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名称:____储层地质学_________题目名称:___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_____任课教师:___孟元林、张云峰________开课学年/开课学期:__2015-2016学期__第1学期_学时/学分:__32学时___2分___所在教学学院:__地球科学学院_________专业名称:___矿产普查与勘探_______学号/姓名:_158002010056__阎东启_____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课教师签字(章):_________成绩目录第1章前言........................................................1第2章储层地质学发展历程与现状.....................................1第3章、储层地质学的发展趋势.......................................23.1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23.2由宏观向微观方向的发展...................................23.3新的模拟软件和方法的应用.................................33.4从单学科向多学科协同研究发展.............................33.5储层研究智能化...........................................3第4章、储层地质学研究新进展.......................................44.1油气储层类型.............................................44.2交叉、前沿学科...........................................6第5章、储层地质学面临的挑战.......................................9参考文献..........................................................111第1章前言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储层地质学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而得到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传统的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外,火山岩储层、基岩储层、致密储层和深部储层等非常规储层的发现和研究,都极大地扩充了储层地质学的研究范畴,丰富了储层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储层地质学研究既包括各种盆地类型、油气藏类型,也涵盖不同沉积体系、沉积层序类型和各种储集层类型。而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相关学科与储层地质学的相互交叉融合,产生了成岩层序地层学、地震储层学、储层地球化学等一系列地学边缘、交叉学科。储层地质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2章储层地质学发展历程与现状储层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目的层,储层性质严格控制油气的储集、产量及产能,因而储层研究是贯穿于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油田勘探与开发的不断进行,寻找良好的优质储层和提高采收率已成为石油生产中两个极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石油工业、石油地质学以及该领域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1971年,MacKenzie首次明确提出了“储层地质学“的概念,并着重从储层的沉积特征、油层的对比以及连通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20世纪60年代,随着沉积学理论的基本成熟及不断深化,沉积相的概念被引入到储层的研究之中,随之诞生了储层沉积学,1987年Tillman编写出版了第一部(储层沉积学)著作.1990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储层地质学进展”会议上,J.Marshall作了“20世纪50年代储层地质学”的报告,提出发展油气储层地质学,其强调用更完整的常规岩心数据、电缆测井数据、三维地震和储层数据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更好地描述储层特征。目前,国外油气储层研究的特点是微观化、数值化和模型化。在国内,随着20世纪50年代大庆油田的发现,我国学者主要在开发地质研究中较多地涉及储层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罗蛰潭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笔谈会上,明确提到储层地质学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该学科涉及油气生成后如何经过初次运移、二次运移进入油气储层并保存于圈闭中,油气储层的物理性质及研究方法,油气储层的沉积环境及成岩后生变化,地质构造对油气储层的影响及控制作用,以及油气储层地质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等。随着油田勘探与开发的2不断深入以及多学科的渗入,储层地质学更趋于量化,且储层地质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此期间我国出版了多部以储层地质学为主题的教科书,如(油气储层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定量储层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学原理与方法)等。近年来,中国火山岩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且陈建文已经提出了“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的概念,所以说有必要系统地研究火山岩油气储层的形成机理、分布特征与评价方法。第3章、储层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具有以下发展趋势:3.1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定量描述储层物性参数的三维空间展布是近年来油藏数字模拟技术对储层研究提出的新要求。通过现代沉积考察和露头研究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和原型地质模型,加上地质统计方法,得出多种经验公式;并利用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对储层进行横向追踪,预测砂体空间展布。定量描述和预测砂体在横向上的连续性或空间展布特征,即开展储层建模或模拟研究已成为储层地质学家近年来的重点攻关内容。国内外研究人员把储层沉积学列在应用沉积学领域中的第一位,重点讨论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技术问题。储层表征与建模技术主要针对老油田的实际开发状况而开展工作。油田开发到一定的阶段将会面临含水率高和可动剩余油滞留两大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不足,故发展一套精细的储层表征与建模技术尤为必要,在非常精细的尺度上认识储层不同级别的非均质特征,为油田开发提供依据。储层建模技术主要有厚砂层叠置形式和层内夹层建模、地质-测井-油藏综合建模、随机建模、沉积相精细研究技术及沉积体系的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等。