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经济学意义
政治试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经济学意义一、从发展的环境看,崛起的中国为中部崛起提供了一个新的背景,新的环境崛起的中国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其中哪些与中部崛起有关,哪些是讨论中部崛起时必须给予关注的?准确认识并适应大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对于中部崛起至关重要。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找出四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体,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的重要力量。开放和稳定的国际环境,日益增强的国家综合实力,无疑是中部崛起的天时地利。但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变数,贸易摩擦的增多,外资利用额增速减缓,又意味着中部崛起不仅缺乏80年代东部起飞时的国内市场条件,也缺乏90年代东部开放时的国际市场条件。在这样一个更加开放的、竞争更加剧烈的国际环境里,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进入门槛比80年代,90年代不知道要高出了多少,也就是说,中部缺乏东部的先发优势。第二,中国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双约束,经济发展对世界资源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变化对于中部有喜有忧,喜的是中部就是资源富饶的地方,在全国经济版图里的权重无形中提高了许多。但另一方面,过去“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向尽头,转变增长方式的压力陡然增大,走新兴工业化道路面临着前所未曾有过的紧迫性。这种形势缩小了中部发展道路选择的空间,中部崛起不可能再沿循东部走过的增长方式扩大经济规模,从崛起的开始就被迫走上了新兴工业化道路。这是一个艰巨的、甚至是痛苦的探索过程、转折过程。第三,市场和政府对区域资源配置的影响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天,市场力量对区域资源的配置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人做过测算,国家给东部的资金和从市场得到的资金,是完全不对称的,西部如果是没有国家投入资金,就是净流出。而政府作用、国家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实际效能相对下降。总的趋向是国家区域政策走向普适,针对特定区域的排他性特殊政策余地减小。因此,中部崛起要努力争取中央的支持,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如果不能从市场上获得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中部崛起是靠不住的,是不可能持续的。第四,国家发展观和发展目标发生巨大变化。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成立以后,提出新的发展观。同时,我们面临着社会变革加速,改革难度增大,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成本上升等问题。这些不仅影响区域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改变,也必然要影响到中央对中部崛起目标、政策取向和战略重点的选择,从而增大了中部崛起的不确定因素。二、从可持续发展看,崛起的中国离不开中部的崛起这里说的“可持续”,不仅仅指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主要是指中国能否持续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中部崛起反映了中部人民的期望和诉求,但中部崛起不仅事关中部3亿7千万人民,更是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两个考虑。第一,中国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充分地动员全国的资源。中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工业基础和区位资源都具有一定优势,理应在新的发展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在许多报刊上,在许多文章里都有了很好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讲。同时,中部毗邻东部,中部崛起可以及时将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的势头推向大陆腹地,改变中国“东快西慢”、“南高北低”的不平衡格局。改善东部沿海发展纵深不够,发展空间趋紧,土地等自然资源紧缺状况,促进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有统计证明:我国四大区域间,东部与中部产业经贸关系最为密切,是产业经贸贸易量最大、最活跃的地区,而东部与东北、西部间的经济关系相对较弱。这一现实说明中部在整合、凝聚国家发展潜力,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这一优势和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崛起的中部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坚。20几年来,纵向比较中部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部六省2000年人均GDP达到1980的16倍。但横向比较中部出现了地位下降的征兆,中部人均GDP不仅与毗邻的东部落差拉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出现了下降。特别是2002年西部发展速度首次超过中部,出现“水平不如东部,速度不如西部”,中部从不是“东西”,变成不如“东西”的局面。“中部塌陷”由此走热,我理解这种心情,也支持改变这一状况的努力。这一诉求是合理的,没有广大中等水平地区的相应发展,中国的发展将是难以持续的,中国社会也将是难以稳定的。区域发展水平的理想结构应该与收入分配理想目标相似,都应该是橄榄形的。但我不同意过分渲染“中部塌陷”,因为评价区域发展不能仅仅看GDP一个指标,也不能仅仅看GDP一时的消长,在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都是西部难以相比的。三、从发展的道路看,中部崛起将使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更为丰满当前,世界上不少人在谈论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从世界层面探讨中国崛起的理论意义和示范效应。但是,以东部沿海的成就代表整个中国,从理论上看不够严谨。比较起来,中国的总体特征和发展难点在中部更集中,也更具代表性,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中国总体结构最为相似,人口结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状况,以及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城市化水平低,农业人口比重大等区情都比沿海更能代表中国。中部不沿海、不靠边(疆),整体改革开放成效相对滞后更符合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状况。2004年,中部六省非国有工业增加值比重比全国低8.2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总额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3%,外商直接投资额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3.6%。可以设想,中部崛起不仅有经济上的意义,同时更具探索和理论意义,中部的崛起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部崛起的实施将使中国的探索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更加丰满。可以说,中部实现工业化的那一天,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成功了。四、把握机遇,努力创新,为中国崛起做出相称的贡献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不仅表达了中央对中部的殷切期望,也为中部提供了特殊的机遇。有人说机遇也是生产力,这句话非常生动,但是我们还要记住另一句话: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把握机遇,认真思索,踏实工作,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面临的现实问题。中部政府、理论界、管理层以及关心这一问题的许多人士,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工作。