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十六、十七、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为不考章节。七、八、九、十四、十五、十九为非重点,但也是考查内容。其余为重点,其中四、六、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八占很大分值。(以下为个人结合PPT的总结,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标黄色的是我觉得是重点的)或者去买一份题对照看看有没有漏掉的,然后尽量记忆完全,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1、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的功能。2、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及免疫应答产物与抗原反应的理论和技术的一门生物科学。3、免疫的基本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对机体自己与非己的大分子物质进行识别是免疫应答的基础。②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它能对抗原物质极微细的差异加以区别。③免疫记忆: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部分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当再次与同种抗原接触,即可迅速产生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效应。4、免疫的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是指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生存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发生超敏反应和重复感染。②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③免疫清除:具有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若该功能发生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发生。5、免疫学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①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的最大特点是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以直接从某些标本中检出病原微生物。②免疫学预防:应用免疫接种可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③免疫治疗:抗血清被动免疫可用作紧急治疗及预防。第二章免疫系统(记分支)1、免疫系统:控制和执行免疫功能的系统称为免疫系统,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组织学基础,是一个完善的解剖学金额生理学基础。2、免疫系统的组成:①免疫器官:控制和担负机体免疫功能的器官称为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②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③免疫相关分子:凡参与免疫应答的相关分子包括抗体、补体及细胞因子等。3、中枢免疫器官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中枢免疫器官:产生免疫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称为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机体最重要的造血器官。造血多能干细胞所在地、人及哺乳类动物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胸腺:是胚胎期发生最早的淋巴组织。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鸟类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4、外周免疫器官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二级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发生应答的场所。☆淋巴结:①滤过、清除淋巴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②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③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④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①滤过、清除血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②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③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④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吞噬细胞增强素,也称特夫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哈德氏腺:禽类腺体,分泌特异性抗体,也有非特异性保护作用骨髓: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能缓慢、持久地大量产生抗体,是血清中抗体的主要来源,主要为IgG,其次IgA。5、免疫细胞(IC)的组成。①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此类细胞只有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也称为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大群,还有NK细胞及其他细胞。NK细胞:是一类不需特异性抗体参与也无需靶细胞上的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参与即可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②抗原递呈细胞(AP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作用: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吞噬。2.提成抗原:免疫应答中,细胞摄取、处理、传递抗原信息给T、B细胞的过程称抗原提呈作用。具有该作用的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被提成的抗原称提呈抗原。3.合成和分泌各种活性因子。③其他参与免疫的细胞:如红细胞、粒细胞系统。第三章抗原1、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2、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具有这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3、反应原性:是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4、☆抗原决定簇(基):由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基),也称抗原表位。5、抗原的特异性:即抗原的针对性或专一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能力。6、构成抗原的条件:①异源性:指某抗原的理化物质与其所刺激机体的物质间的差异程度。②大分子物质: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0000μ。一般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③分子结构复杂:化学组成和结构越复杂,抗原性越强。④物理状态:抗原的物理状态对免疫原性具有很重要的影响。⑤适当的进入途径:抗原分子只有完整的进入免疫活性细胞所在的场所,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第四章抗体和免疫球蛋白1、☆抗体: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所有种类Ig的单体分子结构都是相似的,即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四条肽链构成的“Y”字形的分子。3、轻链(L链)轻链易变区(VL)——结合抗原轻链恒定区(CL)——遗传标志重链(H链)(IgA、IgG、IgD)重链易变区(VH)——结合抗原重链恒定区:CH1——遗传标志CH2——结合补体、活化补体,通过胎盘CH3——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IgM.IgE重链一个VH,4个CH,即多CH4区,IgECH4可与肥大细胞结合,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4、几种重要的免疫球蛋白特性与功能(其他免疫球蛋白了解)IgG(主力免疫):(单体):①分四个亚类:IgG1、IgG2、IgG3、IgG4。