3.2由宏观向微观方向的发展在油气勘探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砂体的几何特征、展布特征和连续性,即需要对储层进行宏观上的研究。另一方面,储层中有微观孔隙,储层孔隙中含有粘土矿物,这些都会对储层的性质产生影响。最后,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储3层的孔隙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内部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影响了储层中流体的运移。鉴于以上方面,研究储层的微观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3.3新的模拟软件和方法的应用主要的模拟软件有:地质模型计算机系统软件—SGM;三维多指标条件模拟软件;TUBA软件;智能模拟软件GEOSTAT;“君主”(MONARCH)软件。在随机建模或储层模拟方面,常见的方法主要有:1)转带法;2)分形几何法;3)指标克里格法;4)蒙特卡洛法;5)条件概率模拟;6)协同克里格法;7)增强截断高斯法3.4从单学科向多学科协同研究发展储层地质学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交叉学科,如储层沉积学、成岩地层学、地震储层学和储层地球化学等,这些前缘学科又极大地促进了储层地质学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储层的研究主要从不同的侧面对油气储层的物理特性和空间特性进行研究,为建立储层地质模型而大力开展露头储层和井下地质研究,综合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数学地质等多学科协同研究,已成为储层建模和表征技术的发展趋势。3.5储层研究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图形工作站的出现和计算机容量的扩大、计算速度的提高,都为储层研究的智能化提供了物质前提,因而为储层预测和油田开发服务的各种储层模拟方法和软件不断涌现。储层建模软件的优点是将储层岩性的空间展布特性和物理特性相结合,实现三维空间的立体显示和任意方向切片。目前国外开发的软件对非均质性不强的海相地层较为有效,但对我国以陆相断陷含油气盆地为主的非均质严重的储层来说,则需要开发适合我国实际状况的储层模拟软件。4第4章、储层地质学研究新进展4.1油气储层类型4.1.1火山岩储层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门边缘学科(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火山岩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储层类型引起油气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手段和方法不仅包括野外和岩心观察、微观测试分析,还包括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应用。含火山岩盆地的环境分析是火山岩相带分布预测及火山岩储层预测的基础,而火山岩储层表征是火山岩储集性评价和火山岩油藏评价的前提。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的任务是深入研究火山岩油气储层的宏观展布、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分布、孔隙结构等特征,以及在火山岩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服务。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地质特征、储层物理性质及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孔隙演化模式及其控制因素、储层地质模型、储层敏感性、储层预测与储层综合评价等7个方面。在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岩十分发育,尤其是安山岩。火山岩储层已成为油气勘探中的一个新目标。除新生代火山岩是潜在的油气储层外,某些油田的储层还出现在深部中、新生代火山岩中。这些火山岩储层的特点是产层厚、产率高、储量大。火山岩中还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天然气,具有很好的储量和潜力。王全柱对惠民凹陷商河地区火山岩储层的裂缝产状及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确定了火成岩储层的评价方法,确定了4类储集层,指出有效裂缝带。张占文等通过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的研究,发现了大型粗面岩、辉绿岩油藏,从构造条件、油源条件、岩性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火成岩油气的成藏机制,并从地震、测井等方面总结了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技术,进而指出火成岩油气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领域。(1)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的概念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含油气盆地中火山岩储层发育的构造环境、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储层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必须更多地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即与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火山学、火山地质学、岩石学和油层物理学等理论的结合,以及地震、非地震、测井、数学地质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2)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于火山岩储层,一方面其本身具有规模和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的特点;5另一方面,其岩石结构和矿物组成、成因、储集空间形成演化、储层流动单元、储层有效性和敏感性成储过程和主控因素等均明显有别于沉积储层。火山岩自身发育的气孔构造均在火山作用及其以后的成岩蚀变过程中受到了充填影响,现今火山岩储层均是经过了后期的改造。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的任务是深入研究火山岩油气储层的宏观展布、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分布、孔隙结构等特征以及在火山岩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明确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有效预测和评价有利储层分布;形成火山岩储层开发评价技术;为火山岩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沉积盆地中火山岩石油地质基础研究的发展。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火山岩发育的构造环境;包括含火山岩沉积盆地的区域构造格局、盆地性质、重大构造-火山事件等。②火山岩旋回层序与岩相古地理:包括火山岩发育期次、旋回划分对比、火山岩发育古地貌、发育环境及空间分布模式等。③储层岩性-岩相特征及地质模式:包括火山岩岩性、喷发模式与火山岩岩石学特征、火山岩岩相和各亚相地质特征与岩相模式及火山机构!火山构造、火山岩体分布等。④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的发育特征、组
本文标题:储层地质学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58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