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因与人格的关系之争(天性与教养之争)----遗传和环境哪一个对人格更具有决定性吉姆兄弟是一对同卵双生子,出生时就被分开,被两个不同的家庭收养。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直到39岁第一次见面,结果,他们发现了彼此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身高均为6英尺,体重180磅,都结过两次婚,且他们的两任妻子的名字都相同,都有一个儿子叫詹姆士,工作相似都是兼职的县治安官;都喜欢抽沙龙薄荷烟;都患有同样的头痛综合征;有咬指甲的习惯........也有不同之处,发型不同,一个擅长写作一个擅长演讲。有人对你说过你的举止像你的父母吗?你妈妈的朋友可能这样说过:“你真是你妈妈的儿子(女儿)”。你的急性子可能经常被说成是“遗传了你的爸爸”„„这些例子说明,孩子的很多特点是从父母那遗传来的。我句话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你认为这句话说的对吗?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人们认为,通过基因,父母不仅会把眼睛颜色、身高等生理特点遗传给孩子,而且,孩子的人格特点也与父母相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思考过自己的个性特征,即你的“人格特质”吗?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是什么因素使你变成了现在的你?一般而言,你会和大多数人一样,将此归结为环境因素。几乎没有人会对“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报以“我生来就是这样,这都是我的基因使然”的回答。所有人都承认身高﹑发色﹑体型及眼睛的颜色等体态特征具有遗传性,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癌症﹑心脏病和高血压等许多疾病的发病倾向也有很明显的遗传成分,但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人的心理品质中基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不愿接受基因在其人格塑造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宁愿认为真正起作用的是他们在生活中所作出的各种选择。因为前者带有宿命论的味道,而且无法体现人的“自由意志”。因此他们便趋向于回避和反对行为及人格的遗传学解释。今天我们终于承认:完整的人格是通过遗传和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塑造起来的,我们接下去要搞清楚的问题便是:此二者中是谁占了主导地位?或用媒体的惯用表达方式来说,便是:“人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分子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重新点燃了人们从遗传角度研究人格心理学的热情,可是也激起了关于遗传对人的行为和人格影响的争论。争论的部分原因来自意识形态领域。有人担心,行为遗传学的这些发现会被用来或误用支持某些政治议案。还有人担心将行为模式归于基因的影响,将导致人们对改变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另一方面的争论来自优生学。虽然某种人格是由遗传决定,具有遗传的基础,但是并不意味着环境对人格的塑造没有什么作用。那遗传与人格之下隐藏了什么?举例子:身高差异遗传学研究证明,个体在身高上的差异大约90%来自遗传,环境因素的作用相当微弱,只占10%。但是即使可观测的个体差异来源于基因,但不意味着环境在改变差异的程度上毫无作用,美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成人的平均身高增长了约2英尺,最可能的原因是美国的饮食营养价值提高了。问题:人类有哪些特征是可能受遗传影响?如何证明个体差异是否受到遗传的影响?遗传率:表现型变异中可归因于基因变异的比例。例如,遗传率为0.5意味着在表现型变异中有50%的变异可归因于基因变异。不能归因于基因变异的部分可简单认为是环境因素导致的。它假定基因和环境之间不存在相关或交互作用。误区:1.遗传率不能应用于单一个体,仅涉及样本或者总体的差异,而不是某一个体。2.遗传率不变。遗传率是一个统计指标,它只适用于某个时期的特定环境中的人群。随着环境的变化,遗传率也会改变,例如,遗传率可以在一群人(如瑞典人)中很高,但在灵一人群中很低。遗传率总是取决于人群中基因差异和环境差异。3.遗传率是一个绝对准确的统计指标。它是用相关法计算出来的,样本之间必然存在波动。遗传率是对基因型差异引起的表现型差异的百分比的一种估计,不是一个精确的指标,也不具有个体意义,更不是恒久不变的。类似的,还有环境解释力问题:所有发展正常的人都有语言能力,但是有人讲中文有人讲英文。这种个体语言的差异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基因差异,又有多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个体成长环境的差异?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1.动物的选择性繁殖:狗2.