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请大家回忆在自己的童年经历中,父母的哪句话或哪件事最使你印象深刻,它对你的一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儿童心灵成长之路•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所以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就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健全的精神心理是以他的理智、对他人及社会的兴趣和关怀、对于自卑的克服为标志。•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健康正常发展,不然就会对后期的心理成长产生问题,严重的会因此而影响到他的一生,在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和他父母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决定人格形成的最初几年,人格是如何决定的呢?“0-3个月无条件接纳”•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无条件地接纳。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独自寻找食物,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他有很多需要,但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爸爸妈妈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孩子要让父母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这时候,孩子会知道,在爸爸妈妈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对于母亲而言,来做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生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如果3个月内,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爸爸就要承担起来责任。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这个期间,孩子学习安静与自我控制、自我安抚的方式,得到满足的孩子,通常表现为安静、学习接受能力强,对父母依赖,长大后与父母的感情好,听话,父母的感知能力也得到增强,幸福感增加。4个月-3岁“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妈妈关系是稳定的”•从四个月起,孩子开始在心理上与父母进入心理上的分离。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什么是安全感,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安全感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孩子一直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让家长头痛的两岁”•此时正处在第一执拗反抗期,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突然开始逆反了,你越让他做什么他越不做什么,特别在两岁到三岁这种情况达到高峰,家长非常不理解,认为是孩子不听话了、不好管,甚至为了让孩子听从说教而采用极端的方法。•而这种现象并没有随着家长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有更为严重的倾向出现,会出现在第二执拗反抗期,就是我们说的青春期而出现爆发。所有在幼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在青春期都会出现爆发的状况。所以家长在这个阶段,对于儿童的逆反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分析。两岁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当孩子在一岁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出现,就是直立行走。这被称之为真正脱离母体。从此开始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自己的思想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他们开始对于“我”出现了认识的萌芽。•在两岁左右这种自我认识进入到一个更强烈的阶段。而家长还停留在对婴儿阶段的照顾方式,对孩子的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而为之。而孩子虽然不具有强大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进入到非常关键的分水岭。•孩子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来认知世界,并获得最自然的成长力量。所以这种强大的自然的力量和家长的强烈的呵护关爱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一个是我要做,一个是我替你做。所以孩子会不断的和家长产生逆反,背道而驰,来不断的获得“我”是真实存在的。•只有这种自我意识建立健康的、正常的引导和培养,才会让孩子的未来人格特质拥有良好的基础。一个在幼年迷失自我的孩子,缺少自我存在感的孩子,都会产生消极的、不良的、丧失安全感的表现。•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强调一点,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己探索他的成长。•所以,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妈妈最大的功能是给孩子安全感”•妈妈没有安全感,孩子也没有安全感,妈妈的情绪稳定,孩子自然就有安全感。•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常焦虑,害怕这害怕那,还会情绪失控,不能让孩子感到心安。•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妈妈愿意学习,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孩子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4-5岁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这个时候,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如果爸爸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爸爸需要这样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棒!”在信任层面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爸爸对孩子肯定的言行,无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建立很强的自信的力量,而且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孩子长大以后,也因此而一定是充满了自信。然后能够充满信心的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6-7岁孩子需要学习的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他要建立自己的经验体系,去解决问题、处理情绪。•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能力。•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亲子关系。然后给他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孩子的成长重在体验而非结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会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而不自觉地用补偿心理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一旦发现自己在拒绝孩子,或孩子的表现类似自己的经历时就会不寒而栗。这样,父母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孩子不用为错误而受到惩罚。这种矫枉过正的行为让孩子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感到迷惑,不利于孩子对社会规则的学习。•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厌学,毕业后“啃老”、不工作都与此有关,现在很多初、高中生都有很强的厌学情绪,极个别的不能坚持正常上学,也有因此而休学、辍学的,也是这种体现。•这种做法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强迫性格或患上强迫症。•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理想的家庭关系的建立•父母与孩子相处既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又要推行民主的行为方式,从而让孩子形成愿意与别人接触,懂得适当地关心他人、与他人亲密相处的健康人格。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既不会受宠若惊,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遇到挫折也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孩子的潜能和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尽可能切合孩子的实际,否则盲目给孩子施加压力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父母学院公众号EQ童学官方微信
本文标题:儿童心灵成长之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7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