也不负宋太祖之望,在黄河两岸广植根系较密的榆树,以防黄河决堤。陈承昭用于南唐为庸才,用于北宋即为干才,这就是以能力与位置相结合而用人的奥妙。爱才明公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诸葛亮的至理名言,也是一直为高明政治家所推崇的理念。赵匡胤在用人上能够做到用正直之人,不用奸佞之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曹彬,比赵匡胤小四岁。后周郭威时,曹彬的姐姐为皇妃,因而贵为皇亲国戚。后周世宗时,曹彬任供奉官,管世宗皇帝柴荣的饮食茶酒之用。当时赵匡胤为后周大将,喜欢喝酒,便常去曹彬那里要酒喝,而且常能得到,后来才知道他所要得的那些酒,全是曹彬自掏腰包到街市上沽来的,于是问曹彬:“我正因为你常管酒,所以才来向你要酒喝,你怎么去到街市为我沽酒呢?”曹彬说:“我掌管的是官酒,怎么能私自动用呢?”对于这件事,赵匡胤印象很深。登基以后,在与臣僚说起后周世宗旧臣时,赵匡胤深有感触地称赞道:“不敢负其主者,独尊彬耳。”曹彬一边为公,一边为仁义,正直如此,自然得到了赵匡胤的大加赞赏,后为赵匡胤所倚重。曹彬为人不谄谀,不趋炎附势。赵匡胤升任禁军统帅后,曹彬与他的交往反而少了起来,没有公事,决不进他的府门。对他举行的邀请宴会,也绝少参加。赵匡胤对此有所不解,但依然赞赏他的人品。即皇帝位后,任命曹彬为客省使(外交官)。一次,赵匡胤与曹彬谈话,聊起了往事,问:“我在周为将时,朝中的官员,我最想结交的就是你,你为何要故意疏远我呢?”曹彬找了个借口,回答说:“臣为周室近亲,复恭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怎么敢随便交结人呢?”赵匡胤笑道:“世宗即位之后,你还算什么周室近亲呢?”曹彬神色从容,道:“虽不是周室近亲,但同在一朝奉职,何用交结?”同时,赵匡胤也严格防范奸佞小人。当年,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返京以后,在众大臣的拥戴下,要举行禅让大礼。可到举行禅让仪式的时候,周恭帝却没来得及准备禅位制书。在这关键时刻,翰林学士陶谷却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篇禅文,对赵匡胤极尽肉麻吹捧、歌功颂德之能事。正是因为有了陶谷的雪中送炭,才使得赵匡胤的禅让大礼避免了没有禅文的尴尬局面。按说,陶谷建立了奇功,对此赵匡胤也是充满由衷感激的。可是通过这件事,赵匡胤也认清了陶谷善于溜须拍马、看风使舵、阿谀逢迎、谄媚取宠的小人本质,因此,赵匡胤自始至终并未因私情而重用陶谷。
本文标题:党的理论与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24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