家族研究:利用家族成员之间具有遗传重叠性。假设是:对于具有较高遗传的特质来说,亲属之间的相似性与共享基因的数量或亲缘程度成正比。但存在的潜在缺陷是:具有共享基因的家庭成员也共享了环境。因此,单独的家族研究的结论不能被当做定论。于是有了更有说服力的双生子研究。3.双生子研究:两个潜在的问题:平等环境假设;双生子对所在总体人口来说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推广型有限制。4.收养研究:最有效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可以考察被收养儿童与养父母之间的相关性。如果在被收养的儿童与其父母之间发现了正相关,那么有充足证据说明环境对人格特质的影响。同样也可以考察被收养儿童与其生父母的相关关系。但是也存在潜在问题:代表性假设最有效的行为遗传研究方法是:同时结合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的长处,研究分开抚养的双生子,但是非常稀有。行为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发现: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总结方法优点缺点选择性繁殖研究选择性繁殖成功就能推导用人类做实验有悖于伦理出遗传率家族研究提供遗传率的评估违反平等环境假设双生子研究对环境解释力和遗传率有时候违反平等环境假设,可同时进行评估能违反代表性假设收养研究提供对环境解释力和遗传率被收养的儿童可能对总体的评估,避开了平等环境假设问题人口没有代表性,存在选择性安置问题(养父母与生父母相似)人格遗传率可以用公式h2=Vg/Vp(其中h2代表人格遗传率,Vg代表遗传导致的人格变异,Vp代表观测到的人格总变异)来表示,数值在0~1之间,越接近于0,说明变异越少源于遗传;越接近于1,说明变异越多源于遗传。鉴于以上三种方法各有其长处和不足,在过去20年中,数量遗传学家已经开始利用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的组合设计来研究人格。例如,研究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在某种人格特质上的相关系数就可以直接解释为遗传率的一个指标(Larsen&Buss,2009)。具体研究与发现:数量遗传学取向的人格研究者利用上述设计主要对人格特质、人格障碍和态度与偏好的遗传性进行了考察。1.人格特质:数量遗传学关于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设计人的五大特征,即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经验开放性,其中研究最充分的要数外倾性和神经质。研究者(Henderson,1982)对25000多对双生子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发现,外倾性和神经质确实具有很高的遗传性性。例如,瑞典的一项对4987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之间外向性的相关为+.51,而异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是+.21。关于神经质的研究结果也类似。说明外倾性和神经质这两种人格特质有近50%的变异来自于遗传。以往数量遗传学对大五人格的研究通常以正常人为被试,最近许多研究开始关注异常人群的大五人格的遗传性问题。例kendler,Myers,Reichborn-Kjennerud2011)的研究表明,边缘性人格障碍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宜人性和责任心维度存在显著的遗传负相关。活动水平特质:一个人的活力和精力的旺盛程度,表现出中等程度的遗传率。.40个体在活动水平上的差异也接受了行为遗传性的分析,这种差异就在出生后的不久就出现了,并且在整个儿童期保持稳定。我们能够用叫做活动度测量仪的机械记录设备(类似腕表的活动记录仪)测量这一差异。2.人格障碍行为遗传学研究也广泛应用在其他人格维度。有研究者就考察了所谓“精神病”这一人格特质的遗传率。精神病特质包括马基雅维利主义(以操控他人为乐)、冷漠(拥有冷漠的情感类型)、冲动的反世俗性(对社会传统漠不关心)责备外化(因自己的问题责备他人)和压力免疫性(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时缺乏焦虑感)。这些精神病特质均表现出中等至较高的遗传率。有趣的是,人格的遗传率并非只局限于人类,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灵长类动物身上。有研究者研究黑猩猩在支配性与幸福感上的遗传率,结果发现黑猩猩的幸福感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率。3.态度和偏好行为遗传学家研究了态度的遗传率。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的结果显示,传统主义(对保守价值的支持超过了对现代价值的支持)的遗传率为.63。在传统主义上,同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为.63,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为.46,遗传率大约是.34。有研究显示,遗传对保守态度有显著的影响。基因还似乎影响的职业偏好。