②血清含量最高(75%),分子量最小,易从血管渗出。③出生后3月开始合成,半衰期长21天左右。④唯一通过胎盘的Ig。⑤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⑥具有调理吞噬、凝集、沉淀抗原,中和病毒和毒素的作用,抗感染抗体,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IgM(先锋免疫):(五聚体)①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存在于血流中,抗败血症。②合成最早、半衰期短,用于早期诊断。③具有强大的调理、激活补体及杀菌作用,杀菌、溶菌、溶血、促进吞噬作用比IgG高⑤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5、木瓜蛋白酶(papain)酶解部位:重链间二硫键近氨基端形成片段:两个相同单价抗原结合片段(Fab)一个可结晶片段(Fc)功能:Fab—保留与抗原特异结合的功能,但是单价的Fc—保留重链的抗原性及相应功能区的生物活性胃蛋白酶(pepsin)酶解部位:重链间二硫键近羧基端形成片段:双价的抗原结合片段F(ab’)2和pFc’功能:F(ab’)2—具有与抗原特异结合的功能,而且是双价的。pFc’—无任何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碎片(可总结性记忆为胃蛋白酶切:F(ab’)2+pFc;木瓜蛋白酶切:2Fab+Fc)6、单克隆抗体:单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第五章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一类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多肽或蛋白质分子,它不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和一般生理性细胞产物。☆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细胞因子产生多源性、生物学功能多样性(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生物学活力的高效性、合成分泌的快速性、生物学作用的双重性。3、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IL):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主要负责信号传递,联络白细胞群,调节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分为:白细胞介素-1:调节自然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2:调节特异性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3:刺激造血;其他白细胞介素4、淋巴因子分为:①肿瘤坏死因子TNF(最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防御反应,是重要的促炎症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②集落刺激因子CSF(是一类作用于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以形成各种血细胞的蛋白质;③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④趋化因子。5、干扰素(IFN):是由于干扰素诱生剂诱导动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可溶性糖蛋白。可分为:I型干扰素:IFN-α(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I型干扰素:IFN-γ(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6、细胞因子网络效应的发挥方式:①一种细胞因子常常影响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通过诱生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或抑制细胞因子间的生物学作用,从而对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起正向或负向调节作用。②细胞因子调节同一种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③一种细胞因子诱导或抑制其他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有些细胞因子常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共同发挥某些生物学作用。第六章补体系统1、补体:存在于正常动物的血清中,具有酶原活性的,激活后具有特殊生物学效应的一族不稳定的球蛋白。2、补体的特性: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多数组分为糖蛋白;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3、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根据起始阶段的差异可分为3种,其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是经典途径。①识别单位的激活:由C1开始。C1是由5个亚单位组成的大分子蛋白复合体。C1由一个C1q、两个C1r和两个C1s分子的共同组成。一个C1q分子如果同时与两个以上的Fc段结合将造成其构象的变化,继之使C1r和C1s活化,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在钙离子的存在时可形成C1qr2s2的完整分子。②活化阶段: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C4是C1s激活的第一个分子,在C1s的作用下C4断裂成C4a和C4b。其中,C4a存在于液相,具有过敏毒性。C4b有不稳定的膜结合位点,能直接与细胞膜结合。C4b与膜结合后可固定C2,在C1s作用下将其裂解成C2a和C2b。C2b释放到液相,也具有过敏毒性;C2a结合在C4b形成C3转化酶C4b2a,从而导致C3的裂解。C3经C3转化酶裂解成C3a和C3b。其中,C3a为过敏毒素,C3b结合到靶细胞膜表面,形成经典途径中的C5转化酶C4b2a3b。③膜攻击阶段(形成膜攻击复合体C5b6789n)C5裂解为C5a和C5b,C5a释放到液相,C5b固定于靶细胞膜上,并结合C6,再结合C7。由于C5b67发生极性改变,一方面使C7插入双层脂膜内,另一方面吸引C8,并与C8结合,由C8形成小穿膜孔道,使多个C9分子结合到细胞膜上,并自行聚合形成一个溶解性的亲水孔道,产生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4、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共同点:C5的激活到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过程相同,损伤和溶解细胞的机制相同。不同点:激活原和参与的补体成分不同,C3转化酶的形成和C5转化酶的形成和组成不同。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防御方面,替代途径和MBL途径在初次感染和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并且不依赖抗体的产生和存在,经典途径主要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通常在疾病的恢复期和持续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质是抗原抗体(IgM、IgG1-3)复合物,参与补体成分是C1-C9,C3转化酶是C4b2a,C5转化酶是C4b2a3b,作用是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MBL激活途径:激活物质是病原体,参与补体成分是MBL、MASP、C2-C9,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是C4b2a3b,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感染早期;替代激活途径:激活物质是细菌脂多糖、凝聚的IgG4、IgA等,参与补体成分是C3,C5-C9,B因子,D因子,P因子等,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是C3bBb3b,作用是参与非特异性,在感染早期即可发挥作用。5、补体的生物学功能:⑴溶解细胞:①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经典途径:激活C1、C4、C2等,引起连锁反应,形成C5-9膜攻击单位,细胞溶解。
本文标题:免疫复习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0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