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笔记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一个人内在的空虚与茫然,主要原因是忘记与自己的灵魂互动,使生命碎裂而无法整合。——傅佩荣学哲学、读经典、悟人生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哲学与人生配合起来,用很扼要地方式把人生做一个总结式的说明,然后对于自己未来才会有一些的参考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经济学,你学会了哲学人生就会变得很有效率,不会花时间在那些细微末节的烦恼上,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样的人生比较清爽,也是比较让人家羡慕的。入门须正,境界须高。开卷有益,做一个专通雅的人。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经》。因为30岁以前你要投入社会,准备成家立业,一定要非常积极地面对人生,当然要学儒家。从40岁开始一定要学道家,因为到那个时候你已经对人间冷暖、人性善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应该用道家的智慧将人生看成一个整体,要逍遥一些。50岁左右则要读《易经》,学会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第一讲:虚无主义的危机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主题二、“道”的深刻含义第四讲:“道”是什么?第五讲:“道”与“德”的配合第六讲:从“道”来看万物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第七讲:圣人的定位第八讲:圣人的表现第九讲:圣人的榜样主题四、三宝足以安身第十讲慈:慈爱对待人与物第十一讲俭:节俭珍惜万物第十二讲: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之道1、道是“始”,是万事万物本源;是自然、自在的存在,是那种无法描述,却可推动世界万物运转的混沌力量。2、道是“常”,是万物变化多端背后的“不变”。是规律,是所有的存在都必须依从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道是“无”,人的肉眼虽无法企及,但却真实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灵魂。4、道是“一”,世间的一切存在的本质,始终如一,区别只在现象。万变幻象之本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无为无不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顺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无不为”。虽然无为,可万物皆依赖她,故而万物之为皆为道之为。一切道的表象,皆因道之力量而存在!道之处下守拙,不彰显。但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婵然而善谋。无为的三个要义1、无为而不敢为老子的无为并未不作为之意,更非一种无政府主义,而是要去掉人为的自作聪明,去掉各种不良欲望,是无“自己的为”,是依据规律去作为。所以,在想要达到“无为”的过程中,已经包含了“有为”的成分了。“不敢为”即是不敢强以人为而伤自然人性与天道,但也不是放任而以随波逐流的方式来服膺yīng于自然;是人文化的自然,而非原始的自然。2、无为而无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于此提倡的是“大仁”、“大爱”,而非“私仁与偏仁”、“私爱与偏爱”。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真诚关爱,透过一种符合自然之道的无为方式,来展现他的“有为”、“有私”。领导者应处理好三对关系:“管向”与“管事”的关系,“管总”与“管分”的关系、“管帅”以及“管兵”的关系。3、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是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而行,减少一切人为的一己私欲,服从于客观大道,因此又是功夫、境界。“是以为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重视“为”的功夫,是“辅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以为,最后,藉此以完成其“无不为”的境界。因此,“无为”更是老子的一种谋略,其目的则在达成最低代价的有为。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他重视“为”的功夫,是“辅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以为,最后,藉此以完成其“无不为”的境界。因此,“无为”更是老子的一种谋略,其目的则在达成最低代价的有为。负阴抱阳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方面。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所以,不论是整个自然界或是细微的具体事物,都是运用着这条自然规律在这种动荡中维系着自身的平衡。而这种动荡调节的过程,也即是“反者道之动”。第一讲:面对天下大乱?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称作道经;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称作德经。?儒家用两个字描述“真诚”,道家用两个字描述“真实”。?人活下去有两个要求:1.仁爱;2.正义。?文学分三个层次:底层(器物层次);中间(制度层次);最上面(理念层次),国学处在理念的层次。?理念:怎样的人生才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观念才是正确的。?老子:强行者有志——勉强自己去走路的就是有志向,人生的理想不能离开勉强自己。?老子:甚爱必大费——过度爱一样东西花费就很大。?两种虚无主义:1.在价值上认为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美丑—价值上的虚无主义;2.存在上的虚无主义—生和死没有差别,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的。?五福临门:五福包括1.寿—长寿;2.富—有钱;3.康宁—健康平安;4.攸好德—所爱好的是德行;5.考终命—安享天年。?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儒家: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儒家看到的是人类世界的问题;老子看到整个存在的问题,包括自然界。?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用言语来说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称可以用名称来说明的,就不是恒久的名称)?没有名称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你而言等于不存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学道学会:第一:整体;第二:永恒—从整体看就没有得与失,研究国学:三十岁最好念儒家,四十岁最好念道家,五十岁最好学易经。