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史的传说与地下文物的印证,在7000年至8000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一)从原始社会到夏、商的奴隶制社会其后的周代是中国文化的萌生期。•(二)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文化在这时完成了它的形成期。•(三)秦汉是中国文化的确立期。秦代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皇朝;•(四)唐宋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达了顶峰,中国文化进入了繁盛期。•(五)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总结与转型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1919年的“五四”运动吹响了开创中国现代文化的新号角,中国文化开始了新的篇章。三、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的文明•人类第一代独立起源的文明的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爱琴—米诺斯、南俄,美洲的奥尔梅克、玛雅、查文九大文明中,其他八大文明都在历史中被压在后起文明的底层或濒于灭绝。只有中国文明得到连贯的继承和发展,连绵五千年没有中断。•在世界发展的历史中经过了三次文明中心的大转移:•在奴隶制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在封建制时代则是中国文明,中国封建制时代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在资本主义时代属于西欧和美国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所代表的文明。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体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结构体系,构成了三大特征:(一)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体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起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汉民族文化;汉文化在历史上也大量消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的共同创造。(二)文化的统一性与地域多样性•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大统一特色,又保留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与地域多样性的两方面中,统一性始终占主导地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裂解,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主要原因。(三)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为基本思想的儒家文化,其结构与功能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发展的需求,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导的统治性地位。除儒家文化之外,道家、佛教文化在文化的发展中也起着相反相成的补充作用。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一、人文精神最浓、宗教色彩最淡的文化•所谓人文主义,简言之是不看重神的力量,而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所谓理性主义则是一种“把一切现象归因于自然而不归因于奇迹的倾向”。•儒家文化讲的是“经世治国”,使得中华民族富于务实精神,勤劳刻苦,不沉浸于宗教的虚妄之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没有出现过其他封建文化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神示宗教”的迷信占主导地位的现象;是近现代世界上宗教负担最小的民族。这对于中华民族在新千年的振兴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二、从三世纪到十三世纪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从东汉末期到元代的千余年间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在天文学、数学、地学、生物学、医学几个方面;中国还是化学的原始形式—炼丹术的起源地。在电学、磁学、声学等方面则领先于西方。古代技术上的成就更大,特别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四大发明。•英国著明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中国人“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对自然整体把握的“有机论”的自然观,对西方机械论的自然观无疑是个补充,给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三、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文学艺术•中国文学艺术既丰富多彩又富于变化,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文学与艺术形式。无论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以及各种文学形式都有很高的造诣。由于对各民族及外域传入的文学艺术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呈现出绚丽繁富的风貌。文学艺术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孔子开始就把文学艺术作为教育的重要科目。教育对文艺的重视下不仅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而且使一般的读书人和士大夫都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中国文学艺术为丰富世界文艺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书法、绘画与雕塑,古代优秀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许多作品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的宝贵遗产。•中国文学艺术以其特有的思想价值和技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中国古典绘画与戏剧对17、18的欧洲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学艺术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处于青春少年时代的创造,如同马克思对西希腊艺术的评价一样,它对我们至今仍产生的永久魅力。四、封建时代先进的农业与手工业•中国农业高度发达,无论是耕作技术和农作的品种与产量上都是当时世界的一流水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是国际公认的最有价值的生物学与农业技术文献之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处于同时代的先进水平。商、周至战国的青铜器,秦汉的冶炼、纺织、漆器,唐、宋的丝绸、陶瓷享誉全球,造纸、印刷也高度发达。明、清的家具、瓷器及各种手工艺美术有着卓越的成绩。•万里长城,辉煌的故宫,平遥、丽江古城,应县木塔、赵州石桥、秦始皇陵兵马俑,编钟、两千多年的青铜古剑……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仍然震憾着当代世人,以其永久的魅力吸引著中外旅游者。五、近两千年的统一国家积累了许多政治经验与教训,有着耐人寻味的的政治智慧•其一。为国家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由考试而起的士人,而非世袭的贵族,虽然存在着许多弊病,在那一时代却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大创造,得到17、18世纪欧洲人的高度评价,今天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就是借鉴科举制度的产物。•其二。是为维护国家统一,协调各方面政治力量的分权制。分权于下,集权于上的制度,防止了篡位与地方的分裂割据。专制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历史经验今天仍有借鉴的意义。•其三。为维护政权防范腐败与反叛的监察、谏议制度。对政令的推行和官员违法行为的抑制起了相当的作用;也给部分官民提供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中国古代制度文化方面的创造,有着耐人寻味的政治智慧,它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制度仍然有着借鉴的意义。•自15世纪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主要就在于秦汉以来不断加强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缺陷和消极因素无不与封建专制主义有关。