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旅游地空间竞争A:引入期B:成长期C:成熟期D:衰退期Q:销售额T:时间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产品生命周期的其他形态:销售量时间(a)成长—衰退—成熟型销售量时间(b)循环—再循环型销售量时间(c)扇型首次循环—再循环—正常的生命周期形态因为产品本身的创新、营销努力或者因为环境的变化(石油)像尼龙,其新的用途不断被发现,用于降落伞、袜子、衬衫和地毯引入期(试销期、导入期、诞生期)的特点:(1)概念:指新产品首次正式上市后的最初销售时期。(2)特点:a.销售量增长缓慢,利润为负,处于亏本状态。b.弊:“三高一少”成本高价格高风险高消费者了解少c.利:竞争者较少成长期(增长期)的特点及营销对策:(1)概念:产品被市场广泛接受,销售量不断上升的阶段。(2)特点:销售量大幅上升大部分消费者熟悉产品产品性能趋于稳定渠道顺畅竞争者加入成熟期的特点(1)概念: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普及,并已达到饱和状态,销售量增长缓慢的阶段。(2)特点:a.持续的时间长销售量增长缓慢生产成本降到最低销售费用不断增加b.同质化程度很高品牌效应打概念战打价格战衰退期的特点(1)概念:销售量和利润大幅度下降,竞争者开始退出市场的阶段。(2)特点:产品老化,面临被市场淘汰;销售量和利润急剧下降;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价格竞争激烈;众多企业纷纷退出或开始推出新产品。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特征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销售低剧增最大衰退成本高一般低低利润亏本增长高下降顾客求新者早期从众者拖后者接受者竞争很少增加稳中下降有降戈曼森(GormsenE)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MiossecJM)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Oppermann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PearceD,1995);巴特勒(ButlerR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一、加拿大学者布特尔/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980)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explorationstage)•参与阶段(involvementstage)•发展阶段(developmentstage)•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stage)•停滞阶段(stagnationstage)•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orrejuvenationstage)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自ButlerRW,1980)时间量客游接待容量饱合域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复苏ABCDE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环境质量与容量过度商业化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的丰度居民的支持率旅游形象旅游地的竞争力旅游发展速度外部投资政府与旅游经营者的作用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客源市场的改变外部政治环境探查阶段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自然和社会环境没有因为旅游的产生而发生变化。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地方政府、旅游机构以及本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增加、改善旅游设施和交通状况。广告开始出现,旅游市场可以被界定出来,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发展阶段大量广告和旅游者的到来,形成成熟的旅游市场。外来投资骤增,建成规模大、现代化的接待设施。旅游地自然面貌有比较显著的改变。巩固阶段游客增长率将下降,但总游客量将继续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旅游地大部分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广告无处不在。常住居民态度会产生反感和不满。旅游地有了界线分明的娱乐、商业区,以前的设施可能成为二级设施而满足不了需要。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随之而来。旅游市场依赖于重游游客、会议游客等。接待设施过剩。自然和文化的吸引物或许被“人造”设施所取代。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地市场衰落,房地产转卖率高,旅游设施被其他设施取代或改作他用,旅游地完全失去旅游功能。也有可能进入复苏阶段,旅游地吸引力必须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述评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作为预测工具就中国情况而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国内关于生命周期的研究的实证研究多集中在山岳型、园林型、喀斯特洞穴型旅游地等方面。一、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以北京颐和园为例。表6.1颐和园外地游客与本地游客比率(引自保继刚,1987)日期外地游客/%本地游客/%抽样量/人1983.8.10星期四69.0130.997841983.8.14星期天48.0551.959491985.6.6星期四73.9526.055741985.6.9星期天71.6828.32977二、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以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风景区为例图6.3肇庆七星岩游客量年变化曲线三、喀斯特洞穴旅游地图6.4广东英德宝晶宫、乐昌古佛岩洞、曲江狮子岩洞和云南弥勒白龙洞的游客量年变化曲线(引自保继刚,1995)年份游客量/104人01020304050607080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龙宫洞阿庐古洞图6.5贵州安顺龙宫洞和云南泸西阿庐古洞的游客量年变化曲线(引自保继刚,1995)游客量/104人年份图6.6建水燕子洞年游客量变化曲线(引自保继刚,1998)游客量/104人年份一、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解释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可以用引力模型来分析。旅游研究中的基本引力模型为Tij=G*PiAj/Dijb…(1)Ti1/Ti2=A1/A2*(Di2/Di1)b(2)两个不同的旅游地对同一客源地I的竞争力,与它们的吸引力成正比例关系,与客源地到旅游地的距离成反比例关系。但通常在同一地域内,距离因素往往起较小的作用,因此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吸引力。二、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名山—是以具有美感的、典型的山岳自然景观为主体,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环境优良的山地空间综合体。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遍在性名山旅游资源数量繁多,分布广泛。共性大,个性强重游率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我国的主要山岳旅游资源最高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由极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组成,平均海拔为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高原的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这一线之间,海拔1000—2900米,高原和大盆地组成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广大东南丘陵组成,海拔在500米以下。地貌类型包括大陆形态和海底形态两大部分地貌类型山地平原盆地高山(绝对海拔大于三千五百米)中山(一千米至三千五百米)低山(五百米至一千米)丘陵(小于五百米)高平原(二百米至六百米)四周为山岭环抱中间低平的盆状地貌高原(海拔六百米以上)低平原(小于二百米)海拔大于5000米的最高山,山体在现代雪线以上。高山:绝对海拔3500-5000米,相对高度大于1000米。这是四川的岷山景观。(松潘,雪宝顶)中高山:绝对海拔3500-5000米,相对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这是我国祁连山的景观。低高山:绝对海拔在3500-5000米之间,但相对高度在200-500米之间。这是帕米尔高原的景观。高中山:绝对海拔在1000-3500米,相对高度大于1000米,这是我国的秦岭山脉景观。中山:绝对海拔在1000-3500米之间,相对高差在500-1000米之间。这是我国的西岳华山的景观。安徽九华山,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绝对海拔为1342米,相对高差在200-500米之间,应为低中山。涝山,属于中低山。绝对海拔为1130米,相对高差在500-1000米之间。普陀山,属于低山。相对高度在200-500米之间。丘陵:绝对海拔为200-500米,相对高差为50-200米。这是广西丘陵地区的梯田。花岗岩山地如华山、黄山、衡山等变质岩山地如庐山、五台山等砂岩山地如张家界玄武岩山地如长白山流纹岩山地如雁荡山、天目山等丹霞山地如武夷山、龙虎山、丹霞山喀斯特山地桂林峰丛、峰林华夏五岳恒山泰山嵩山华山衡山四大佛教名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四大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性。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非替代性竞争。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三、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非遍在性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共性大、独特性小、以观光行为为主中国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面积大约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4%,但喀斯特石林这种地貌形态在中国大约只发育有35片左右。中国的喀斯特石林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最为广泛和典型。阿诗玛路南石林最著名的岩石造型,因为它同当地少数民族的传说发生了联系。路南石林为中国最典型的地面岩溶形态。路南石林在云南昆明附近。石林如同刀丛剑树,且多有肖似的造型。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影响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石林的地位级别和可进入性,而以地位级别为主要。“替代性竞争”是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
本文标题: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