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灸法的作用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3、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它材料,将艾炷(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一般锥体高1cm左右,锥体直径0.8cm左右,燃烧一炷即为一壮)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4、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5cm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一般施灸时间10~15分钟。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盒灸等。5、灸法的适应症:常用于寒邪束表、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的感冒、鼻炎、咳嗽、胃脘痛、泄泻、风湿痹痛、眩晕、面瘫、颈肩腰腿痛、痛经、遗尿等病证。6、灸法禁忌症:1.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2.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者等禁用。3.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7、灸法的注意事项: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要保持疮面洁净。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4.灸时应注意防止烫伤,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艾灸完毕后,应彻底熄灭灸火,防止再燃。8、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在人体一定的部位反复刮动,磨擦患者某处皮肤,使局部皮肤充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9、刮痧的方向总原则: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胸部正中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腰、腹部应由上向下,由内向外扩展;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10、刮痧的适应症:既能治疗内科病,又能治疗外科、骨科疾病,同时也能治疗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有人统计能治疗十一大类400多种病症。典型的如: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11、刮痧的作用原理是:a调整阴阳b活血祛瘀c舒筋通络12、刮痧的注意事项: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13、拔罐: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或者其它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的一种2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14、拔罐的适应症:感冒、头痛、不寐、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泄泻、眩晕、胁痛、水肿;落枕、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痹痛、痛经、牛皮癣、带状疱疹等。15、拔罐的禁忌症: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4.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5.肺结核活动期,妇女经期不宜拔罐。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的患者不宜拔罐。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16、拔罐的注意事项: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17、拔罐常见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1.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弃之不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2.虽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针刺那样强烈,但毕竟是穴位刺激。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各人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强弱不一,故对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术,尤其不要在反应强烈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穴施术。环境气温不要太低,尽量不让患者有寒冷感出现。3.上罐后若病人诉说吸拔太紧,有疼痛或烧灼感觉(涂药罐、敷药罐出现轻度灼痛感属正常现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轻轻压一下罐口缘的软组织,使软组织与罐口边缘间形成一个极小的缝隙,让少许空气进入,以减小罐内负压。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应检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调整。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有不适,应脱罐检查。假若局部皮肤起泡,也应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药水,并加以包扎,以预防感染。18、毫针刺法是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整脏腑功能,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9、毫针刺法的禁忌症:1.妇女怀孕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经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2.小儿囟门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3.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20、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3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21、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机预防:1.急症晕针的处理:立即停止操作,退出全部留针,使患者平卧。轻者休息数分钟,饮用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重者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采用综合措施,给予输液、抗休克治疗。2.滞针的处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延长留针时间,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造成肌纤维缠绕者,可反方向捻转出针。也可按揉局部,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转移患者注意力,然后将针拔出。切忌硬拔。3.弯针的处理:弯曲度较小的,停止运针,将针缓缓退出。弯曲度较大者,应顺着弯度依势外引。因患者体位改变者,恢复原来体位,再退针。切忌强力拔针,避免引起折针、出血。4.断针的处理:医生应态度冷静、沉着,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如断端暴露于体外,可用手或镊子取出;如断端完全没于皮肉内,应在X光定位后,外科手术取出。5.血肿的处理:轻者不做处理。重者局部轻轻按摩,促进瘀血的消散吸收,减轻症状。6.针刺性气胸的处理:要求患者镇静,消除恐惧心理,半卧位休息,严密观察,给予镇咳、抗生素防止感染及对症治疗。一般胸腔积气少的可自然吸收。积气量大的应行抽气减压,必要时给予抢救治疗。7.刺伤重要内脏的处理:轻者卧床休息后可自愈。重者需立即进行抢救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8.刺伤脑脊髓的处理:轻者安静休息,重者请神经科会诊,及时进行抢救治疗。22、针刺意外事件的预防: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23、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24、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采用药籽或菜籽等物品(常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及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通经活络、调节气血、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425、耳穴压豆的禁忌症:1.耳廓有炎症、冻伤、孕妇禁用。2.大饥、大饱、大醉、大累之后、体质极度虚弱、精神极度紧张、严重贫血、大失血、大病之后,忌用重刺激手法。26、耳穴压豆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2.贴耳穴后,若患者无酸、麻、胀、痛、灼热感等,可自行增加按压次数。3.有禁忌症者禁用。4.选穴准确,按压力度适中。5.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27、颈椎病的耳穴治疗主穴:神门、耳大神经点、枕小神经点、颈椎等。28、失眠的耳穴治疗主穴:皮质下、神门、心、脾、交感等。29、肥胖的耳穴治疗主穴:口、胃、脾、肺、饥点、内分泌、皮质下、三焦等。30、过敏性鼻炎的耳穴治疗主穴:肺、脾、肾上腺、过敏区、三焦、内鼻、外鼻等。31、中药熏洗:中药熏洗疗法(包括了熏蒸和浸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药组成熏洗方剂,将中药煎液趁热直接作用于患处,进行熏蒸和浸浴(亦可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浸浴),是一种祖国医学最常用的传统外治方法。32、中药熏洗的功效: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祛风寒湿邪、调和气血、利湿消肿、保健防病。33、中药熏洗疗法可分为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和热罨法。34、中药熏洗的适应症:各种血栓闭塞性疾病、糖尿病足;各类痹症: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带状疱疹、银屑病、湿疹、寻常疣、手足股癣;慢性盆腔炎、失眠等。35、中药熏洗的注意事项:1.熏洗时,应注意保暖避风。2.掌握好熏蒸温度,以60—70度为宜,避免烫伤,年老体弱者防止虚脱。3.某些患者在熏蒸过程中,可能发生头晕,恶心、胸闷、气促、心跳加快等不适,应当立即停止熏蒸,卧床休息。4.熏蒸后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切忌过劳。5.腹与饱食后均不宜熏蒸。6.治疗过程中患者适当饮水。7.治疗时间不宜超过一小时。8.老人和儿童应有专人陪护。9.熏洗的木桶要进行清洁消毒,以防交叉感染。10.药物可连续煎煮2—3天36、离子导入法(Iontophoresis),是利用连续性之直流电流,以同电性相斥的原理,将离子或带电的化学药物驱送至体内的治疗方法。37、生脉饮的组方是什么?君臣佐使药各是什么?答:人参麦冬五味
本文标题:保健按摩灸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89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