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你不知道的济南长清黄崖山寨
黄崖山寨一———黄崖山与张积中黄崖山,张积中,太谷学派,何以成为满清政府眼中的敌寇乱党?黄崖教案,一次屠杀,百年前浮沉往事,勾勒出一个帝国即将消亡的征兆。张积中——这家学派的领袖,到底是想建立“诗书耕读”不问世事的“桃源胜地”;还是想聚众惑乱,图谋一地一省,包藏不可告人的祸心?究竟是怎样的学术魅力,能吸引众多官僚士卒,贩夫走卒,三教九流纷纷汇聚?又是怎样的势力引起了朝廷的震动,一省督抚,亲自调兵围剿?这件错综复杂的惨案,又是怎样在40年后,被人反复提起,要求翻案?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的桃花山影射何人?百年世事浮沉,孰是孰非,众说纷纭,笔者带您去看看这座山,探寻百年前那震惊朝野的“黄崖教案”。长清境内山脉连绵,灵岩、青崖直接泰山,连山四围,耳塞四固,阻山带河,位置冲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西端即于县境广里附近,在群山中蜿蜒70于公里,至今脉络清晰。战国时的齐晋之战,东汉耿便罚张步之战,南北朝时的魏宋升城之战,均发生在这里。唐代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在黄山建立过黄巢寨,青崖山和五峰山曾是金元时严师屯兵之地。黄崖山,当地人称蝎子山,群山环抱之中,交通十分不便。即便是今天,也是如此。其西峪有一线相连的三个小村,均已黄崖命名。北黄崖属长清,南村和中村属肥城。是什么原因让张积中来到这里筑寨讲学?这是我的第二个疑问。要搞清楚这件事,先要清楚——张积中是何许人?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张积中的情况,大致是这样描述的:张积中(?—1866)字子中,号石琴。因排行第七,人称张七先生。江苏仪征人。贡生出身,后屡试不第,遂绝意仕途。道光年间拜周太谷为师,传习太谷学派,合儒释道三家为一。1856年(咸丰六年),因扬州战乱,携家眷北上济南,不久迁居于长清县黄崖山,以避乱相号召,讲学授徒。所授以儒家学说为主,旁及道藏、释典、医药、武术等,听者甚众。到1861年,黄崖山中迁入的逃难、避乱的官绅眷属和百姓已达8000余众。为免受溃兵骚扰,张积中命弟子修筑山寨,购置武器以自卫。凡入山者以其半数财物归公,又派人在肥城、济南等城市设立商号,以养山寨。这些措施引起当局怀疑,认为张积中聚众山中,图谋不轨,遂上书告变。1866年(同治五年),山东巡抚阎敬铭命张积中出山投案对质,遭拒绝,遂派大军万余人围攻山寨。11月,山寨被攻破,张积中及其亲眷均举火自焚,所众几近全部被杀。他一生著述颇丰,现存《张氏遗书》《白石山房文集》等19种。张积中乃是江苏仪征的世家,族中有多人入仕,按常理来讲,他的前途本应该当官。他虽饱读诗书,但却屡试不第,虽绝此意,投到太谷学派周太谷门下。正是周太谷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张积中,要想了解张积中,必须要知道周太谷。陈辽先生有专著——《周太谷评传》,这里我只是简要提一下:张积中所学的太谷学派发源于江苏泰州、扬州等地,为晚清儒家的重要学派,以创始人周太谷先生的名字命名,太谷死后,其弟子李光炘为南派领袖,张积中为北派领袖。今天先聊到这里,了解了张积中先生与黄崖山的关系,欲知太谷学派,黄崖历史,以及刘鹗与太谷学派的关系,咱们按下不表,且看下回分解。长清传奇:黄崖山二——周太谷与太谷学派前文提到,张积中师从周太谷,那么周太谷和太谷学派又是什么关系?张积中作为太谷学派北方领袖,南派领袖李光炘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咱们慢慢解读。先来了解周太谷。周太谷——太谷学派的创始人周太谷(1764年~1832年),名毂(gu,音:古),字星垣,号太谷,别号崆峒子,安徽池州石隸(li音,义同隶)人。周太谷出生在一个富庶的家庭,父亲早亡,母亲比较开明,并没有逼他走科举的道路,周太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发展。他少年聪慧,喜爱读书,博览经史杂家。同时,他又好游山玩水,足迹走遍名山大川。广交异人、拜师寻友,然而始终未悟真道。道光元年,他游庐山,见周敦颐刻石:“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方悟解“伊尹之志”是治国,“颜渊之学”是修身。伊尹是商朝开国之君商汤的宰相,传说奴隶出身。颜渊就是颜回,是孔子首席弟子,德行甚高,“安贫乐道”。子贡——孔门外交家评论颜回为“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五”,说明其智慧也是孔门第一。遂专门授“圣功之道”,当时从者如云,数以千计。有“陈一泉、韩仰瑜、汪全泰、张积中、李光炘等五大高足弟子。”他的学说倡导尊良知、尚实行,以儒家为基础,有掺杂了佛老诸说。“讲性命之学。其四书、五经别有注解,非汉非宋,大致以致用为本”。