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白细胞介素(IL)白细胞介素即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它们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IL-1:il-1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均可产生il-1。il-1分子il-1有两种不同的分子形式,一种称il-1α,由159个氨基酸组成;另一种称为il-1β,含153个氨基酸.然而il-1α和il-1β以同样的亲和力结合于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相同的生物学作用。主要生物学功能:(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2)、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IL-2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1、细胞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2、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3、主要生物学功能(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4)、激活巨噬细胞。il-3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产生。主要作用:(1)、促进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定向分化与增殖,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2)、调节多种成熟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相关的基因表达,如c-myc、il-2rα基因等。IL-5由抗原活化的cd4+t细胞产生;肥大细胞也能产生il-5。主要功能: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分化及活化。il-6主要功能:(1)、促进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增强il-1和tnf对th细胞的致有丝分裂作用。(2)、作为肝细胞刺激因子,在感染或外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中诱导急性期反应中诱导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其中以淀粉状蛋白a和c-反应蛋白增加尤为明显。(3)、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多发性骨髓瘤的恶变b细胞既能产生il-6,又能对il-6发生应答,提示il-6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自分泌性生长因子。(4)、il-6还能有效地促进tnf和il-1诱导的恶病质;促进糖皮质激素合成;刺激破骨细胞活性和角质细胞生长;还能促进骨髓造血的功能。il-6不能刺激相应细胞分泌其它细胞因子,在生理浓度下对免疫细胞的自分泌作用亦比较弱,提示其主要免疫学功能是加强其它细胞因子的效果。il-7由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糖蛋白il-8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中性粒细胞与il-8接触后发生形态变化,定向游走到反应部位并释放一系列活性产物;这些作用可导致机体局部的炎症反应,达到杀菌和细胞损伤的目的。il-12主要由b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促进nk细胞和il-2rα、tnf受体及cd56分子的表达,增强对肿瘤细胞的adcc效应。由于il-12在抗肿瘤免疫及抗感染免疫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对其临床应用寄予厚望;特别是il-12可协同il-2促进ctl和lak细胞的产生表明,il-12与il-2联用可望构成一种更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注释:adcc效应是指抗原在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带有了表面标记,而引发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细胞的攻击,进而清除抗原。当IgG抗体通过Fab段与靶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表面FcγRIII结合,从而使NK细胞对靶细胞产生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即ADCC作用。[1]肿瘤坏死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能杀伤和抑制肿瘤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吞噬,抗感染,引起发热,诱导肝细胞急性期蛋白合成,促进髓样白血病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是重要的炎症因子,并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1.TNF与干扰素合用,既可减轻不良反应,又对杀伤肿瘤细胞起相辅相成的作用。2.与抗肿瘤药物(如5-FU等)合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已进行了Ⅰ、Ⅱ期及Ⅲ临床试验。用于胃癌、大肠癌、胆囊癌、B细胞淋巴瘤、肝癌伴腹水及晚期转移癌等。造血生长因子造血生长因子是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增殖和定向成熟的一系列活性蛋白;可分成两大组:第一组是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能刺激体外培养的造血前体细胞形成定向分化的细胞克隆,但不能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第二组是白细胞介素(IL-1、2、3、4、5、6、7、8、9、10、11),可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亦能作用于造血前体细胞,促进其分化成熟,其中IL-3又称多能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强效的造血生成因子,只作用于骨髓巨核前体细胞,可刺激红祖细胞及早幼红细胞形成成熟的红细胞集落;对红细胞造血过程的调节需其他细胞因子(如IL-3、GM-CSF和IL-1等)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EPO的产生受机体内血容量和氧分压的调节,在失血或低氧的刺激下,EPO水平迅速上升。在某些肿瘤患者,可也现EPO异常增高;骨髓造血反应不良的贫血患者,其EPO也升高。对于肾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及阵发性夜间血尿等均有一定疗效。肾性疾患引起的贫血是EPO的首选适应证;EPO纠正肾性贫血的疗效几乎是100%,但并不能改善肾功能。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主要来源于活化的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GM-CSF可以作用于造血干细胞,促进其分化增殖,而所形成的细胞不限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主要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其功能主要是刺激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使之分化成熟,形成单核细胞集落。M-CSF具有较强的造血作用,已试用于肿瘤化疗后多种血细胞减少症,可以加速化疗所致的中性粒和血小板减少的恢复,而且副作用减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刺激骨髓粒细胞前体,使之分化增殖为成熟粒细胞的集落。临床上G-CSF可用于各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的效应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表面,都带有IgG或IgM分子的Fc受体或补体分子受体。因此,由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极易被这种具有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所吞噬杀伤或降解并被排除。