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上课时间:2010年月日第周星期第单元第课总第课时课题《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方法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教后记教学内容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课前预习,自学热身字词读音一、课前预习,自学热身。1、反复诵读课文2、文学常识积累写作背景: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3、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背景2教学内容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课堂研讨,合作探究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二、课堂研讨,合作探究(一)、根据注释,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秀: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5.名之者谁名:6.饮少辄醉辄: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9.云归而岩穴暝归: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从:11.吾谁与归归:23.太守谓谁谓:12.野芳发而幽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14.休于树于:15.山肴野蔌肴:蔌:16.宴酣之乐酣:17.非丝非竹丝:竹:18.弈者胜弈:19.觥筹交错觥:筹: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乎:21.树林阴翳翳:(二)、句子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三、文章内容理解:《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1、第四段中乐有哪三中情境?2、列句中的“乐”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怎样写乐-醉的?(与民同乐)根据注释,词语解释文章内容理解3上课时间:2010年月日第周星期第单元第课总第课时课题《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方法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教后记教学内容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聆听思考学生自由发言4教学内容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2.领略文中的人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指名学生回答5上课时间:2010年月日第周星期第单元第课总第课时课题《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方法课型:赏析课教后记教学内容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6教学内容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明确7上课时间:2010年月日第周星期第单元第课总第课时课题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手法上各不相同、侧重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教后记教学内容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三、检查字词一、导入由单元特点——民俗引入,让学生说说潮汕的民俗。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附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二、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三、检查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8教学内容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理清文章脉络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结四、理清文章脉络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六、小结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七、作业1.课后练习一;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9上课时间:2010年月日第周星期第单元第课总第课时课题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手法上各不相同、侧重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教后记教学内容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二、赏析品读课文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
本文标题:八下教案(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1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