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1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教学步骤:一、第一、二单元字词复习(板书填空)01、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02、寒噤.jì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抹.mǒ杀、抹.mā布)03、瓦砾.lì、箱箧.qiè05、肃穆.mù、荒谬.miù、孤孀.shuāng06、骇.hài人听闻、掳.lǔ、震悚.sǒng、疮疤..chuāngbā、诘.jié问07、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颓.tuí唐08、尴尬..gāngà09、伛.yǔ、攥.zuàn、取缔.dì、骷髅..kūlóu、滞.zhì笨、愧怍.zuò10、唏嘘..xīxū、伎俩..jìliǎng、颠沛.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二、学生朗读全部背诵部分,今日重点在于:《桃花源记》陶渊明三、复习《桃花源记》先全文翻译,其次以概括练习来学习。(一)、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2、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滋味好)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三)、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22、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3、遂:后遂.无问津者(就)遂.迷(终于)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5、乃:乃.不知有汉(竟然)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四)、加点字解释:1、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5、皆叹惋..(感叹惋惜)6、便扶向..路(沿着)(从前)7、诣.太守(到)8、欣然规.往(计划)9、未果.(实现)10、后遂无问津..者(问路,访求、探求。津:渡口)(五)、成语: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听到(六)、句子翻译:1、复行数十步,豁朗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七)、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划一处)1、忘/路之远近2、问/所从来3、遂与外人/间隔4、问/今是何世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6、不足/为外人道也7、后遂无问津者(八)、在括号里填入文中省略的成分。31、(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九)、内容探究:1、概括各段大意,归纳本文主旨:发现桃林(1段)——进入桃源(2段)——访问桃源(3段)——离开桃源(4段)——寻找桃源(5段)主旨:1、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2、桃源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生活和平、宁静;3、在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阶级社会,这是农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世界。4、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寄托作者对美好、自由、和平的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2、第一段描写桃林景色有何作用?暗示下文将出现奇境,渲染气氛,为下文描写做铺垫。3、作者笔下桃源有何特点?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生活和平宁静,人民安居乐业,是作者心中理想社会。4、桃源人为何叹惋?为何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外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频,人民生活痛苦。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6、“处处志之”与“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为何这样写?暗示桃源并不存在。(十)、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5、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四、作业:1、抄字词两遍,背诵内容两遍。2、复印练习,准备小测。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2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教学步骤: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估计上节课不能完成21课的复习,继续。学生就练习来展开,然后再小测。二、复习《陋室铭》(一)、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的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内容理解: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三)、学生复习默写:《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黄鹤楼》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四、作业:默写抄两遍,要求完成双基内容(语言运用)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3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教学步骤:一、订正《桃花源记》的小测。(见前)二、学生齐读《爱莲说》,先翻译全文,再引导内容理解:《爱莲说》(一)、一词多义:之:1、水陆草木之.花(的)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无丝竹之.乱耳(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5、渔人甚异之.(指桃花林的奇景)(二)、加点字解释:1、可爱者甚蕃.(多)2、出淤泥而不染.(沾染)3、宜.乎众矣(应当)4、陶后鲜.有闻(少)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6、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7、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8、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三)、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6(四)、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划一处)1、晋陶渊明/独爱菊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五)、内容探究:1、理解性填空:(1)文中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2)同《岳阳楼记》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意义相同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隐喻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比喻君子品质高尚,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赞颂莲花正直又通达事理的名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菊、莲、牡丹各象征哪种人?莲:君子;菊:隐士;牡丹: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3、作者心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阿,豁达大度等等。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5、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学生默写上节课三首诗。四、作业:抄《桃花源记》小测内容一遍,未完成双基的继续。复印练习。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4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教学步骤:一、复习上节课内容,然后小测。二、学生背诵三首诗《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引导学生复习三、四单元字词,黑板填空:11、跋涉..báshè、惟妙惟肖.xiào、巧妙绝伦.lún13、轩榭..xuānxiè、丘壑.hè嶙峋..línxún、镂.lòu空、重峦.luán叠嶂.zhàng14、磬.qìng、蟠.pán龙、金銮.luán殿15、帷.wéi幕、伧.cāng俗16、孕.yùn育、销.xiāo声匿.nì迹(候.hòu鸟、诸侯.hóu、闽侯.hòu)衰.shuāi草连天、(鬓毛衰.cuī、)风雪载.zài途、(记载.zǎi、)17、蟾蜍..chánchú两栖.qī18、褶.zhě皱、追溯.sù、天衣无缝.fèng、(缝.féng补)19、藩.fān篱、归咎.jiù、20、面颊.jiá、喷嚏.tì、唠唠叨叨....láoláodaodao、(唠.lào嗑、)四、作业:字词与默写抄两遍。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教学步骤: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学生默写。二、复习句子翻译:《核舟记》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8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2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