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一思想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具有总纲的意义,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一精神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天体的运行永无止时;高尚的人效法于天,也应努力向上,永不停止。刚健的精神还包含着要具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的独立人格,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够,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刚毅不屈,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的原则。•刚健有为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内在心理最宝贵的遗产,也具体地显现或凝结在历史遗留的文物,制度与风俗之中,在文学艺术中这一精神也有充分的展现。文天祥大禹二、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种物类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发展。•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把人与自然的生命运动看作是最美好、最崇高的。使世界万物按照各自的规律协调发展。•在对待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胸怀博大,推己及人,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并使社会谐调发展。•在接受外来的文化与技术,处理民族关系、宗教关系上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积极态度。•厚德载物的思想充分说明了刚健自强并不是排他,不是利己的,而是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顺应客观规律。•厚德载物与刚健自强思想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两大支柱,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三、贵和持中•是看重和谐,坚持中道的贵和持中思想是是关于处理人与人、个体与群体、社会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实现和谐的思想。•注重和谐、稳定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求大同存小异,着力维护集体的利益。这一文化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社会安定的维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四、天人协调•这是关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协调说。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认为天地生成万物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因而良莠不齐,善恶并育。贤明的人应在自然变化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调整,遵循自然的变化,又发挥人的能动性,使天(自然)与人协调一致。•汉代和宋代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天人协调的思想融入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形成了关于人生理想、关于人的最高觉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把神秘的“天人感应”作为天人协调的中介,而忽略了物质生产这个建立、保持和发展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环节。此外过分地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分立和斗争,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五、崇德利用•崇德利用是关于处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关系的思想。•春秋时代就有“正德、利用、厚生”的“三事”之说。认为发明与改进工具器物,丰富人们的生活是提高人们精神品德的基础,而精神品德提高则是提高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目的。•兼顾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崇德利用的思想,虽然在后来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历代都有许多知识分子对“利用厚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切实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辉煌成就。六、民为邦本•即民众为国家之本,是处理民众与国家和君主关系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它具有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的特色。•孔子主张富民、教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关于君王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比喻,集中反映了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历史上有着两个走向:以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是要“保民而王”;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利用民为邦本针砭时弊,劝诫统治者轻徭薄赋,给民众休生养息获得国家的富强;或将此作为反对暴君苛政的口号。•这一思想以调和封建君主与民众之间的矛盾,维持封建专制为目的,与在近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以现代法制为基础的民主思想是不同的。七、求是务实•中国传统文化把求是务实作为认识的原则和道德的信条。•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每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荀子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史学家坚持信史直录,不畏权势的压迫;•统治者们“敬鬼神而远之”,王权高于神权;•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传统;•民众崇尚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鄙视华而不实。八、情理结合•处理个体情感、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之间关系的基本思想•儒家主张以生为乐。认为生死乃自然规律,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不仅仅是儒家的教义,而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和潜意识,成为民族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学者将中国文化称之为“乐感文化”。•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追求的是个体情感、欲望的满足,要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统一,即情理的结合。既反对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主张以高尚的道德追求或者审美追求来节制过分的情感与欲望,求得情、理的结合与平衡。•从鸦片战争前后至今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得到了改造、提高和发扬,添注了新的时代的内容。•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八荣八耻”,是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精神新的发扬。思考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于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背景?•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大体系?•3.中国封建时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有什么样的地位?•4.浅谈你对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刚健有为思想的理解?•5.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厚德载物的思想?它与刚健有为思想有着什么样的关系?•6.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天人协调思想有什么现代意义?•7.你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精神中的情理结合的思想?
本文标题: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