周太谷年轻时,游学四方,分别拜精道学的韩子愈、通佛教的陈少华为师,这使得他能融三教为一体,“三教合一”是该学派的重要特征。太古学派又被称为“新泰州学派”,产生于清代嘉道之际,延于民国,当今的学者把它称为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流派。《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便是该学派的一个著名弟子,也是张积中的一个师侄,他的后人前些年献出了该学派的一些宝贵资料。由于该学派的传教比较神秘,以言传口授为主,文献流传很少,现在人了解他的并不多。周太谷的学说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独具新意,影响颇大。撰有《周氏遗书》(原名《十三经或问》、《太谷经》等).太谷学说的主要观点:太谷的天道观源于《易》,又有所发展。“天之赋我曰命,父母赋我曰身,合德曰性。性也者,诚,身之大本也。”“发圣贤所未发,释先儒所未释。”“希贤、希圣、希天”、“立功、立言、立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而后教,以养民为本。”道光、咸丰年间,他公开宣称继承明代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学说,提出“心息相依,始为大成”,并创立了宗教味很浓的大成教。“转识成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强调:仁民爱众,養教结合。他们进行乌托邦式的实验,在我国学术史上甚为罕见,在世界上也是先行者。该教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憧憬群师合一的政治制度,这或许是吸引广大教徒的最重要的因素。张积中拜倒在周的门下,并在黄崖山寨践行他的主张,愚以为正是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先进的政治主张的强大魅力。再来说第二个问题,李光炘(xin音同新,信)和张积中是什么关系?张积中与李光炘是表兄弟,二人都有远大的志向,经常在一起研讨学问。1831年,周太谷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各界,周的信徒日渐增多,再加上太谷教传教行事怪异,并十分注重礼仪,他的学说引起了二人的注意。起初,二人是带着许多猜测和好奇来见周太谷的。德高望重的周太谷十分和善的接待了他们二人,正值盛年的两位学者与大师展开了长达三天的辩论,其结果让二人心悦诚服,二人心甘情愿的拜倒在太谷门下。张积中、李光炘受业于周太谷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周太谷就去世了,但周在临终之前把他的全部学说和养生之道全部传授给了他们。周非常看重这两位徒弟,他说:“启予者光也,助予者中也。”并嘱李传道于南,张还道于北。后来的情况,的确应了大师的话。周去世后,张继续研究周的学说,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1857年(咸丰七年),张对周的学说已经精熟于心,决定北上传教,实现师父遗言。好了,先说到这里。明天咱们继续分解,讲讲张积中是怎样在长清发扬光大“太谷学派”的。长清传奇:黄崖山(三)——张积中北上传教(1)北上传教上文提到,张积中接受老师遗命,决定北上传教。咱们就讲讲张先生北上传教的契机,选择黄崖山作为北派核心的原因,还有他的太谷学派特点。通常的说法,张积中是咸丰六年因躲避家乡的战乱携家眷北上济南的。因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占仪征,张是为了躲避战乱才离开家乡的。关于他来山东桓有好几种说法,一说“他来到山东汶上投奔其兄张积功”,但张积功已于咸丰四年在临清自杀殉职,此说似欠推敲;另一说“张积中应刘氏后裔刘曜东之邀来山东讲学”,我查刘曜东生于1877年,此说也难令人信服(除非刘曜东另有其人)。第三种说法是投奔他的表兄弟知县吴载勋,遇到战乱投奔有身份的亲戚似乎更合常理。况且张积中的儿子张绍陵以过继给张积功而获山东候补知县,随吴载勋在济南。张绍陵字道生,有继承张道陵之意,诚心向道。也有人说,张积中并没有娶妻,张绍陵是他的养子。张积中路过黄崖山时,看到此地清幽险峻、地僻林深,便留驻在这里,在山上筑寨避兵讲学,将黄崖山改为黄崖寨山。黄崖山因其地僻、山险,交通不便,再加上处于肥城、长清交界之处,向来被官僚士绅视为退身躬耕、修身的好地方。顺治间,冀北人刑部郎中刘允灿卜居此地。张刚来此地时,已有少量人家。他经常在济南、青州附近传道讲学,信徒越来越多,迁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原本荒凉的深山,逐渐成为一个热闹的山寨。吴载勋于1861年任济南知府,张积中在他的支持下,山寨修建的更加快速。吴也在山寨中修建了“吴家宅子”,其遗迹至今可见。