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儒家以人为中心,孔子代表的话:人能弘(弘扬)道(人生的理想),非道弘人。——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社会性。讲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德(德行修养,向善)。?道家以道为中心,重视自然性,讲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冥合(了解完整体之后我是其中的一个局部)。?人的生命的特色在于他可以理解,理解使人的生命和万物区分开来。?庄子表述道家——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道是大自然的根源,是整体。?老子用道代替天,强调宇宙性。?天人合一源于庄子。?密契主义的特点:1.不可说,也说不清楚;2.暂现性—短暂出现;3.被动性,不能被操纵;4.一种生命力的再现。——感觉生活有无限的力量。?因为了解,而不受控制。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老子的道德经有三个阶段:1.把知当作区分;2.把知当作灾难;3.把知当作启明。?反省的门槛:你跨过去之后就可以反省到自己,自己意识到自己(我的意识的出现)?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狂——五种颜色让人眼睛都快看瞎了,五种声音让我耳朵都快聋了,五种不同菜的味道让嘴巴吃到最后都快要麻痹了,骑马打猎让人心发狂。五代表多。?让自己生活单纯,可以保持心思不受干扰。?老子:天下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这样叫做善了,不善就出来了。?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推崇谁是杰出的人才,老百姓就不会争;不要去珍惜那些难得的东西,老百姓就不会当强盗。?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老子希望百姓无知无欲——无知(特别执着于名声),无欲就是不要执着于什么欲望。?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我知道怎么样站在台面上的,但是我自己要隐藏在底下;我知道什么是光荣荣耀,但是我隐藏在屈辱里面(知其白—显现出来的,守其黑)。?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你要拿一样东西就要先给人家。?要活到平安快乐,就要懂得避难。?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底下藏着祸,祸旁边靠着幸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看问题从正反两面看,具有整体观。?闭上肉眼,才会张开心眼。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要了解一个状况,不能只看表面。?启明?老子:知常(永恒)曰明——能了解永恒的、平常的、经常的东西叫做明?老子:见小曰明——能看见小地方,那才是真的清楚了,觉悟了。?老子:自知者明——了解自己叫做明。了解别人叫做智。?英国作家王尔德: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是得到我所要的。(得到之后才知道不是自己想要的)?浮士德:我要的是我要帮助别人——老子:能够付出才代表自己拥有?老子:自知者明和不自见故明——两句意思一样,不要自己以为自己看的都是对的?道家怎样使自己明:1.虚—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肚子尽量吃饱,但内心最好单纯美好;意愿志向(欲)不要太强,但是我的筋骨要强壮);2.静——心静才会看得透彻。?庄子:虚室生白——空虚的房间会显示亮光。?道家的思想:道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常常感觉到跟道在一起,就是你没有什么欠缺的。?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其诚,乐莫大焉——万物在我这里都我已经很满意了,我不用去得到它,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真诚,那快乐是无法比拟的。?道家喜欢将道比喻为光明,光明代表智慧的觉悟。?老子:和其光,同其尘——缓和你的光芒,要能够混同尘垢。(了解外界的环境,尊重其他人的情况)?老子: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镜子。?任何事情的发生只要相关的都一定有某种程度的责任。?老子: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第四讲:道是什么??《道德经》中与道有关的部分有六章。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最关键的是第二十五章。?古代的“道”就是路,代表途径,任何东西的存在跟发展都有它的途径,如花道、茶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有一样浑然一体的东西(混代表还没有区分),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说它是道。(万物来源于道,也回归于到,所有一切是平衡和谐的)?黑格尔:肯定就是否定。——当肯定了某一个东西的特性,就否定了是其它情况的可能。?现代心理学家描述现代人的困难:来自于离开母体子宫之后,他一生就在寻找重新回到母体合二为一,后面寻找的母体不是最初的母亲,而是找到一个归宿让他安定下来,感觉到在这里一切都很好,不再有任何需要、不再有任何欲望、不再有任何欠缺。?西方哲学“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自因的东西是永恒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代表自己如此)。——人的生存要取法于地理上的条件,地面上生长什么植物,有什么生态都要靠四时在决定,还有更高于天的一个层次在安排天的各种运行,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现象。?《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展现)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受动力)阳(主动力)二气交流形成阴阳和(阴和阳结合的和谐状态)三气,阴阳和三种气就可以直接展示万物,万物它是背靠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道:1.整体:跟空间有关;2.永恒:跟时间有关。人的生命就是在时空里面架构开来。?如果用整体的眼光看个别事物,个别事物都变成不可或缺的,它是整体的一小部分,它也值得珍惜。?永恒:打破时间的限制,不要只看昨天、今天、明天,因为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在时间里面变化是非常危险(变化代表危险,因为不可预测),如果学会从永恒看的,变化就不是问题珍惜每一个刹那每一个片刻。第五讲:道与德的配合?万物得之于道者称之为“德”,万物
本文标题: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5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