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 153页)
1中国传统文化教案(附:思考题)2德州学院历史系3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文化概论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的民族精神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第四节、伊斯兰教第五节、民间秘密宗教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4第六章中国传统衣食住行第一节、中国传统服饰第二节、中国传统饮食第三节、中国传统建筑第四节、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第五节、中国传统节日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学第二节、中国传统艺术第八章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第一节、中国传统天文历法第二节、中国传统医药学第三节、中国传统数学第四节、中国传统科技发明第九章中国传统教育科举第一节、中国传统教育第二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十章中国传统谋略第一节、中国传统政治谋略第二节、中国传统军事谋略第三节、中国传统人生谋略第十一章中国古代文物鉴赏5第一节、中国古代陶瓷第二节、中国古代玉器第三节、中国古代青铜器第四节、中国古代钱币第五节、中国古代兵器第十二章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第一节、中西自然观比较第二节、中西价值取向比较第三节、中西思维方式比较6第一章绪论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如何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方向性大问题。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学贯古今,会通中西,既保持自身的历史文化精华,又吸收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努力建构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节文化概论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文化的本义“文”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写作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本义是纹理。《说文解字》解释为“错画也”,即各色交错的纹理。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则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教化。《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化”字从“人”从“匕”,《说文解字》曰:“匕,变也,从倒人。”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两个人组成,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悖,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后世引申为改易、变化、生成等等。“文化”作为单一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近代以前,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如西汉刘向说:7“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拉丁文原义为耕耘、居住、操作。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祀、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文化的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文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进行了首次诠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此后,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定义,至1951年西方学者对文化已有164种定义(参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克拉克洪1952年发表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文化热,文化的定义越来越多,据2000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之《文化周刊》141期许嘉璐《文化与语言》一文,目前已有500种之多。我国对文化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前后,以张之洞、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曾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五四运动时期,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曾热烈一时。“文革”中,对传统文化的大清剿、大革命,则让国人从思想言行上不得不与传统文化一刀两断……。然而,历史是不可能被割断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热”现象经久不衰,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为大8家一致接受、没有争议的确切定义。相对来说,1979年以来每10年修订一次的《辞海》对“文化”概念的解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文化与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明”的含义是文德、光明、文采,《尚书·尧典》赞美虞舜“睿哲文明”,孔颖达解释曰:“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则是这两种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具体指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以个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为标志。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不是文化古国之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二、文化的分类与构成分类文化研究者往往根据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文化作不同的分类。从时间角度上,可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等;从空间角度上,可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非洲文化、南亚文化等等;从地理环境上,可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河谷文9化等等;从生产方式上,可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游牧文化、旅游文化等等;从社会阶层上,可分为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等等;从社会功用上,可分为礼仪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从文化的地位上,可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次文化、副文化)、反文化、俗文化等等;从文化的构成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等。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各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和结果。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并逐渐丰富和改变着自身的物质文化。为了维持生存,原始人使用粗糙简陋的石器获取食物,穿的是树叶和兽皮,住的是树洞、山洞或窝棚,行走当然靠徒步。进入奴隶社会和封10建社会以后,随着劳动工具和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物质文化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穿着逐渐美丽讲究,以至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服饰文化;食物逐渐丰富多样,以至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食文化;居住逐渐舒适美观,以至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建筑文化;行走逐渐快捷方便,以至形成了匠心独蕴的车船文化。这些都是以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的创造为必要前提的。物质文化中不仅积淀着制度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凝聚着精神文化的内涵。在传统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辈分等,对每一具体个人的衣食住行作了明确规定。单就服饰而言,封建时代不同品级的官员在服饰的颜色、形制、质地、图案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别。《唐会要》载:唐朝官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而这又是传统精神文化中等级观念的反映。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的因素,它往往规定着文化的整体性质。制度文化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又带有精神文化的深刻烙印。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一般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人生轨迹,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行为准则,而普通百姓除了希望皇帝圣明、官吏清廉、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以外,对政治的态度历来比较冷漠,体现出的是一种臣民型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11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行为模式。行为文化直接反映着制度文化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受到精神文化的深层约束和影响。封建时代,一方面法律规定“杀人偿命”,另一方面道德又要求“朋友有义”、“仗义行侠”,因此,对那些“为朋友两肋插刀”、愤而杀人的血性男儿,人们往往是既惋惜又敬佩。再比如自古至今并没有规定数年不回乡省亲违法,但受“父母在不远游”和“孝悌”、“团圆”等观念的影响,即便是因工作等原因数年不回家探亲的人也会时常感到歉疚。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称心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同样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就文学艺术而言,人们特定时代的愿望、要求、情趣必然通过当时的作品表现出来。以文学为例,中国人喜欢欣赏情节曲折生动、内容丰富的伦理叙事作品,西方人则更注重作品中人物深刻细致的心理刻划,体味人物的精神生活。综上所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虽属文化构成的不同层次,但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文化的特征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至少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21、时代性。刘守华《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每一民族的文化世界,都是一个不断延续、不断发展的存在系统,这个永远处于演变状态的存在系统,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文化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必然有不同的时代文化。因此,文化的第一特征是时代性。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他们很自然地从上一代那里继承传统文化,并根据时代需要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以使其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时代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承传性和变异性。正是通过世代承传积累,人类文化才会日益丰富起来。正是通过不断变异更新,人类文化才会不断进步。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变异的结果。2、地域性。人类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条件才能进行,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的第二特征是地域性。差异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就世界而言,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非洲文化迥异;就亚洲而言,大陆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沙漠文化各具特色;就中国而言,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香港文化千差万别,这些都是因特定的地域条件而产生的差别。3、民族性。当不同的社会集团分化整合为社会集团的时候,反映这种以社会集团利益为活动目的的社会文化,便自然地带有民族文13化的特征。特定民族所恪守的共同语言、风俗、习惯、性格、心理及利益,是民族文化的突出表现。法兰西民族、日耳曼民族、犹太民族、日本民族、阿拉伯民族、中华民族、甚至藏族、蒙古族等等在文化上的差异是有目共睹的。因负羞而切腹自杀这种在日本常见的事,在美国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以颜色为例,楚人尚红,可能是源于对太阳、对火的崇拜;藏民尚白,是源于对冰雪、对雪山的崇拜;彝族尚黑,则是源于对黑虎祖先神的崇拜。4、同一性。文化的同一性包含两个层面: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文化,必须是人化,有人的活动痕迹,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概念。纯粹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把自然加工改造成为物质或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印记,才是文化。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本来不属于文化范畴,但面对日月星辰的运转,风云雷电的变幻,人们一方面感到惊恐惶惑,另一方面又激起了控制它们的愿望,于是在想象中把它们人格化,创造出有关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的神话,则就是文化了。
本文标题: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案》(doc 153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