在一项大规模的调查中,研究者被领养的子女和亲生子女从14个方面评价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工作,14个方面包括:高收入、竞争性和名声,受人羡慕等,然后将子女的这些职业偏好与父母的七个社会状况求相关,包括教育水平、职位、收入等,结果发现,亲生子女中的有71%的相关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而被领养的子女中只有3%的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抚养环境没有差生任何效应)。研究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说明了基因影响到职业相关的各种偏好,而且这些职业偏好也会对社会地位的获取差生影响。简言之,诸如追求竞争和财富的职业偏好会引导个体选择可以获得更高社会地位和收入的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基因的影响。关于饮酒和吸烟:人格特征的行为表现吸烟和饮酒习惯的个体差异也表现出一定的遗传性,均具有中等的遗传率。而酗酒具有更高的遗传性,而且酗酒和行为异常之间具有遗传学联系。最吸引人的人格特质研究当数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该研究涉及被分开抚养的45对同卵双生子和26对异卵双生子。1979年,托马斯·鲍查德﹑戴维德·莱肯及其助手们在位于明尼苏达大学研究某种心理特征到底是由遗传因素还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实验:理论假设这确实不难,你所要做的就是找两个具有相同基因的人,从出生起就把他们分开,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把他们抚养成人。然后你就可以假定,到他们成年时,他们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便是遗传因素所致。同卵双胞胎实际上就是具有完全一致的遗传结构。之所以称其为同卵双胞胎是因为他们始于同一个受精的卵子,简称受精卵,然后才分裂成为两个相同的胚胎。异卵双胞胎和其他非双胞胎的兄弟姐妹一样,仅具有遗传的相似性。双包胎弃婴被不同家庭所收养的情况时有发生。收养机构也尽力把兄弟姐妹放在一起,特别是双包胎,但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家庭,尽管这异卵双胞胎为不同的家庭所收养,他们在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反差强烈的环境里长大,而且人们通常都不知道他们还有个双胞胎的兄弟姐妹。鲍查德和莱肯从1983年便开始鉴定﹑寻找这类双包胎并将他们集中起来,他们最终找到了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这56对双胞胎来自美国等8个国家,他们同意参加为期一周的心理测验和生理测量。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后,鲍查德等人于1990年完成了这篇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是在明尼阿波利斯市进行的,该市与圣保罗市是美国著名的“双子城”,该项研究在该市进行,似乎有点嘲弄的味道)。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那些共同成长的同卵双胞胎(MZT)进行比较,得出了惊人的发现,在整个生物与行为科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实验方法被试这项研究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寻找那些早年分离﹑成长环境不同﹑成年后才相聚的同卵双胞胎。研究者要进行这项研究的消息以口头传播方式流传开来以后,找到了许多被试。双胞胎本人﹑朋友或家庭成员与明尼苏达双胞胎收养和研究中心(MICTAR)取得联系,该机构里从事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员也在其中协助进行联系工作。有时,也会出现双胞胎之一与中心取得联系并寻求帮助的情况,他们希望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所有的双胞胎在参加研究之前均经过检测以确保他们确实是同卵双胞胎。程序研究者想要在双胞胎来访的一周内获得足够多的资料。每一名被试完成将近50小时的测试,测试内容几乎涵盖你可以想到的每个维度。他们完成了四种人格特质量表﹑三种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两项智力测验。另外,被试还要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例如:家用电器﹑望远镜﹑艺术珍品和《辞海》等),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测量他们对养父母方式的感受。他们还要进行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以及性生活史等三次访谈。每名被试的所有项目全部分开独立完成,以避免一
本文标题: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6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