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建成石头房屋1360间,环山寨围墙3公里,宗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弟子最多达到12000人。这个数字现在看来并不太多,但翻开历史就会吃惊——当时,济南市城区的人口也不过几万人!一个山寨比一个县城的人口还要多,能不引起官府的重视吗?(2)张积中的传教特点张积中继承周太谷的学说,该教一个主要特点是对外人不谈学术渊源和宗旨,教内的著作内容也不外传,加之掺杂宗教色彩,黄崖山的传教更显得神秘。其主要主张是集儒、释、道三教合一,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应该是儒家学说。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1、人人平等,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张纪中对求学者不论出身、不分男女,来者不拒,因材施教。对官僚讲儒学,也将房中术。对贩夫走卒、凡夫俗子,讲神秘的佛道、气功、法术,这就决定了他的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既有官僚士绅、文人雅士,又有盗匪、盐枭、强梁之人。2、战乱年代,人心思定,黄崖山就是一个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咸丰年间,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再加上盗贼四起,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全国的形势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朝廷对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费尽脑汁、捉襟见肘,社会的不安定导致了许多人乞求道山中避难的想法。而黄崖山寨地势险要、石堡林立、高墙围绕,一般的盗贼难以进入,再加上寨中习武练兵、兵教合一,正符合了部分老百姓的心声。许多官员、士绅都主动将家眷送往山寨,这也是带动不同百姓前来入教的原因。3、有医疗保障。因为学派弟子也兼修道教,佛教思想,有一成套养生理论,也有炼丹制药系统。山寨设医药局,炼制丸散丹药。不但寨里人使用,还施舍与四乡病人。用现在话讲:“医保条件好”。山寨中耕读结合、自给自足,也常向饥灾之人施舍粥饭,这也是能使大量教民举家投奔的原因。山寨为大家展示出“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景象。4、利用道教或是佛教的特点神话领袖,使之信徒倍加信服,而且增强了凝聚力。随着教徒越来越多,张积中被神化成为“张七圣人”。他的传教非常注重仪式的神秘性,“每当深夜祭祀,这里便青烟飘渺、烛光辉煌,香烛之光十里之外可见。”老百姓传说的更加神乎其神——张七圣人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刚入教者,别说是见张积中,就是拜见他的两位女助手,也要“泥首九拜”,二人则高高在上,默不作答。由此可见,张积中成了教徒心目中的神,成为难以撼动的权威的精神领袖。“千里间指麾使令,奉若神明。”5、“集体主义”经济模式,农商兼有。山寨不但有农耕收入,还有商贸收入。他们在济南、肥城、利津、海丰、安丘、潍县等遍布商号,将公共财产的部分作为资本,所有收入归山寨集体分配。这种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组织成为古往今破天荒的生活模式,入山者不惜“纳其半(财产)入籍,归张积中左右之。”6,管理机构极其严密,管理系统专业。山寨设有公局、文学房、武备房、医药局。也有专管商业的管理部门。7、有自己的出版物。山寨刊行《指南针》,成为统一使用的学习教材,便于张积中的传道,并且能从精神上控制信众。我认为:与其说张积中的学说吸引了教众,倒不如说是这种耕读结合、兵教合一、同种同吃、认同一致的桃花源般的生活方式吸引来大批信众。这样,短短几年,荒野之中便建起“屋宇麟次、俨然名镇”的山寨来。山寨看似繁荣无比,内部有大批官僚世家子弟代为管理这个小社会,外面商铺遍及鲁中、鲁东各地,用商业收入支撑山寨所需,上万弟子凝聚力超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俨然是一种“集体经济”模式。可以说,张积中不单教学问,也在探索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有点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味道,甚至比西方的“乌托邦模式”更规范,规模也更宏大。而黄
本文标题:你不知道的济南长清黄崖山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6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