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问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代内涵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重点、难点问题三、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的探讨十六大给我们描绘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图景是: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代内涵(一)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记载的“小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模式。在那里“小康”是比“大同”低级的社会。“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描述的是原始共产制时代。整个社会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寡废疾有所养,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是世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小康社会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形态。“小康思想”在民间影响深远。人们将经济比较宽裕,薄有资产,可以安然度日称为“小康”。“小康”就是温饱有余,富裕不足。已成为好生活的代名词。邓小平赋予“小康”概念新的内涵。他在思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时,用中国百姓对“天下为家”小康社会的追求,将“小康”作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认识起源于对实现四个现代化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翻两番”就是要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的途径。(二)从贫困、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人类社会大体要经历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有等阶段。我国社会长期处于贫困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生活”“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的设想,这一设想后来作为党的战略目标写进了十二大报告。从1990年开始,对小康水平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国务院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对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的临界值。全国人民的小康标准共五个方面,16项指标。全国人民小康的基本标准1、经济发展水平(权重1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9)恩格尔系数50%;2、人民生活水平(权重42%)(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3、人口素质(权重18%)(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4、精神生活(权重10%)(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5、生活环境(权重14%)(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按上述标准,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2000年为96%,到2000年,从总体上看还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了84.85%;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73克,实现了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为83,实现了80.4%。这样经过20年的努力到2000年,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从贫困、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重点、难点问题(一)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具体内涵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是内涵丰富的目标体系。它至少包含下内容。1、经济目标①经济总量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达到35.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32万亿美元。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②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③三大差别扩大趋势逐步扭转目标。即工农、城乡、地区差距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用改制和政策调控等手段积极遏制三大差别的扩大。④人民生活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足。2、政治目标①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目标。③公民权益的尊重和保障目标。①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目标。②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目标。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文化目标4、社会和谐发展目标(二)全面小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时,提出了一个概括世界经济和历史的普遍的经济成长模式。他把经济成长过程划分为六大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主导部门是农业,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农业产值占大头的农耕社会。家庭和社会宗族关系发挥很大作用。②为经济起飞准备阶段——主导部门是基础材料、原材料的生产。砖、瓦、水泥等发展迅速。新型企业家群体开始出现。前工业化阶段③经济起飞阶段——主导部门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如纺织工业、食品、饮料、各类加工业等发展迅速。④向成熟社会推进阶段——主导部门是重型工业、制造业、重化工业等部门的发展。铁路、建筑、钢铁工业、采矿设备、化工设备等的发展是一国经济成熟的标志。工业化阶段⑤高额公众消费阶段——主导部门是耐用消费品的发展。比较突出的是汽车、住房的发展。公民的消费在十几万、几十万元以上。⑥追求生活质量和品味的阶段——主导部门转为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有关部门。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教育、市政建设、保健设施、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后工业化阶段六个阶段中最关键的是“起飞”和“追求生活质量和品位”两个阶段。起飞是工业的开始阶段,“追求生活质量和品位”阶段则是工业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个真正突变。按照罗斯托的解释,起飞是指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起飞阶段相当于一国工业化的初期,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时期,一般在20-30年左右的时间。一国经济要实现起飞,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较高的积累率。第二、要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第三、要建立一套能保证“起飞”的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就是我国要实现“经济起飞”的20年,这20年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1、“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成为热点的背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面广量大,产生的原因根深蒂固,它制约着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整个现代化进程,至今尚未找到有效出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不同阶层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扩大;低收入群体在扩大;贫困户得到社会救助的覆盖面较低;全面小康应是覆盖我国全部人口的小康,而不是部分人的小康,必须从源头上制度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2、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地区差距明显,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下面三种分析方法都表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存在着三大发展阶梯;胡鞍钢提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看法;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的省区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但中、西部地区的17个省、自治区尚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近年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知识传播、生活质量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全面小康的建设就是要改变总体小康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发展状况。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时表述的“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同心、远近兼顾、松紧适度”的方针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三、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的探讨(一)抓住机遇: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六大报告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1、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安宁期”。2、可能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加速腾飞的“推进期”。3、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高水平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成熟期”。4、可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磨合期”等。(二)突破重点:大力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共同富裕1、积极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发展生产力,以年均保持7.2%的增长速度,为全面小康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2、大力强化制度建设解决“农民”问题可考虑从“多予、少取、放活”上设计制度框架;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侧重在改革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上;解决地区差距的问题,主要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信贷制度等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搞好西部大开发。3、着力推行共同富裕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更多地转向贫困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更多帮助落后地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扶持贫困群体;政府创造让不同经济主体平等进入社会、平等参与竞争的机遇;积极培育中产阶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三)选准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特征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四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的失业。2、实现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政策安排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我国现代化必须采取“运河战略”什么叫运河战略?如果把人类文明进程比作一条长河。有的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河段”,有的国家仍然航行在第一次现代化的“河段”。为了赶上前者,后者必须在两个河段之间开凿一条“运河”,沿着运河航行才有可能迎头赶上。“运河战略”的实质是一种选择科学的赶超战略方式。未来50年内我国的现代化必须跨过城镇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三道坎,才可能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必须跨越城镇化和信息化两道坎。采用“运河战略”我国落后区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尽快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河段。作业题:1、“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何在?2、简述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对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3、我国为什么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思考题:1、谈谈你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概念的理解?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何在?为什么?3、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本文标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0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