作为一个整体,中部目前要考虑两个特殊的问题:一是清醒地认识形势,冷静地认识自己,借鉴东部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吸取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创新,探索中部地区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新模式和新动力。尽管全国都面临着同一问题,但对中部更为迫切,也许更为艰难。二是如何借助中央的政策和支持,加快改革开放,克服发展中的各种障碍,特别是体制和机制性障碍,确保实现新的起飞。中央态度已经非常明晰,尽管现在还没有具体,但温家宝总理明确说过:“要抓紧支持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政策的制定”。这是一句话,第二句话:“要在资金、政策、和重要生产力布局上给予支持”,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中部人民已经开始动员起来,为中部的崛起在努力,在奋斗。这才是我们中部崛起最可靠的力量所在。中部地区如何在转型中崛起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较为突出,东部沿海、西部和东北部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振兴发展战略,相比之下,中部地区较少得到政策的优惠。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加快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对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结构失调为最大障碍占国土总面积一成有余的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西六省,地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成本较低、工农业基础牢固、产业门类齐全、具备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然而,中部地区也面临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体系不健全、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业整体实力脆弱、国际化水平严重滞后等。数据显示,我国中部地区主导产业是第一产业,其全国占比相对稳定,第二产业比重近年来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则略有下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失调已成为制约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首先,中部地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同构化”和“低度化”问题突出。工业虽然是中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但是工业化水平较低,而且主要集中在以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为核心的重工业领域,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第三产业虽然比全国高出2.6个百分点,但是主要集中在餐饮、运输、批零等传统低层次行业,而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行业所占比重低,存在着发展滞后和结构不优的问题。其次,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低下,企业普遍存在着分工不明确、产业集中度较低、创新能力不足、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中部地区的农业基本上采取的仍然是家户经营的模式,生产规模小、效率低、龙头企业少、尚未形成规模经营。工业方面,中部地区虽采用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但优势并不明显,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专业化程度和产品附加值均较低,不仅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滞后,经济效益偏低。此外,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中部地区与此相关的资源型产业大多是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能源短缺已对中部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瓶颈”,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潜力如何变为优势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政府的积极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减轻不利的外部因素的冲击,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经济赶超。中部崛起不仅需要中央政府的启动,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推动。一方面,国家应该把宏观经济政策向中部地区倾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提出调整规划方案,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支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群发展,深化产业领域改革。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转变执政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实行微观放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经营的自主权交给企业,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即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应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和产业的增长潜力、市场需求、收入弹性等来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具有中部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包括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的资源导向型行业,实施新型工业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产业发展创新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对其提供税收、金融、技术、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使其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载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特殊要求。根据中部地区的产业现状,其产业结构政策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该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对原有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技术政策进行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产业,以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实现产业转型。二是政府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增强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三要探索有效的产业组织创新形式,以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促进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总而言之,中部崛起要以产业的发展和振兴为前提,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改革进程,加强省际合作,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从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标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经济学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8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