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作文素材2013感动中原十大人物
12013感动中原十大人物邢二朋2013年5月18日下午,开封黄河滩区柳园口,4名大学生和1个小男孩在黄河边玩耍。小男孩不慎跌入水中,河水很快没过头顶。两名不会游泳的女大学生本能地跳入水中救人,但很快也被河水吞噬。骑车经过的邢二朋听到呼救,跳入河中。他先游到小男孩身边,夹住小男孩的腰部,奋力挣脱漩涡的吸引,将其推了上去。随后,邢二朋再次跳入水中,向一名已经失去挣扎意识的落水女大学生游去,奋力托着这名女学生的腰部将她推出水面向岸边游去,第一名女学生顺利获救。已经精疲力竭的邢二朋第三次跳入水中,用尽最后力气将第三名落水者成功救出。6月5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召开见义勇为表彰大会,授予邢二朋“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称号,并奖励他1万元钱。邢二朋小时候父亲因车祸去世,从16岁开始,每逢假期,他都要去建筑工地上打小工补贴家用,将1万元见义勇为奖金捐赠给了母校浚县一中的两名品学兼优学生。邢二朋先后被开封市、河南省授予“见义勇为好青年”称号;今年9月,他以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入选“中国好人榜”。任庆河2004年,任庆河来到郑州,在丰产路、政七街交叉口附近租房开店。2012年9月28日,店铺拆迁,他担心拿着店里鸡蛋票的顾客着急,因此坚守6个月,宁赔钱不赔信,为老客户兑付鸡蛋。这个看似平常的等待,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和赞誉,他也因而在网络上被网民称为“诚信鸡蛋哥”。今年1月16日,央视多个频道以《任庆河:诚信在蹲守三月还鸡蛋》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把任庆河比作“当代尾生”,并配发评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这是大家永远应该歌颂的美德。2013年的央视3·15晚会上,“鸡蛋哥”任庆河获得央视3·15贡献奖,之后又当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8月7日,央视新闻联播对任庆河的事迹再次进行报道。如今,在任庆河新开的“诚信鸡蛋哥商店”里,还一直在为没有兑付鸡蛋票的顾客进行着兑换。任庆河说,“人活一辈子,有两样东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一是信誉,二是良心。新店开业了,我会继续为顾客服务,只要是我的票,不管什么时候的,我都给他们兑,我要把诚信的传统发扬下去,对得起大家给予的荣誉。”任忠信任忠信是中国第一支民间水上公益救援组织——洛阳市红十字会水上义务搜救队发起人之一,是洛阳市神龙搜救队年龄最大、技术最全面、水性最好、威信最高的老教练,被伙伴们称为“全能教练”。退休以后,任忠信离职不离岗,退休不褪色,继续参加离退休党支部的各项工作。从2005年开始,他在工作之余,参与组建红十字会水上义务搜救队。9年来,他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带领队员们无私搜救417余起,成功营救67个2鲜活的生命,打捞遇难者遗骸227具、凶器3次、沉船2艘、装载机2台、挖掘机2台,得到了全社会高度赞扬和极高评价,被誉为新时期传播爱心的“文明使者”,被百姓称为“当代英雄”。同时,任忠信还根据多年来的水上搜救经历,自编教材,制作展板,对洛阳市中、小学生、外来务工人员、临河社区进行了50余场、6万人次的义务水上安全教育,有效降低了在校学生的溺水事故发生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在一辈子做好事。他用纯朴、善良的行动,诠释了“大爱”的含义。任中信荣获洛阳市2012年“十佳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张旭2013年7月16日,这是张旭探亲在家第9天。清早,照顾好生病的母亲,他想去家里的庄稼地里看看,谁曾料想,这一去,竟成永别……“救命!救命!”8点30分,一阵紧似一阵的呼救声突然从南河沟传来。有人落水!顾不上多想,张旭冲了过去,沟边,村民苏运学命悬一线,顾不上脱掉衣服,张旭几个箭步冲到沟边,将手伸向落水者……抓住、滑落、再抓住、再滑落。就在苏运学绝望之时,张旭从身后将他揽住,一把推向岸上……他得救了,张旭却被巨大的反作用力弹入更深的水中,消失在泥流里。8点40分,他的遗体被闻讯赶来的村民找到,脸和嘴巴糊满了黄泥和杂草,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28岁。在父母眼里,他是懂事孝顺的好儿子。在乡邻眼中,他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在战友眼中,他是乐于助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好榜样。张旭牺牲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以及河南、广东两省媒体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公安部边防局追授他为烈士并追记一等功;广东省边防总队党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河南省委追授他为“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张旭以见义勇为的英勇事迹入选“中国好人榜”。陈骋2004年,陈骋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优越条件,从家乡湖北来到河南基层社区工作。他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2005年7月创办全国第二家、河南省首家专业社工机构——绿城社工服务站,被誉为“中原社工实务第一人”。创站以来,陈骋发挥专业特长,实施“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组织志愿者8年如一日义务为社区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子女等困难人群提供服务,直接受益对象1万余人,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募集爱心善款20万余元。2010年,他率先提出“311”类家庭关爱空巢老人的帮扶模式,即3名志愿者(其中1名未成年人)与1户空巢老人组建1个类家庭。截至目前,他已参建80多个“311”类家庭,项目荣获国家民政部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陈骋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受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对他及其绿城社工团队进行了报道。陈骋曾荣获河南“五四青年奖章”、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等荣誉称号。陈建国陈建国所在的标段全长7.55公里,工程建设面临三大难题:一是由于设计批复晚,开工最晚,工期十分紧张;二是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施工难度极大;三是工3程设计变更多,相应增加了很大的工程量。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陈建国团结带领项目班子,迎难而上,日夜奋战,最终比计划时间提前28天完成施工任务。