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CD4+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这是由CD4+T细胞激发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它可引起组织的慢性炎症,它是以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由于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以及其它炎症细胞的聚集需要较长时间,所以炎症反应发生较迟,持续时间也长,故称此种炎症的反应为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typehypersensitiyty,DTH)。CD4+T细胞经抗原识别、活化和克隆增殖并合成和分泌大量各种细胞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有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淋巴毒素(LT)和干扰素(IFN-γ)等,它们是产生DTH反应的分子基础。CD8+T(TC)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CD8+T细胞(TC或CTL细胞)能杀伤表达抗原的靶细胞,它在抗毒感染、急性同种异型移植物排斥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重要的效应细胞。杀伤机制可能是其分泌的多种细胞毒素所致。(一)穿孔素蛋白(perferin)(二)细胞毒素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免疫增强包括免疫刺激、过继免疫和免疫重建。免疫刺激疗法即应用免疫刺激剂激发免疫系统,而达到增强免疫功能的目的;过继免疫治疗即用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输给受者,使受者的免疫功能得到补偿。免疫重建是通过胚胎肝或骨髓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一些化学制剂具有明显的免疫刺激作用,如左旋咪唑、多聚核苷酸、西咪替丁、异丙酯骼酐等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其中左旋咪唑和西咪替丁是研究得比较多的免疫增强药物。1.左旋咪唑(levomisole)原为一种驱虫药,70年代发现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其作用方式是刺激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T细胞产生IL-2等细胞因子,增强NK细胞的活性等。左旋咪唑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机体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对正常的机体作用不明显.2.西咪替丁(cimetidine)是一种组胺拮抗剂,可与组胺2(HZ)受体结合,竞争性地抑制组胺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治疗。80年代初,由于发现TS细胞表面具有H2受体;组胺与TS细胞的H2受体结合后,可使TS细胞活化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西咪替丁通过与TS细胞的H2受体结合,可以阻止组胺对TS细胞的活化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西咪替丁可以增强正常或免疫缺损小鼠的免疫功能,并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注释:抑制性T细胞,又叫TS如其功能失常,则免疫反应过强,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3.isoprinosine(ISO)为人工合成的免疫调节剂。体外实验表明,ISO能促进免疫功能,如T细胞增殖,活化T细胞花环形成及活化巨噬细胞。在组织培养中可抑制DNA和RNA病毒的复制,这些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DNA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A及B型流感病毒,鼻病毒。体内试验证实有增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且具有抗病毒感染作用,临床效应证实,ISO可明显缩短大多数病毒性疾病的病程,显著减轻临床症状,这些病毒性疾病包括流感病毒感染,鼻病毒感染,唇及外阴疱疹,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风疹和病毒性耳炎。(二)微生物制剂微生物以及从微生物提出的某些成分具有非特异地刺激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和应用比较多的有1.卡介苗(BCG)卡介苗为牛型结核杆菌的减毒活疫苗,原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后发现它具有强的非特异免疫刺激作用。卡介苗可活化巨噬细胞;促进IL-1、IL-2、IL-4、TNF等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NK细胞和K细胞的活性。卡介苗目前已用于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其中膀胱癌术后,用卡介苗灌注防止肿瘤复发具有肯定的效果。2.短小棒状杆菌短小棒状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型棒状杆菌,可以非特异地刺激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局部射治疗黑色素瘤有一定疗效。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活化巨噬细胞,促进IL-1、IL-2等细胞因子的产生。短小棒状杆菌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肿瘤,可减少剂量,提高治疗效果。免疫增强药物的适应症(一)恶性肿瘤晚期肿瘤病人大多伴有免疫功能紊乱,在手术切除肿瘤后,使用免疫增强药物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肿瘤作用,减少肿瘤的复发。在肿瘤放疗和化疗以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损害,使用免疫增强药物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目前在肿瘤治疗中应和较多的免疫增强药物有卡介苗、香茹多糖、多抗甲素等。(二)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用免疫增强药物治疗没有明显的疗效。对某些继发性免疫缺陷,应用免疫增强疗法有一定的效果。实验研究发现,刺五加多糖、枸杞、当归补血汤等中药都可促进辐射损伤小鼠的免疫功能恢复,加速骨髓移植后造血与免疫功能的重建。在艾滋病的治疗中,一些中药方剂取得一定疗效。患者主观症状改善,CD4+T细胞比例上升等。(三)传染病一些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慢性、反复性的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往往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应用免疫增强疗法,可以起到明显的辅助治疗效果。如左旋咪唑在治疗儿童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复发性疱疹性口腔炎等都有较好的效果。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免疫抑制剂用于免疫抑制治疗的化学制剂大部分来源于抗肿瘤物,主要有烷化剂和抗代谢药二大类。1.烷化剂常用的烷化剂包括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破坏DNA的结构,从而阻断其复制,导致细胞死亡.在烷化剂中,环磷酰胺的毒性较小,应用最广,它对B细胞有很强抑制作用,因此在适当剂量下可以明显抑制抗体的产生。T细胞的不同亚类对环磷酰胺的敏感性不同,TS细胞较敏感,TH细胞稍差。目前环磷酰胺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2.抗代谢药用于免疫抑制的抗代谢药主要有嘌呤和嘧啶的类似物,以及叶酸拮抗剂二大类。前者如硫唑嘌呤,主要通过于干扰DNA复制而起作用;后者有氨甲蝶呤等,主要通过干扰蛋白质合成起作用。激素许多激素都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对单核-巨噬细胞、中
本文标题:免疫学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0452 .html