然而,陈建国在全身心投入施工的同时,也遭受着来自家庭亲情的无情折磨:2011年3月刚开工,不到1年时间里,大哥和母亲相继离世,他却因忙于组织破解施工难题而未能见亲人最后一面;多病的75岁老父亲无人照料,他作出令人动容的决定:左肩扛着工程,右肩扛着亲情,带着老父修干渠,在接下来的时间,陈建国一边照顾有病的父亲,一边组织施工,把工地当成自己的家,把这个临时的家安在了南水北调的建设工地。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正在全力冲刺完成阶段建设目标,为明年通水奠定良好的基础。陈建国的先进事迹在南水北调建设中被广为传诵,他本人被称为“大禹式的南水北调建设者”。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其感人事迹。施一公2008年,已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的施一公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回到祖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很多朋友和同事对施一公全职回国不理解。他通过自己的博客中公开表露:“其实,我回国的动机再简单不过了,游子归乡、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报答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我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来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30年。”在清华,施一公开始了事业的新征程,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一支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培养出一批杰出的青年创新人才。2007年,施一公开始全面负责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发展的规划设计及人才招聘,引进近60名人才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独立实验室数目从2007年的43个增长到2012年的105个。“施一公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工作。面对国外提供的优厚待遇,功成名就的施一公毅然选择回国。他将昔日个人奋斗的“美国梦”转变为与祖国命运关联的“中国梦”。5年来,施一公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敢担当、有作为,成为我国科研领域的一面精神旗帜。胡佩兰每周1到周6的上午8点,98岁的胡佩兰都会准时来到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她70岁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下来后,坚持出诊,风雨无阻。98岁的她,满头白发,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带着钢板,听力也下降了。跟她说话,要趴在耳朵上大声“喊”。尽管已近百岁高龄,她照旧从坐椅上站起来,走到检查室,再到诊室重新落座,每次站起和落座时,胡佩兰都要用双手撑着桌子的边沿,大家都很担心她。可是胡佩兰说,“我今年没有问题,干一天算一天,活一天就赚一天,要活到老学到老,多给大家做些事。”坐诊时,不管多晚,她都要看完最后一位病人后才回家吃饭。大家都亲切的称她为“医生奶奶”。而“医生奶奶”开的药很少超过百元。2000年,胡佩兰加入了共青团郑州市委志愿者队伍,成为郑州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从2005年开始,胡佩兰先后捐出7万多元退休金和坐诊收入,建起“希望书屋”50多个。老人现在最大的愿望是,等两年,自己百岁生日的时候,再多建几个“希望书屋”。老人常讲,“只要我能动,就要为大家服务!”娜佳41998年,23岁的娜佳从遥远的乌克兰黑海岸边,随丈夫来到了美丽的新乡。就在新乡县小冀镇一座简约的农舍前,一对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举行了简朴而又庄重的中华婚礼。新乡善良淳朴的民风,让外国的“洋媳妇”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个家庭,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新乡人。2007年,不幸降临了这个家庭。丈夫因病去世,32岁的娜佳面对年迈的公婆和3个幼子,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毅然选择留在中国,在丈夫的创业地宁波打工,近育幼子,遥伴公婆。她对故乡的父母说,等到3个孩子都长到18岁,再考虑回乌克兰。她一个人在宁波打工,同时照看3个年幼的孩子。每年春节,像普通的打工者一样,一家4口随春运大潮回新乡拜公婆、聚亲朋、祭祖坟,娜佳已经成了一个标准的中国式贤惠媳妇,尽到了一位母亲和媳妇的责任。娜佳的公婆也逐渐从丧子之痛中走出。娜佳以她的善良和坚韧,使本来几近崩溃的家庭又重新充满笑声,回到了和煦的阳光下。“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家的洋媳妇,是我们一家的恩人。”娜佳的公公说。在娜佳的身上,彰显了孝老爱亲的道德光芒。魏华伟1998年,魏华伟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身份考入武汉大学,成为众多学子的学习楷模;10年之后,他再次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放弃留在北京的机会,具有清华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他,主动选择到农村当了一名当村官。上蔡县文楼村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怎样让这里的群众摆脱贫困,是摆在魏华伟面前的一个大难题。魏华伟不断带村民出去学习,组织种植户考察外地蔬菜产业,还请来专家现场讲解。半年里,魏华伟开了29次村民会,文楼村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蔬菜种植合作社。18户村民中,7户建起了温棚,每个温棚经济效益5万多元。就这样,全村蔬菜种植发展到500多亩。现在,文楼年年有新的致富项目落地,村民观念也在悄然转变。2010年,魏华伟在外学习时,发现种白金瓜周期短、见效快,就与武汉一家公司合作,签订了一个最低保护价,鼓励村民试种30余亩,实现每亩增收1500元。接下来,他建菌种厂,解决了5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引进饲料厂,30多名群众就近打工。在他的带领下,穷村庄逐渐恢复生机。在农村广阔天地挥洒青春的过程中,这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已经彻底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曾经怀疑是来镀金的,现在发现是自己人”,村民们这样评价魏华伟。
本文标题:作文素材2013感动中原十大人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6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